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石器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把陶土摻水濕潤後塑成一定的形狀,乾燥後用火進行燒制,成為堅硬的陶石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石器
- 套用領域:陶瓷材料領域
簡介,起源和發展,分類,
簡介
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兼具二者之性質。與瓷器一樣,堅硬而密緻,坯體已達瓷化程度,但無瓷器的透明性,而近似陶器的性質。其孔隙度為5%以下,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有釉或無釉;坯體為白色或其他顏色。通常溫度燒成在1160-1280℃之間。又稱缸器、陶石器或器。 中國陶瓷藝術有著豐厚的優秀傳統。綜合吸收傳統精華,創作出具有新時期面貌的陶藝,煥發古老瓷國的青春,是當代陶藝家義不容辭的責任。現代陶藝更強調主體意識的藝術創作,吸收新觀念與新材料的套用,是藉助泥與火為媒介,來表現自己的觀念與審美情趣的一種純精神文化活動。
起源和發展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就已經會製造和使用陶器了,他們把陶土摻水濕潤後塑成一定的形狀,乾燥後用火進行燒制,成為堅硬的陶器。在商代,由於陶窟的改進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發明,人們創造了比陶器胎質細密、堅硬,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實用性的瓷器。中國的陶藝在歷史上的成就是輝煌的,如同一條大河源流不斷,漫長悠遠。
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完成了由陶到瓷的發展。由於陶窯的改進和新粘土的使用,在商代便燒制了原始瓷器,為我國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秦漢時代的陶瓷藝術,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開創了新的境界,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漢代的重大突破就是能夠燒製成熟的青瓷。由原始陶器發展為瓷器,是在制瓷原料的工藝改革、窯爐結構的進步、釉的發明等條件下獲得的,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和聰明才智的結晶。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得到迅速發展並聞名於世。青瓷具有獨特的藝術風韻,其蒼古幽雅,質地如玉,色調泛青,是當時人們對陶瓷藝術品味追求的體現。在成型方法上,除輪制技術提高外,還採用了拍、印、鏤、雕、堆等多種表現手法,因而能夠製成各種造型新穎有趣的器物。與此同時,黑瓷和白瓷也相繼出現,雞頭壺便是其中比較別致的黑釉造型,為以後各種彩繪瓷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分類
土器。陶器之一類,燒成溫度不超過900℃,較一般陶器為低,孔隙率很高,胎質粗松。史前新石器時代與台灣原住民陶器屬之。
紅陶。 指一種低溫土器,顏色呈土紅、磚紅、或褐紅色的陶器,通常表面磨光,而不彩繪紋飾。
彩陶。 性質與紅陶相同的低溫土器,但在器物表面上彩繪紅色或黑色的花紋。
黑陶。 一種低溫土器,胎質細膩,胎質呈黑色,厚度很薄,可達蛋殼之程度。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黑陶,以龍山文化為代表,台灣大湖文化與烏山頭文化亦有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