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茂康

陶茂康

陶茂康,(1901-1971),別名乃璠。紹興湯浦(今屬上虞)人,別名乃璠。從小天資聰敏,好學善問,受過良好的教育,是民國時期民俗學家、出版家、謎家。

基本介紹

  • 別名:乃璠
  • 出生地:紹興湯浦
  • 出生日期:光緒二十七
  • 逝世日期:1969年
  • 主要作品:《中國新年風俗志》
  • 本名:陶茂康
人物生平,主要事跡,

人物生平

陶茂康出生於光緒二十七(1901)年,10歲入湯浦二等國小堂讀書,15歲畢業;1917年去上海澄衷中學讀書。但中學僅僅讀了一年,為遵父命陶茂康棄學從商,擔任吉昌茶廠負責人,他是個聰明人,又勤奮好學,結果把茶廠經營得風生水起。

主要事跡

陶茂康酷愛民間文學,1930年起出資編輯出版《民間》月刊,大量收集整理當時的民歌童謠、傳說故事、謎語童話、聯語俗諺等,是紹興影響最大的民間文學刊物。《民間》一至十二期由陶茂康主編,其後由陶茂康組織的《民間》出版部與中國民俗學會共同編輯,周作人、顧頡剛、趙景琛、鐘敬文、錢南陽、婁子匡等先後為《民間》撰稿,影響所及,遠至國外,德國、日本及日內瓦國際圖書館等均來函徵集。陶茂康除了主編《民間》月刊外,還出版了《民間歌謠集》、《民間謎語集》三冊、《民間故事集》、《中國新年風俗志》,又在紹興《商報》上出《民俗周刊》183期,用功不可謂不勤。十二年前,在台灣的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把他和陶茂康以前編輯出版過的《民間月刊》複印成書,郵寄給陶茂康的三子陶禎身,以作留念。
陶茂康
陶茂康出版的《民間》
陶茂康先生不僅在紹興民俗文化研究傳承方面用文字傳播,還親歷親為地籌建學校、教書育人。 :
陶茂康
陶茂康作品
1932年,就由時任東關區區長的陶茂康先生牽頭,經當時的紹興縣政府批准,設立了紹興縣第四區區立董家搭國小校,解決了當地兒童的入學問題。
1944年,盤踞紹城的日寇,經常四出“掃蕩”並向山區流竄騷擾,到處燒殺擄掠。敵偽政權粉墨登場,曲意逢迎,強迫實施奴化教育。城區原有的省立紹中、稽山中學和承天中學等,都因戰亂早已內遷或停辦,因而有志青年求學無門。同時,山區的學生也因無處升學而發愁。目睹這種情況,陶茂康先生坐不住了。他首先向縣府塘東南辦事處主任傅召沛提出建議,經過多次研究,決定採取“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就地取材,就地聘師”的辦學方針。最終覓定湯浦白鶴村山谷深處的九蓮寺作為校舍。校址確定後,公推陶茂康負責籌建。2月10日,舜陽中學開學,陶茂康為事務主任。對於舜陽中學師資的聘請,經過多方了解,陶茂康得悉湯浦、王化、長塘等地,有不少著名教師因戰亂避居山區,便分別走訪、登門求賢,不久,就有宋孟康、蔣屏風、鄭人饒、毛邦基、董元康、陶大正、杜其執等十多位老師應聘,並由民盟紹興負責人施伯侯出任校長。學校接納了來自紹城、陶堰、東關等淪陷區有志青年及山區學生200多人,全校學生都能刻苦學習,勤奮自勵。陶茂康兼教地理,宋孟康教英文,董元康教國文。
當時在湯浦附近漁家渡村董久大茶廠的董陽生及其族人捐助義田652畝作為校產。時在紹興縣裘村的紹興縣政府,頒給董家‘作育青年’、‘百年樹人’的匾額各一方,以獎捐資興學之義。並由舜中師生敲鑼打鼓將獎匾送到董家。董陽生的三個女兒和董寶靜、董圭也均在舜中求學。“舜陽”的校名就由虞“舜”之地和董陽生的“陽”字而來。
1945年秋,日寇無條件投降,紹興重光,次年施伯侯調任紹興縣中校長,舜陽中學改為縣中分部。1947年,縣中與省立紹中合併,仍由施伯侯出任校長,舜中隨之改為紹中分部,不久與紹中合併,九蓮寺舜中不復存在。陶茂康先生則始終勤勤懇懇在舜中教書育人。 
在解放紹興的重大事件前夕,陶茂康也積極地做了些聯絡、迎接的工作。1949年5月7日上午,紹興縣臨時救濟委員會派陶茂康等四人到坡塘,向浙東縱隊司令部詳細匯報紹興城內幫軍及社會情況,以及“臨救會”正在進行的各項準備迎接解放的工作,並告知城內駐軍已往寧波方向逃竄。縱隊領導決定立即兵分兩路向紹興縣城進軍,到傍晚4時,紹興和平解放。
1950年12月鎮壓反革命運動開始。1954年8月,因曾經做過偽縣參議員、湯浦鄉鄉長、東關區區長,陶茂康被判“反革命”罪,在紹興縣攢宮勞改農場下屬的攢宮養雞場服刑七年。直到1961年刑滿釋放回家。陶茂康回湯浦上街娘家弄後,身體虛弱,長期臥病在床,這期間有無數的學生因政治問題要曾經的老師陶茂康澄清,並作證明,陶茂康都一一認真予以回憶幫助澄清。1969年,陶茂康因病去世,享年69歲。
十四年後,1983年12月15日,紹興縣人民法庭刑事審判庭根據黨和政府的政策精神對陶茂康反革命案作出了改判:原判適用法律不當,應予糾正,按投誠人員政策對待。撤銷原紹興市人民法院一九五四年八月七日(54)刑字第474號判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