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陶山)

陶山(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陶山)

陶山引位於浙江省瑞安市西北部,在原來的陶山區陶峰鎮有一座小山,俗名嶼山,高几十米,周圍二里許,形像木魚,又名木魚山,因坐落於市集之內,又稱市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山
  • 所屬:浙江省溫州市
  • 又名:木魚山
  • :幾十米
人物介紹,相關故事,道教福地,

人物介紹

陶弘景(456—536),丹陽秣陵(今江蘇江寧)人,曾在南齊任諸王侍讀及太醫,憤於朝政腐敗,棄官歸隱於江蘇句容的句曲山。因此處靠近帝都,擔心被朝中發現會請他重新出山。於是又遊歷江南名山大川,後來輾轉到瑞安飛雲江畔,愛上了這個小嶼山,就住在這裡採藥、煉丹、行醫、著書。他替人治病,妙手回春,且不計酬金,人們無不感恩戴德,交口稱讚,都尊稱他為陶公。

相關故事

相傳南北朝時,著名的道教學者、醫學家、政治家陶弘景,人稱 “山中宰相”,曾在瑞安陶山隱居多年,留下了許多遺蹟和動人的故事。
一日,忽有一老媼拄杖登門求醫,自言是底山(沙門山)青石龍村人。陶公診脈後,采來三味草藥讓她帶回去煎服。老媼回家,藥到病除。數日後前來道謝,報以木質方印一顆,並說以後如遇久旱,可將木印在嶼山東北八角橋邊紅岩上蓋三下,底山“頭梳腦背”上即有烏雲湧起,雨便沛然而至。後遇天旱,試之果然應驗。不久,公將此印交地方長老收藏,百姓都說那個求醫送印的老媼就是沙門山的白龍娘娘。所以後來一遇天旱,人們就把通明寺內的陶公塑像抬出來祈雨。現在陶山河南村邊還留有白龍廟,廟右有陶府廟,以志紀念。
陶公在嶼山數年,繼而遷徙到沙門山,在獐兒岩(或稱麻雀岩)結草廬隱居。一個炎夏的中午,陶公身背藥簍,汗涔涔地來到十字坑的潭邊,只聽水聲潺潺,見泉水下瀉碧潭,如碎玉飛濺。他就坐在潭邊樹蔭下的青石板上歇息、納涼。這時從山仁來了一個肩挑柴擔的小伙子,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剛放下柴擔.就“卜通”一聲躍入潭裡洗澡。陶公見狀,大吃一驚,忙喊:“水太涼,快快上來!”陶公的徒弟也長嘆一聲:“不出三日當斃矣。”但樵夫卻悠閒自在地邊洗澡邊笑著說:“沒關係,請放心。”他遊了一會,上岸來了,挑柴翻嶺而去。陶公深為他的身體擔憂。不料數日後,又遇到他,他挑柴健步如飛,陶公十分驚異。樵夫說:“我日日如此,實無妨害。”陶公豁然大悟,“我陶弘景做過太醫令,行醫數十年,自以為精通醫理,竟不如山野樵夫,殊不知民間尚有強身防病之術。”自感羞愧。便順手將所采之藥,傾筐倒入飛霞嶺邊的溪澗中。說來也怪,翌年春天,這裡綠草如茵,奼紫嫣紅,長滿各種藥材。附近百姓經常來此採藥,人們都稱這裡為“藥齊坑”,坑頂山頭也取名“藥齊頂”。陶公聞訊,感嘆說:“豎子知其一,不知其二,豈醫理不靈哉!”師徒繼續行醫,為民除病。又一年,當地瘟疫流行,陶公急中生智,把研製好的百藥和多年煉就的丹藥投入溪水中,溪水順流而下,陶公默默祈禱:願飲到溪水的人太平無事。果然應驗得很,百姓平安無事。後來,當地人民為了紀念陶公,就把這溪水稱做“福泉”,把陶公修煉的地方改建稱做“福泉寺”了。
陶公在獐兒岩寓居不久,又搬到福泉山深處十八畝坪隱居。由於經常有人來求醫求藥,名聲愈來愈大,一直傳到建康(今南京)梁武帝蕭衍的耳中,蕭衍原與陶弘景交情甚篤。陶公掛冠神武門,辭官在句容茅山隱居時,蕭衍(此時系雍州刺史)經常遣使問計,陶公為他出了不少好主意。現在,蕭衍已即帝位,聽說陶公在安固(即瑞安)福泉山中隱居,就派遣二位將軍來徵召他還都為相。兩將軍帶著梁武帝所賜的十斤茯苓、五斗白蜜上山。將軍說明來意後,陶公卻婉言謝絕說:“請將軍轉奏皇上,言臣歸隱山野,潛心修道,精研醫術,其志已決,求陛下勿怪。皇上饋贈甚豐,無以為報,有詩一首,聊表心意。”並隨手寫下一首詩,詩云:“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兩位將軍無奈,只好下山,可又覺得有負聖意,難以回京繳旨,進退兩難,便跳到獐兒岩邊的深潭裡,以身殉職。黎民百姓哀念這兩位將軍的忠貞,把這潭改名為:“將軍潭”。大家都說陶公已在此成仙,又把沙門山改稱為“仙門山”。
陶弘景在嶼山、福泉山居住時,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後人為了紀念他,把嶼山改名為陶山,在陶山背建通明寺,在福泉山建福泉寺,在獐兒岩外綠溪東首建貞白祠。這些寺、祠都用陶公的字號命名。福泉寺外,現尚留陶公修煉道術的遺蹟,稱 “煉丹岩”。福泉寺里曾留有陶公的手跡,現在僅知道上聯是:“福泉白水山山出。”陶弘景的故事一直在陶山人民口頭流傳著。

道教福地

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歷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 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二十八福地 陶山 在溫州安國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