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䋮(1928年3月16日-2023年2月1日),出生於江蘇太倉城廂鎮。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信號處理學專家和教育家,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原黨委副書記、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2023年2月1日,陸大䋮教授因病逝世,享年95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大䋮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8年3月16日
- 逝世日期:2023年2月1日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32 年至 1945 年先後就讀於江蘇太倉城中國小、江蘇太倉中學和上海滬新中學(上海中學)。1946 年至1950 年就讀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49 年 7 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擔任學生團支部組委,1950 年 6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 年 8 月畢業後在清華大學電機系任助教並擔任教師團支部書記;1952 年 8 月院系調整,調入清華大學教務處教學研究所任副科長;1956 年 7 月調入無線電工程系(電子工程系原名),任講師,電視教研組副主任;1961 年 3 月晉升為副教授(成為清華大學“108 將”之一);1958 年至 1966 年任無線電電子學系(電子工程系原名)雷達教研組主任;1959 年至 1966 年任無線電電子學系黨總支副書記,校黨委候補委員、校黨委委員;1960年至 1966 年任副系主任;1958 年至 1966 年被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1959 年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稱號;1963 年參加全國科協學會工作會議及電子等六個學會學術會議受到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69 年赴四川綿陽,參加分校建設,1972 年至 1978 年擔任綿陽分校黨委副書記和革委會副主任;1979 年至 1987 年任無線電電子學系副主任,其間兼任微波工程與天線教研組主任。1983 年 5 月晉升為教授;
1988 年 12 月被聘為清華大學第三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併兼任無線電電子學及通訊工程分委員會主席;
1992 年 10 月起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 年退休。
曾擔任《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委會主任。
2023年2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95歲。
主要成就
陸大䋮教授 1956 年 7 月至 1958 年 7 月任無線電工程系電視教研組副主任,主講電視原理課程,並與廣播器材廠共同研製電視設備,參加了 1958 年在天安門試播的中國第一台電視設備的研製工作。
1958 年,無線電電子學系設立“雷達教研組”,陸大䋮教授任教研組主任。教研組承擔了中央氣象局氣象雷達的研製任務,在陸大䋮等人的領導下於 1959 年夏完成樣機研製,後定名為 701 測風雷達,廣泛套用於氣象領域。此後,雷達教研組不斷發展壯大,到文革前取得了動目標顯示雷達、射電望遠鏡、固態參量放大器、雷達數據錄取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陸大䋮教授 1960 年至 1966 年任副系主任,負責全系的科研工作。
1962 年,他參與了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與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共同組建的“無線電電子學研究室”的創建工作並擔任領導職務。在該研究室的支持下,我系的重要研究課題納入國防科研的重大項目,在微波功率電子學器件、雷達信號檢測與自動錄取、參量放大器、雷射器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國防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恢復工作以後,陸大䋮教授全面負責四川綿陽分校的教學科研和生產的規劃和建設,他為此傾注了大量心血。為把分校建設成高水平的科研教學基地,在學科布局時注意套用信息系統與關鍵元器件並重,重視新興學科和學科方向的建設,加強與國防科研單位的聯繫,利用好三線環境的優勢;同時重視加工基地的建設,建設了有完整配套工藝的機加工車間、總裝車間,建設了多條半導體生產線,可以生產微波半導體、雙極積體電路等。分校承擔了大量國家急需的科研項目,在微波數字通信、雷達的數位化技術、大功率行波管、新型雷射器、新型半導體器件、真空技術等方面創造了多個國內領先的成果。為適應學科發展,新建了雷射、計算機和無線電機械等新專業,為無線電系日後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生產線的建設不僅為高質量的科研和學生的實踐教學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也支持了當時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受社會歡迎的產品,為分校的發展提供了經濟條件。在分校的領導班子裡,陸大䋮教授以身作則,團結同志。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他注重培養青年教師,組織給青年教師講課,並親自講授數學。他關心教師家屬調動,解決大家各種困難。
1979 年,電子系從綿陽分校遷回北京,陸大䋮教授擔任副系主任。為適應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挑戰,他和系裡其他同志一起,進行了學科發展方向的重新規劃及人員調整,併兼任微波與天線教研組主任,後期參與了信息系統與計算機套用教研組的工作。陸大䋮教授負責系裡的教學工作,為適應人才培養需要,對本科教學內容及方法做了重大改革,研究生教學則是從零開始建設,對教學計畫與內容不斷探索。經過幾年的努力,電子系的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果,他和系教務科同事的工作獲得了 1989 年北京市高教局教學獎。陸大䋮教授非常重視招生工作和優秀人才的選拔,並親自擔任江蘇招生聯絡組組長。
陸大䋮教授畢生致力於信號處理與電子技術的研究與教學,是我國無線電電子學領域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他連續四屆被電子工業部聘為高等學校無線電技術與信息系統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通訊編審小組組長,曾任全國電子學會學術及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雷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為我國無線電技術專業的教育發展作出重要貢獻。陸大䋮教授長期主講無線電電子學系的專業基礎課程並不斷進行改革探索。他將“雷達原理和體制”課程改為“雷達技術”,1966年在校內出版了以第一作者編著的《雷達技術》教材。他於 1980 年率先給研究生開出“機率論和隨機過程”課程;1981 年給無線電技術專業本科生開出“隨機過程”專業基礎課。他嚴字當頭,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獨特的教學風格,在電子系歷屆學子心目中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特別是陸大䋮教授的“隨機過程”課程深受歡迎,他曾受邀為中國科學院、國防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院校的兼職教授,為研究生講授該課程。早在 1986 年,他就撰寫並出版了《隨機過程及其套用》,作為國內電子信息領域最早正式出版的此類教材,被多所國內高校採用,同時成為了電子信息工程技術人員的常用參考書;1992 年,該教材在第二屆高等學校優秀教材評選中獲得機械部優秀教材一等獎;2012 年該書再版;2013 年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18 年,已是 90 歲高齡的陸大䋮教授仍然壯志未已,毅然獨立開始《隨機過程及其套用》習題解答的編纂工作。他一絲不苟地逐題詳細演算,工整地謄抄在稿紙上,並手繪了大量精美的示意圖。該習題解答已於 2022 年 4 月正式出版。
陸大䋮教授施教理念科學、治學態度嚴謹,在培養人才方面成績卓著,陸大䋮教授指導了 30 余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其中有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在雷達體制和信號統計檢測方面開展了大量科研工作,其中雷達自動檢測恆虛警率處理算法研究獲解放軍總裝備部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陸大䋮教授十分關注青年教師的培養,很多教師對自己成長過程中陸老師的教誨記憶猶新,是德高望重的恩師。他退休後依然非常關心繫里的教學和人才培養,為系裡捐贈了勵教勵學基金。
陸大䋮教授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創建者之一,長期作為系核心領導成員,對電子工程系的學科及教學規劃建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等做出了重要貢獻。陸大䋮教授畢生致力於信號處理與電子技術的研究與教學,是我國無線電電子學領域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
人物評價
陸大䋮教授熱愛黨、熱愛祖國,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崗位上,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電子系、清華大學和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他恪盡職守、無私奉獻,嚴謹治學、篤志踐行、作風正派、待人誠懇,深受同事和學生的尊敬和愛戴。陸大䋮教授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師長,是電子系、清華大學和國家的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