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落的電影江湖》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圖書,由黃文杰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陷落的電影江湖
- 作者:黃文杰
- ISBN: 9787020075072
- 頁數:342
- 定價:25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各方評價,
圖書信息
作者:黃文杰
ISBN: 9787020075072
頁數: 342
定價: 25.00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9-08
內容簡介
在進入新世紀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華語電影的形貌及內涵,乃至產業運作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遷。本書即以新世紀華語電影為主要論述對象,剖析了兩岸三地當下較有影響的、不同類型的數十位華語電影導演在新時期的創作軌跡及電影成就,並分別就他們在這一階段的代表性影片的得失作詳細講解,做到點面結合、深入淺出、雅俗共賞。
本書摒棄八卦,杜絕煽情,拒斥炒作,抵制偏見,但有客觀立場,有個人堅持,有信仰支點,有獨立品格。作者秉持公正理性的態度,以平和流麗的文字,表達他的誠實、辛辣和膽魄。這是一本不甘流俗的書,也是一本“想說出自己觀點的書”。
作者簡介
黃文杰,從事一份為人作嫁的工作,曾責編出版近百種圖書;也因“痴愛電影而寫作”,曾在《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報刊發表電影論文、影評。
各方評價
毛尖:《為了不陷落》
(載香港《信報》專欄“上海通信”,2009年12月23日)
黃文杰把他七八年來發在不同媒體上的影評集合起來,出版了《陷落的電影江湖》。他在飯桌上把書送給我,那是我第一次見他,他如此年輕清秀,讓我有些意外,因為印象中他的文章沉穩老練,常常還有高屋建瓴的意思,比如分析完徐克的電影,他會對徐克提出期望。
很認真地把文杰的書從頭到尾看了遍,我幾乎有點百感交集。
這本書分兩輯,大陸和港台,作者分析了這些年進入他視野的電影和導演,雖然算不上斷代史,但作者的野心還是大的,書中所附人名和電影索引即是證明,不是倚老賣老,我也寫些影評,圈中不少朋友也寫影評,但幾乎沒人會費心去做這樣的索引。那很辛苦。
但文杰做了,而且,他的語言風格也表達了這方面的努力,周黎明、李洋的序和文杰自己的後記都提到了行文風格。不過,無論周說這是“一種特殊的影評傳統和文風”,李說他“能把雅俗的力量控制得恰到好處”,還是作者自謙這是因為大學時代受的新聞學訓練,“潛移默化認可發表意見應客觀公正”,在我看來,這種寫法,更是一種電影史的寫作方式,就像索引一樣是為“永遠”準備的。
一點不誇張,這種寫法深深感動我,尤其作者還如此年輕。在我看來,這是電影和影評的最佳關係,把個人偏見和火氣藏起來,以一個“標準觀眾”來看電影,剛開始寫影評的時候,學院派也是這么教導我們的。但我的問題在於,這些年的中國電影,一槍兩槍三槍,毫不手軟地朝我們的電影良心開槍,這個時候,尖叫甚至以暴易暴,是不是也很應該?
