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鵬(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南理工大學地方風險治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鵬
研究方向,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災害社會科學理論;災害管理的政治與政策;風險規制體制

主要成就

[40]“災害管理與政治注意力:框架、進路及方法”,《雲南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獨撰)
[39]“聯盟屬性差異與鄰避設施風險感知——基於透鏡模型的實證分析及政策意涵”,《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秦夢真合作)
[38]Han, Z. , Lin, K. and Tao, P.* Perceived Quality of Governance and Trust in Government in Rural China: A Comparison Between Villagers and Official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19,doi:10.1111/ssqu.12650.(SSCI)
[37]“政府突發事件風險管理的政策工具及使用偏好——以文本大數據為基礎的紮根理論分析”,《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第一作者,與李欣欣合作)
[36]“應急預案體現了府際差異性嗎?——以北京市M區為例的研究”,《中國行政管理》,2018年第3期。(獨撰)
[35]Peng Tao* and Chunliang Chen. Towards a politics of disaster response: presidential disaster instructions in China, 1998–2012. Disasters,2018(2):275-293. (SSCI)
[34]“災害管理的政治理論建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獨撰)(被《新華文摘》網刊2018年第3期全文轉載)
[33]“新醫改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行為邏輯——基於紮根理論視角的研究”,《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7年第3期。(與邵海亞合作)
[32]“遲滯、分化及泛化:避責政治與風險規制體制形塑”,《雲南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獨撰)
[31]“分權、爭功與避責:簡政放權改革風險的生成與消減”,《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30]“災害批示與公共組織學習演進機制:以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為例”,《公共行政評論》,2016年第1期。(獨撰)
[29]“從結構變革到功能再糠翻造:政府災害管理體制變遷的網路分析”,《中國行政管理》,2016年第1期。(獨撰)
[28]“基層政府應急管理體制創新的格線化路徑探析”,《風險災害危機研究》,2016年第2輯。(獨撰)
[27]“讓社會力量成為提升應急管理的有效增量”,《中國社會組織》,2015年第17期。(獨撰)
[26]“中國應急管理縱向騙戲市府際關係:轉型、腿戰趨漏挑戰及因應”,《南京社會科學》,盛屑刪2015年第9期。(獨撰)
[25]“美國災害社會學:學術共同體的演進及趨勢”,《風險災害危機研究》,2015年第2輯。(第二作者,與韓自強合作)
[24]“災害與群體:基於社會脆弱性視角的國外研究述評”,《風險災害危機研究》,2015年第1輯。(獨撰)
[23]“西方福利制度壓力及其調射局埋舉試政治——保羅·皮爾遜福利政治思想評介”,《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15年第1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2] “風險的體制性衰減: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1] “中國基層政府應急疏散模式:基於多案例比較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0] “災害鏈、危機政治與應急管理制度變遷”,《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9] “從碎片走向整合:災害公共預警管理模式的嬗變”,《中州學刊》,2013年第6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8] “危機與利維坦:政府規模擴張的災害危機研究視角”,《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7]“論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管理合作夥伴關係的建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與薛瀾合作)
[16] “從自發無序到規制協調:應急管理社會動員問題研究”,《鑽禁照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6期。(兆蜜估第二作者,與薛瀾合作)
[15]“基於脆弱性視角的災害管理整合研究”,《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2期。(獨撰)
[14]“行動方案抑或政治符號:應急管理預案悖論及其超越”,《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獨撰)
[13]“論我國應急管理機制的創新:基於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理念”,《江海學刊》,2013年第2期。被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12]“災害危機的組織適應:規範、自發及其平衡”,《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11]“‘應急失靈’與防災減災”,《中國減災》,2011年第8期。(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10]“國外防災減災新經驗與啟示”,《中國應急管理》,2011年第12期。(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9]“災害文化與應急管理制度創新”,《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撰)
[8]“災害社會脆弱性的文化維度探析”,《學術論壇》,2012年第12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7]“分布與消減:災害群體脆弱性探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6]“災害概念的再認識——兼論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流派及整合趨勢”,《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5]“災害社會科學:基於脆弱性視角的整合範式”,《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4]“深度不確定性與應急管理”,《學術界》,2011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11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3]“我國自然災害管理中的 ‘應急失靈’及其矯正——從2010年西南五省(市、區)旱災談起”,《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鄰避型群體性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0年第11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中國貧困治理三十年:回顧與前瞻”,《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4期轉載;被收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與林閩鋼合作)
 專著
[4]《災害管理的政治:理論建構與中國經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3] 《風險災害危機案例集——環境生態災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
[2]《基於脆弱性視角的災害管理整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1]《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報告(2012-2013):應急準備文化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與彭宗超合著)
[24]“災害與群體:基於社會脆弱性視角的國外研究述評”,《風險災害危機研究》,2015年第1輯。(獨撰)
[23]“西方福利制度壓力及其調試政治——保羅·皮爾遜福利政治思想評介”,《社會保障研究》(北京),2015年第1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2] “風險的體制性衰減:一個概念性分析框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1] “中國基層政府應急疏散模式:基於多案例比較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0] “災害鏈、危機政治與應急管理制度變遷”,《黑龍江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9] “從碎片走向整合:災害公共預警管理模式的嬗變”,《中州學刊》,2013年第6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8] “危機與利維坦:政府規模擴張的災害危機研究視角”,《中國行政管理》,2013年第6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7]“論我國政府與社會組織應急管理合作夥伴關係的建構”,《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第一作者,與薛瀾合作)
[16] “從自發無序到規制協調:應急管理社會動員問題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6期。(第二作者,與薛瀾合作)
[15]“基於脆弱性視角的災害管理整合研究”,《公共行政評論》,2013年第2期。(獨撰)
[14]“行動方案抑或政治符號:應急管理預案悖論及其超越”,《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獨撰)
[13]“論我國應急管理機制的創新:基於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理念”,《江海學刊》,2013年第2期。被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12]“災害危機的組織適應:規範、自發及其平衡”,《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11]“‘應急失靈’與防災減災”,《中國減災》,2011年第8期。(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10]“國外防災減災新經驗與啟示”,《中國應急管理》,2011年第12期。(第二作者,與童星合作)
[9]“災害文化與應急管理制度創新”,《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獨撰)
[8]“災害社會脆弱性的文化維度探析”,《學術論壇》,2012年第12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7]“分布與消減:災害群體脆弱性探析”,《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6]“災害概念的再認識——兼論災害社會科學研究流派及整合趨勢”,《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5]“災害社會科學:基於脆弱性視角的整合範式”,《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11期。(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4]“深度不確定性與應急管理”,《學術界》,2011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11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3]“我國自然災害管理中的 ‘應急失靈’及其矯正——從2010年西南五省(市、區)旱災談起”,《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1年第6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2]“鄰避型群體性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8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0年第11期全文轉載。(第一作者,與童星合作)
[1]“中國貧困治理三十年:回顧與前瞻”,《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4期轉載;被收入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與林閩鋼合作)
 專著
[4]《災害管理的政治:理論建構與中國經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3] 《風險災害危機案例集——環境生態災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
[2]《基於脆弱性視角的災害管理整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1]《中國應急管理研究報告(2012-2013):應急準備文化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與彭宗超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