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陷泉大戰
- 時間:公元1162年
- 戰役:金朝對前朝契丹
- 標誌:金朝完全覆滅契丹的叛亂
戰爭背景,過程,結果,戰爭遺址,
戰爭背景
大遼國滅亡後,契丹人由統治者變成被統治者,受到女真貴族的殘酷壓。1160年(正隆五年),金帝完顏亮為了消滅南宋,在全國各地徵發兵馬。兩名官員去徵調西北路契丹人。契丹人不願到戰場上送死,一個叫撒八的契丹人率眾造反,各地契丹部落紛紛起兵回響,抗金浪潮一時風起雲湧。
過程
1161年(正隆六年)八月,完顏亮一面派兵討伐契丹,一面親率60萬大軍南下伐宋。不久發生了金世宗政變上台、完顏亮被士兵殺死的事情。撒八欲率契丹人西行,移刺窩斡殺死撒八,成為契丹首領。契丹一時非常強盛。
1161(大定元年)十二月,移刺窩斡宣布稱帝,為“大契丹國”皇帝,定年號為“天正”。他封了百官,鑄造了金銀牌,刻制了玉璽。母親徐輦被尊為太后,妻子被尊為皇后。1162年,金世宗調集各路大軍,其中包括從伐宋戰場撤回的大軍,對契丹進行大規模的征討,但移刺窩斡仍有8萬多契丹部眾。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十七日,金軍與契丹軍戰於花道(今赤峰西南—寧城縣一帶),金軍失利,契丹小勝。移刺窩斡認為在草原上與金軍周旋對己方不利,決定進入奚族山區,即今承德地區西部。奚族人也深受壓迫,聚兵據險反抗女真政權。契丹軍進入奚區,既可以利用山區地勢與金兵周旋,又可與奚族人“並肩作戰”。“皇太后”徐輦帶領老弱部眾攜輜重別道先行,“皇帝”窩斡率精銳騎兵後行掩護。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初五,金世宗撤銷兩人的職務,派仆散忠義掛帥出征討伐契丹,撥出10萬兩金銀給征契丹軍用。平息“契丹之亂”是金世宗即皇帝位後著力解決的第一件大事。將近半年,奉命“經略契丹”的軍政官員元宜和完顏謀衍,仍是“師久無功”。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十四日,金世宗為確保首都安全,詔令調重兵守衛古北口等關口,防止契丹威脅中都(今北京)。新掛帥的仆散忠義,曾跟著兀朮東征西討,兀朮感嘆:“此子勇略過人,將帥之器也!”完顏謀衍屢戰屢敗,狼狽不堪。時任尚書右丞的仆散忠義主動向世宗請戰,說:“契丹小寇,不時殄滅,致煩聖慮。臣聞主憂臣辱,願效死力除之。”世宗非常高興,當即召還完顏謀衍,“拜忠義平章政事、兼副元帥、封榮國公。”還連發兩道詔書:“軍中將士有犯,連職之外並以軍法從事,有功者依格遷賞。”“兵久駐邊陲,蠹費財用,百姓不得休息。今以右丞忠義為平章政事、右副元帥,宜同心戮力,無或馳慢。” 仆散忠義上任,即奔赴前線,指揮金軍分為兩翼,與契丹軍戰於花道。契丹軍攻敗金軍左翼,右翼前去援救,契丹軍甩開金軍撤走。與契丹軍初戰,雖無大的損失,但畢竟出師不利。正在這時,右監軍紇石烈志寧掌握了有關窩斡行蹤的準確情報。紇石烈志寧是兀朮的姑爺。花道之戰後,金軍怎樣行動,諸將看法不一。紇石烈志寧暗暗派出一些精幹士兵去蒐集情報,很快抓回了一個契丹軍的“候人”,即契丹軍派出望風的人,弄清了契丹軍的行動計畫:移刺窩斡選出3萬精銳兵馬,與老小輜重分道西行,決定從裊嶺(今茅荊壩)進入奚人地區,與奚人會合。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契丹8萬人馬越過裊嶺後,夜晚宿營於陷泉一帶。陷泉在今隆化縣七家鎮境內,河流曲曲彎彎向南流淌,兩岸遍布溫泉,灌木叢生,雜草遍地,形成一片又一片的沼澤地,因此叫陷泉。契丹8萬人馬在十幾里的山谷間紮下營帳,炊煙升起,金軍偃旗息鼓已經臨近。
結果
契丹軍3萬精銳騎兵,在河灘上亂做一團,“大軍逐北,人馬相蹂踐而死,不可勝數,陷泉皆平,餘眾蹈籍而過,或奔潰竄匿林莽間。”契丹軍兵敗如山倒,金軍痛擊敗軍。“大軍衝擊之,俘斬萬計,生擒其弟偽六院司大王裊。”在亂陣中,契丹的“皇帝”移刺窩斡逃了出去。“窩斡僅與數騎脫去,鈔兀、清臣追四十餘里不及,斬千餘級,獲車帳甚眾。”契丹“太后”徐輦率領的5萬老人、婦女和兒童,宿營在陷泉不遠處的落括崗。這5萬人倉促西逃,被紇石烈志寧率軍追及,5萬人全部被俘。“其母徐輦舉營自落括崗西走,志寧追之,盡獲輜重,俘5萬餘人”,“獲雜畜10餘萬,車帳金珍以巨萬計,悉分諸軍崐。
戰爭遺址
戰爭遺址陷泉之戰的古戰場,就在今七家鎮境內的茅溝河谷。窩斡之母徐輦率5萬老弱輜重的宿營地落括崗,就是七家鎮所在地西南2.5公里處的“駱駝脖”一帶的山坡。
陷泉之戰已過去八九百年,但戰爭遺蹟還可以見到,上個世紀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曾發現過埋滿人骨的亂葬坑,有的人骨沒有頭顱,有的骨頭上還嵌著箭頭。平時雨水沖刷土地,還可見零散的人頭骨。村民平時蓋房或挖窖,時而發現殘留的兵器、屍骨,曾發現嵌著箭頭的人頭骨。這些無疑都是“陷泉之戰”遺留下來的。1972年12月15日,承德縣暖兒河畔深水河村的兩位農民李平文、王慶雲在石砬逢里發現的兩塊契丹金銀牌,經考證,持牌者是契丹一名將領或者高官,金銀牌是移剌窩斡稱帝後親授的。契丹“陷泉”兵潰以後,持牌者潛逃將金銀牌藏於山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