《陷落的電影江湖》中,文杰有意或無心地迴避了這個問題,他繞開了那些“非常之壞”的電影,藉此,他保留了他特別中肯和客觀的語氣,而透過這種語氣,他也有效地打開了重新想像和批評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的空間。不過,我擔心的是,文杰的這種電影寫作,會越來越艱難,尤其在今年一部更比一部“杯具”的賀歲片上映後。
多么悵惋,我們有最好的影評作者,但我們沒什麼好電影。本質上,文杰的寫作是為了中國電影不陷落,但在唱輓歌的時候,我有時會有聞一多的心情,索性加速它的速朽,說不定能換來新時代。但文杰不忍,為此,讚美他。
周黎明:《電影江湖的老練看官》
(載《南方都市報》2009年9月20日)
華語電影誕生至今,出產了約兩萬部故事片,其中一半是香港製造。在我看來,1949年前的華語電影,其“首都”在上海;之後,轉移到香港。由於政治原因,形成花開三朵各表一枝的局面,這對於市場經營無異於“軍閥割據”,但回頭看,壞事未必不包含著好事。文化講求的是差異性,如果全中國只有同樣的一類影片,如同全世界只有好萊塢一種樣式,絕對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
誠然,兩岸三地這三朵電影之花向來都在互傳花粉,香港的商業電影一向長驅直入台灣市場,香港的左派電影在內地也有特殊的地位(除了“文革”十年)。到上世紀末,政治的開明加之經濟的融合,造成華語電影的“籍貫”日趨模糊。而制度性拆除過去半個世紀的人為障礙,應從2003年“非典”間接引發的CEPA算起,從此,香港電影不再被當作進口片了。對於開拓市場,這絕對是正確的決策,但從文化角度來講,或許這是香港電影壽終正寢的開始。如果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那么,作為商品的兩岸三地電影早已為作為文化的華語電影鋪平了道路。如今,上海題材的影片多半由台灣明星主演,港片中冒出越來越多的內地花瓶,甚至連保守的北京影人也毫不猶豫在京腔京味中摻入港台腔,並且不再傲慢地展覽自己的純正皇城根血統。
一個華語電影的新時代來到了。別看方言在銀幕上大行其道,稍有規模的製作均把區域性當作局限,轉而追求一種始皇帝似的大中華版圖。(對於《無極》來說,大中華夢想更進一步升級為亞細亞夢想;而《魔比斯環》野心更大,妄想全球通吃。結果是,夢想逼死現實。)
《陷落的電影江湖》的焦點,正是分久必合的轉捩點上的華語電影——從台灣新電影的輝煌,到港片不可逆轉的衰落,從本土大片的招搖,到小眾文藝片的真誠。這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最關鍵的時期,套用一句俗語,它正從“內部整合”過渡到“跟世界接軌”。每一代人都被告知,過往是風起雲湧的大時代;我可以毫不臉紅地說,對於華語電影而言,現在才是真正的大時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當然,誰是英雄誰在裝逼,歷史才是最好的判官。我們現在寫影評,跟電影的距離依然太近,但黃文杰的這本書已試圖往遠的方向跨一步。他有這個條件,因為他站在“三朵花”的枝頭,而不僅僅從內地/大陸的單一視角。他對港台電影了解之透徹,在內地影評人中絕對屬於罕見現象。比如,他能在香港的商業或藝術電影中,看到時代的隱喻,尤其是港人身份的焦慮及對前途的焦灼。那些政治寓意如同一門外語,若不在香港的語境中往往會視若罔聞。老一輩精通含沙射影藝術的,估計都不熟悉香港及其電影;年輕一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表達空間,對於戴著鐐銬跳舞的表達藝術失去了(甚至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欣賞能力。有時我瞎想,整個內地是否只有兩個人能看懂某些港片的潛台詞,一個是黃文杰,另一個是北京的審片官,不然杜琪峯的作品怎會屢屢享受司馬遷待遇呢?
