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隕

陶隕

我國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6孔、8孔和10孔。亦稱“陶塤”。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陶塤也是中國最原始的吹奏樂器之一,大多由泥土製成。據考古學家考證,塤產生於史前時代,距今上限有7000年之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塤
  • 性質:吹奏樂器
  • 工藝:燒制
  • 材質:陶土
  • 作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
文字解釋,文字了解,吹奏樂器,,塤的歷史,塤的發展,塤的種類,塤的史料,吹塤名家,塤的指法,著名曲目,

文字解釋

文字了解

塤、壎xūn(形聲。從土,熏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

吹奏樂器,

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塤”) 同本義 [an egg-shaped, holed wind instrument]。也有用石、骨、象牙製成的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塤。
塤簫管。——《周禮·小師》。注:“大如雁卵。”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注:“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塤》  又如:塤箎(塤為土製樂器,篪為竹製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塤(塤)xūnㄒㄩㄣˉ  鄭碼:BJLO,U:57D9,GBK:DBF7筆畫數:10,部首:土,筆順編號:1212512534  使用民族:漢族塤的起源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最早的塤只有一個音孔,後來逐漸發展為多孔,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紀末期才出現六音孔塤。  九孔陶塤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塤,解決了塤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塤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塤的歷史

塤是我國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  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製,石制和骨制的,以陶製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塤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發掘和傳世塤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塤或瓷塤。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塤,它高八點五厘米、腹徑七厘米。塤體有六個音孔:前四後二,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雲紋。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塤,以古制六孔塤為基礎,然後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  為便於運指演奏,儘量減少複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塤。後來,天津音樂學院的陳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塤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塤,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塤既保持了傳統塤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塤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塤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塤,解決了塤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塤的發展

塤還在我國山西、甘肅、河南、山東省等地出土過。從出土文物看,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  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塤的種類

塤的種類很多,除了傳統的卵形塤,還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牛頭塤等多種類型。  傳統的塤多為卵形塤,現在則有葫蘆塤、握塤、鴛鴦塤、子母塤等多種,樣式美觀,工藝精細。  1、葫蘆塤:帶有喉裝置,外形像葫蘆,製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複雜。這種塤的近腰處最細,氣流經過此處時,可再次引起邊棱音效應,使塤的高音區音域得到適當擴展。由於塤體加長,吹奏更為方便省力,音色也較傳統的卵形塤柔和。   葫蘆塤的特點 a.基音(從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擴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減少了三度;  b.演奏高音區時較為省力;  c.由於帶喉裝置,低音區的音色受到影響。  2、握塤:就是握著吹奏的塤,它是運用十個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鴛鴦塤:是指兩個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連的連體塤。這種塤兩端各有一個吹孔,上下塤的發音孔與一般塤完全一樣。演奏時,可根據需要隨意迅速轉換。 鴛鴦塤的特點 音色豐富,音域增寬。但造型不美(較原始塤形體狀態),演奏時,鴛塤與鴦塤換用不很方   便。而且音質變化較大,故音色不統一。  4、子母塤:是指兩個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連的連體塤,大塤與小塤的音程關係,一般是純五度。如:大塤是G,小塤是d。根據需要還可以隨意組合。  5、牛頭塤:根據寧夏回族樂器改進,10孔,音域低音5到高音2,內有隔音板,音色圓潤渾厚,高音好吹,缺點是孔稍大,音域不好擴展。  6、子彈頭塤:馮氏陶塤的最新申請的專利產品,內部仿葫蘆塤做成雙腔結構,初學任意掌握,高音好吹;缺點是不易吹俯吹。  7、仕女塤:空谷樂器以古代仕女形象為主題設計的塤,其塤多採用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坭興陶製作,無釉窯變為其一絕,盡顯雍容華貴大方之氣。落葉時分,和著哀婉、憂傷的古塤曲,鉛華洗淨,你憶起遙遠的夢,迴轉於千年絕美惆悵的歷史畫卷中,豪飲間,簪花仕女裙擺裊娜,起舞而歌……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大多是葫蘆塤、牛頭塤、子彈頭塤和卵形塤。其它塤不多見。 所謂工藝塤與演奏塤的區別 塤本來是樂器,但旅遊市場上賣的大多都是不能吹奏樂器的工藝塤,工藝塤一般是傳統梨形,8孔,不標調式,價格便宜,雕刻水平參差不齊;樂器塤一般製作精細,有製作師或者校音師的名字,塤上標有調式。

塤的史料

古代塤的樣子很多,有梨形、魚形、球形、筆管形等,製作塤的材料有陶、石、玉、木、象牙等,後來多是陶製的。我國古書上對塤的形狀、大小尺寸、名稱等都做了詳細的記載。《世本》說:“暴新公作塤”,又一說法是帝嚳時人(旁加垂)氏所作。《杜氏通則》則說:“周畿內有暴國豈其時入乎?”這些說法,不足為信。爾雅註:“燒土為之,大者如鵝,銳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雞子”。聶氏三體圖說:“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舊唐書*音樂志》又說:“塤,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詩小雅》何人斯說:“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是古人長期摸索出來的一種樂器組合形式。後人多用為兄弟和睦之稱。《古詩》中說:“天之誘民,如塤如篪”。是說上天誘導下民,猶如塤篪一樣相和。 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以和為美曾是一個重要的音樂審美觀,“塤唱而篪和”,是儒家“和為貴”的哲學思想在音樂上的集中反映。和是指內容舒緩平和,有助於教化,體現了當時的音樂審美觀點,是聲音諧和。塤在這方面的音樂功能是顯著的。古人說:“塤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塤是一種中音吹奏樂器,因為它的音色古樸醇厚,同古人說話時貫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所以塤特別受到古人的推崇。 古代重要樂器 塤是我國古代重要樂器之一。3000多年前,我國古代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種,稱為八音。八音之中,塤獨占土音。在整個古樂隊中起到充填中音,和諧高低音的作用。古人說:“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於而啟批極”。把塤看作與鐘、磬一樣,具有同等地位。

吹塤名家

黃建軍、於連軍、呂驥、曹正、陳重、王其書、張榮華、陸金山、趙良山、劉寬忍、杜次文、拓化賢、張維良、王勝祥、戴亞、高明、劉鳳山、王洪濤、曾格格、張斌、范睿、陳雙九、王厚臣、張塤

塤的指法

筒音做低音5或中音1較為常用,下圖為十孔塤交叉指法動畫圖,非常直觀,此指法適用於空谷、馮氏、陰氏等品牌塤。  較常用的指法之一(全按作5的指法),此時音域為低音5到高音2(不含俯吹)    較常用的指法之二(全按作1的指法),此時音域為中音1到高音5(不含俯吹)

著名曲目

秦源陶塤的音程、音色和音調具有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演奏曲目有《楚歌》、《蘇武牧羊》和《問天》等。
1993年,塤樂大師劉寬忍與當代作家賈平凹出版了塤樂專輯。1997年,張維良出了第一張塤樂專輯《問天》。福娃塤是制塤大師張榮華為奧運會特製且僅此一套的彩陶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