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鏞(清代進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陶鏞,(生年未詳,卒於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年春),字序東,號西圃。安徽蕪湖人,廉惠愛民,以憂歸。起補山西洪洞,調知樂平知縣(1757~1763年),三聘同考搜羅稱得士。尋遷宜昌司馬,引疾旋里,杜門不妄交接,惟日以詩書自娛。他的同年進士莊有恭在《小倉山房文集》說他:“貌不逾中人,踽踽廉謹,乃其詩若不稱其為人者然。”可見陶鏞長相不敢恭維,但為政的口碑還不錯,是個廉政愛民、有些清高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鏞
  • 別名:序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政績,

人物簡介

乾隆四年(1739年)己未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知北直武強縣。,

人物經歷

陶鏞與袁枚是同年進士,有一次兩人一起談文論詩,當陶鏞讀到袁枚《扁鵲墓》中的句子“一壞尚起膏肓疾,九死難醫嫉妒心”時,感慨不已,淚隨之下。袁枚問其緣故,才知道對方有一個小妾被吃醋的夫人趕走了,心傷不已。
袁枚為了安慰陶鏞,就將一個叫招兒的婢女贈給了他。十多年後,陶鏞升為楚中司馬後,帶著招兒再次路過隨園。招兒生的兒子叫陶時行,陶鏞將其培養成一名“文學青年”,詩寫得不錯,只是命短,考中秀才後,在二十歲上得癆病而死。
據學者研究,這位陶鏞還是吳敬梓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原型。吳敬梓之所以把他寫成范進,是因為古漢語“陶范”一詞連用,意指鑄造青銅器的陶製模子。范即是陶的廋詞,范進是隱指陶鏞這樣的人竟成了進士。

政績

1、《昔陽縣誌》卷三佚官記載:陶鏞,字序東號西圃,精明悌愷,視邑事如家事。歲旱,勸諭紳士減價平糶,察弊厘奸,民食以濟。倡捐續修文廟殿無齋廂前後落成學校。改觀葺治沾城書院,按月親課,給飯食以贍生童,鐫課卷以示獎勵,指授詩學,仍教以禮,六年不倦。倡修西門魚鱗坡井城門,以資保障,以利行旅,糧無重耗、訟無停滯、編審升擦、公明士民。有清映冰壺、明空玉鏡之頌。
2、德政碑記
《陶邑侯德政碑記》
乾隆二十二年合邑士民公立於柏井驛
嘗思不有賢宰無以用人,不得良才無以廣惠。斯理也,考之往古莫不皆然。乃觀於今而益信,唯我邑侯陶公秉性慈祥,寬猛互濟,其所以撫綏樂邑者美不勝記。
如距邑東北七十里之柏井驛,向屬縣轄,額馬四十七匹,歲需草約兩萬束,皆須自縣買運交驛。歷任之委辦經收者不無畸重畸輕之弊,且多曠時,守候之虞,無窮疾苦,莫可如何。我公下車始,問悉情弊,第馬非草不生,草非民莫辦,而畸輕畸重、曠時守候我公不忍馬故,於親友中擇其老成慎重者,監司驛務,通號情弊,諄切明言。而獨於收草一項,民瘼攸關,更勤殷憂,不時嚴札諭驛,無多收無久待,而經收者仰體遵辦,持衡一倒,隨到隨收。減一斤,於在官即增一斤,於在民早離一刻,於驛號即多一刻以寧家。人人感說,戶戶謳歌,莫不為我公得人慶。
但我公之膏澤遍及四郊,而小民之謳思希垂百代,不勒諸石,必更張。邑之士庶推某為董理,並祥序我公之實行。某雖鄙陋無文,而公之仁心德政,合邑難忘。不揣固陋,濡筆以書,永著惠澤於不朽云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