陸家浜

陸家浜

陸家浜西起斜橋,往東經三官橋、廣東橋、放生橋、普安橋、海潮寺橋、萬寧橋、安平橋,入黃浦江。長2公里余。明、清時,為上海縣城南郊重要東西交通乾河,西經肇嘉浜、蒲匯塘通松江府,運輸繁忙。民國15年(1926年)6月,填浜築成陸家浜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陸家浜
  • 外文名稱:Lujia Bang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今黃浦區中部
傳說,相關歷史,

傳說

陸家浜雖只是崑山市內的一個小鎮,但民間傳說和歷史文化遺存卻相當豐富。其中,陸家浜龍王廟以及之後產生的斷龍和舞龍活動就是極具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遺存之一。
舊時建造龍王廟的地方多之又多,這是因為上故時代我國是農耕為主的傳統社會。農耕的田地必須依靠天、地、雨水、太陽等眾多的自然因素將其哺育,因此,自然界的變化對農耕收穫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可是,上故時代的先民在自然界瞬息萬變的自然現象面前,因缺乏科學知識而現得一籌莫展、束手無策。故而,上到皇帝君臣下到子民百姓,都對大自然產生了一種崇拜、敬仰和畏懼的心態。
在先民們看來,冥冥之中,天、地、自然,都有神靈在操叢,人類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須對這些神靈進行祭死以表示虔誠。在農耕社會中,人們最崇拜的神靈,就是那些他們認為最直接惠及人類、最具威懾力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可以,典型的農耕文化中,人類主要祭祀的神靈是:管理土地的土地爺、管理雨水的龍王爺、管理生育的送子娘娘、管理牲畜的山神爺販販販等等,其中龍王爺就是備受先民崇敬的神靈。
而陸家浜的龍王廟,因有了一個美麗神奇的傳說,故而更增添了一層神秘玄妙的色彩。因為連年的乾旱,方圓百里之內,原本肥沃的土地,幹得堅硬開裂,這樣像石塊一樣的土地,農家當然是無法耕種了。怎么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寄希望於神靈,讓神靈開恩,普降甘露,惠及民眾。於是,就有了一個白髮老翁,資助銀兩,建造廟宇,供奉龍王。也是這個神奇傳說的作用,當時的百姓們對龍王爺敬佩得五體投地,神乎其神。所以又有了寺廟建成之後,香火連續三年,從未間斷。這盛況,當然就感動了神靈,終於汾水龍王七太子私自出宮,作法下雨,救贖生靈,迅速解除了百姓們的久旱之災。但是七太子此舉卻觸犯了天規,玉帝大怒降罪,七太子被斬成七段。
七太子為民眾捐軀,當地百姓們當然是既悲痛又感恩,因此他們採取的舉動便是將七太子的殘體拼接縫合完整,還一個全屍,然後又供上龍王殿的神壇上,大搞祭祀,七天七夜,百姓們的這一舉措,又不知感動了哪位神靈在祭祀到第七天的晚上,發生了奇蹟,七太子的龍體忽然間星光閃閃,然後又突然的消失殆盡。在人們的猜度中,“它”一定是得救升天了。因為這是人們善良的心愿使然,為了這一美好的心愿,也是美好的結果,百姓又為此祭祀慶賀了三天三夜,在熱熱鬧鬧高高興興慶賀的同時,聰明的百姓,又憑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竹篾、彩紙、漆筆等材料,複製,重現了七段龍體,這就在民間誕生了”斷龍“。可以說,”斷龍“是陸家浜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斷龍的聞世,便有了龍舞或者說是舞龍(俗稱調龍燈),這又使我想起了燈會,崑山的眾多燈會中,元宵燈會最為突出,在元宵燈會活動上,舞龍表演又是一個最讓人期盼的內容之一,而在多支舞龍隊伍中,陸家浜斷龍,又成了一道特別惹眼的風景。
說起元宵燈會,又不得不說一說形成元宵燈會的一個歷史性經典傳說。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位宮女名叫元宵,自從進宮以後,她便遠離親人,日夜思念,甚至覺得自己不能盡孝雙親,還不如一死了之。此時被一位名叫東方朔的大臣知道後,十分同情她的遭遇,決定想個辦法來幫助她。於是他扮成一個道士,在京城散布咒語,妄說天上的火神君奉命在正月十六這天燒長安城。
此事不脛而走,一時間長安城內出現恐慌。漢武帝得知訊息後,急忙召東方朔商量對策。東方朔便把早已想好的計策向漢武帝娓娓道來:“據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唯元宵做湯圓手藝最好。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然後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同敬俸火神君。同時傳令臣民在十五晚上門口掛燈,全城放鞭炮,燃煙火,使整個京城看上去一片火紅,以瞞過玉帝耳目。此外,再告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消災解難。漢武帝一切照辦。正月十五夜晚,長安城裡張燈結彩,人們摩肩接踵,熱鬧非凡。元宵的妹妹也帶著義母進城觀燈,當她看到“元宵”的宮燈時,喜出望外地高喊“元宵姐!”就這樣元宵終於能見到日夜思念的親人。
一夜燈火之後,長安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便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並全城掛燈放煙火。因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稱湯圓為“元宵”,這一天也就稱之元宵節。自此便一直流傳至今。
然而崑山的元宵燈節,除了掛燈,觀燈、賽燈稱為“鬧花燈”之外,在聲震四野的鑼鼓聲中,人們還要開始跑旱船、扭秧歌、耍獅子、走三橋、踏高蹺、打腰鼓、及調龍燈等的競技活動,那鑼鼓喧天、滿城鼎沸的熱鬧場面,就是實實在在的“鬧元宵”了。在眾多的民間文藝活動中,調龍燈這一民眾最為看好的項目,其起源便是先民對“龍”的崇拜,因為“龍”是掌管風雨的神靈,人們便用“調龍燈”的形式,來祈求龍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崑山的元宵燈會,從宋元至明清,無論是製作龍燈的藝術,還是舞龍的藝術,都是逐步走向了成熟的完美。而陸家浜的“斷龍”,更是引得萬人矚目、呼聲雷動。精雕細刻製成龍頭龍尾,用竹篾、彩布或彩紙紮成各段龍身,畫上龍鱗,舞龍人只要抓住每一個龍身下用竹梢做成的龍腿,一條斷龍便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在人們的眼前。舞龍時,各段跟著前段,前段跟著龍頭,龍頭跟著龍珠(或獅頭),騰挪翻跳,盤旋起伏,靈活自如。更有人者,能跪著和躺著舞動而燈燭不熄,高超的技能,不由得讓人叫絕。
在崑山的元宵燈會上,無論是青龍班,烏龍班還是白龍班,可只要陸家浜的“斷龍”班一出現,人們便會群情振奮,呼聲高漲。而陸家浜的百姓們,往往會有很多的龍燈“冬粉”們,跟著進城表演的斷龍班子一同進城,他們專為自己的班子鼓掌、吶喊、助陣、捧場,使得舞龍場子裡熱烈的氣氛一浪高過一浪。
有一年的舞龍隊伍中,有人竟然能用稻草紮成斷龍,還美其名曰:“草龍”,不知他們是為了趕時間製作,還是為了節約成本的原因。稻草紮成的斷龍,外麵糊上彩紙,照樣畫上龍鱗,竹梢做成龍腿紮緊於稻草的龍身之中,同樣能翻飛揮舞,調出精彩。這樣的草龍,既是製作方便,又不妨礙外形的美觀,真乃是陸家浜人構思奇特,堪稱一絕的聰明才智。
由一則傳說,一種信仰,引發出一顆智慧的火花,創造了一項民間競技活動,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娛生活,反映出的是陸家浜人在長期跟自然及災害的搏擊中,發揚出某種堅毅、樂觀、積極、奮進的精神風貌,這或許能讓後人們從中借鑑或汲取其中精華的成份吧!