還有一點,黃文杰有老派港台影評家的風範,這在內地/大陸也是不多見的。閱讀他的影評,腦子裡不由自主會出現焦雄屏、石琪、梁良等大家的影子。在這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路時代,寫一篇文筆俏皮、觀點極端的影評太容易了,再不行就發表一個字影評“頂”或“操”。反觀傳統的影評,反而顯得彌足珍貴。其實,港台的正統影評在我們這兒並沒有深厚的傳統,那是一種特殊的影評傳統和文風,浸淫著學術涵養,但又不賣弄學術姿態,倚靠系統而廣博的觀片經驗,但最終落實到尖銳的洞察力和個人化的真知灼見,屬於真正的深入淺出。電影有電影的江湖,影評有影評的江湖。黃文杰的影評是跨越草根和象牙塔的一座橋樑,它告訴人們,民間影評也可以是訓練有素的,同時,它也預示著,學術影評不一定得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的教師爺模樣。
我在編寫《華語片碟中碟》時,曾請教專家,究竟哪部中國文學作品被搬上銀幕的次數最多,答案是不確定的,但可能性最大的是《聊齋》。聯想到2008年的賣座影片《畫皮》,真的難以辨別究竟是不是港片,甚至是不是鬼片都說不定。華語電影大融合以來,一切都處於變化之中,舊的界定不適用了,舊的標準可能也像時裝一樣年年更新,電影更大了,更氣派了,觀眾更多了,但電影的前途究竟在哪裡,恐怕任何業者都答不上來。縱使你能像孫悟空那么多變,也比不過科技的日新月異。從這個角度看,我深感華語電影人或多或少是在末日狂歡,跟世紀末的好萊塢似的,一方面擔心災難降臨,另一方面藉助對災難的恐懼來賺錢。但這些電影當中,有多少能沉澱下來,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呢?同理,對華語電影的觀照,也是一片喧囂,跟菜市場似的。當然,熱鬧不是壞事,但浮華過後,會不會蕭瑟呢?哪些是真正的大師,哪些是努力爭取但功力稍欠的準大師,哪些是迷惑眾人的偽大師,哪些是標新立異的反大師,哪些是歪打正著的運氣大師,個人有個人的評判,而我相信,黃文杰提供了一種有啟發意義的視角。
李洋:《回首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中國電影》
(大旗虎皮,載《廣州日報》2010年1月9日)
法國影評人、導演帕斯卡爾·鮑尼澤爾有個論斷,說一個影評人最難評論的就是他自己身邊的影片,因為江湖太小,距離太近。《陷落的電影江湖》談論的是廣義上的中國電影,視野涵蓋香港和台灣,也就是說,那些距離我們特別近的影片。但在這本書中,我沒看到這種“言說的困難”,作者會先把你拉得很近很近,感覺片中的人物就站在你眼前,之後,他再把你推開很遠很遠,在一個足夠客觀的位置上釋放他的觀點。讀這樣的文章,靠近時能聽到筆者的呼吸,遠離時能讀到讓人頭皮發緊的論斷。本書的風格介于敏感的激情和豁達的穩重之間,特別適合對電影感興趣的青年人閱讀,年輕容易浮躁,而這些文字能讓人在浮躁中安靜下來,仔細回味那些影片,深入想想那些貌似熟悉、其實陌生的國產電影。
由於我生活在國外,黃文杰看過的國產影片數量遠遠超過我,很多他評論的中國影片我都沒看過,所以我沒有置喙的資格。但在這種情況下讀這本書,恰恰應了他的一句話:如果對影片一無所知,反而是讀這些文章的福氣。他首先是一個胸懷敞開的虔誠觀眾,他對每部影片都有介入式的體驗,這在學院派評論家那裡是找不到的,我真的感覺他在一字一句地讀那些影片,然後一字一句地寫下感受,國產電影應該為有這樣的觀眾和影評人而感到欣慰,有這樣的人,電影江湖談何陷落?
系統討論中國當代電影的書並不多,而本書的觀點絕對是值得重視的,它雖然不是綱目化的系統史書,但卻充滿誠實和膽魄。在中國影評這個江湖,充滿了功利機巧的快餐文字和知識分子們的俗見,這些俗見漫天飛舞,干擾我們對一部影片的評價。而這本書讓我見識了黃文杰不避俗見的中正,哪怕是知識界的偏見和媒體眾口一詞的批評,都無法影響他對影片的判斷。讀一讀他評張藝謀、陳凱歌、侯孝賢和顧長衛吧,在他溫順、流暢的文字的背後,隱蔽著一張固執、堅定的面孔,這個面孔要說出自己的意見,而且要擲地有聲。
如果你只是想多了解一點影片內幕和明星秘聞,那么請你離開。這不是一本膩八卦的書。八卦在這本書中只有一個價值:必須尊重電影。在今天,人們把電影與記者們追風的八卦緋聞炒作膩在一起,消解了電影藝術的尊嚴。
這本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文章是關於賈樟柯的,黃文杰關於賈樟柯的評述也是他對中國現實的思索,這讓這本關於電影的書有了信仰的支點。賈樟柯電影中現實的“變化”和個人的“不適應”,適用我們每個人,無論在上海,還是巴黎。電影只是我們思考現實的鏡子。對中國現實的不斷拷問,讓我看到一個影評作者的回歸:只有對現實感到無奈和無助的人,才會詩意地棲居於電影,而最終通過電影,他又回到了無邊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