相關歷史

水鄉古鎮陸家浜,鎮南約500米處,玉皇殿北側百餘米,有一條浜叫陳一浜,因為浜斗流長僅400米,兩岸樹木成蔭,葭葦蒼蒼,浜上只居一戶姓陳的大戶人家,平房10間包堂建築,在當時民間可謂小有名氣。
陳家五代單傳,香火傳承,傳說很多,其中最奇怪的一點是陳家沒田沒地,不見經商做生意,不搶不偷、不詐不騙,唯獨一家沒有祭祀習俗。白天家裡關門打烊靜悄悄,可見人員稀少,晚上家裡燈光亮堂,人鼎興旺,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不比鄰里百生錯。這個特殊家庭很少與外人接觸,周圍百姓很少進陳家作客、議事交往,對這個家庭很不了解,連做什麼活?賺什麼錢?怎樣養家餬口?家裡有幾口人?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據說,鎮上赫赫有名的美食品嘗家(吃客)陳大麻子,乃是陳家一少爺,他三甩六碼頭,穿時髦、吃市鮮、出手大方,不拖欠人家一分錢,出沒在陳家,更是讓人費解、疑慮、猜測……
誰知,金兀朮潰兵南下,進駐陸家浜妄圖強占陳家宅。一日晚上,上百名金兵乘黑撬門闖進陳家大院,見一個個黑影站立,便亂箭齊放,大刀亂砍,長矛亂刺,企圖殺雞驚猴,巧奪天工,真是目無法紀,叱吒風雲。突然,家堂油燈齊亮,只見幾十個稻草人,個個滿身箭頭,七歪八斜,不知陳家施的空城計還是連環計,葫蘆里究竟賣什麼藥?金兵得知上當。冷不防幾十隻瓦片碗不躍而同,飛向金兵腦頭瓜;幾十號頭帶無頂草帽,身穿百釘褂,腰系稻草繩,手持3尺木棒的漢子一躍而上,亂棍猛打,打得金兵哇哇亂叫,死的死,傷的傷,歪歪斜斜,有的爬在地上,有的倒在椅里,有的伏在牆壁角,也有的躺在樁凳上,活的金兵丟下兵器,抱頭叫苦連天,求饒寬恕,再也不敢冒犯。
陳家兄弟正氣抗擊金兵,奇聞傳出方圓百里,名氣刮響,贊聲不絕。不久,抗金將領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得知陳家抗擊金兵動人事跡後,十分感動,詔見抗金弟兄,讚揚丐兄齊心協力,突然出擊,粉碎金兵強占掠奪野心,為百姓樹立榜樣,保衛好自己叫化倉(家園),建設好叫化浜(自然村),十分敬佩。當即賞銀千兩,以資鼓勵。此時,人們豁然明白,陳家叫化倉就此得名,名揚四方,各地丐兄紛紛加盟,陳家叫化倉,很快成為江浙滬地第一倉,實力相當雄厚。陳一浜同時更名為叫化浜,浜上架起一個個船舫,供各地丐兄規資入倉,船隻停靠過夜。陳家領取韓將賞銀後,主動出資建造南更樓,並由丐兄陳阿小任義務敲更手,表達叫化子心意,保家衛國,警鐘長鳴。解放後,叫化倉自行消失了。但是,陳家叫化倉、叫化浜這個威名在人們腦海里始終沒有消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