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之典(生卒年不詳),一名大雲,字五徽,號石溪、澹庵。寧鄉(今屬湖南)人。明清間學者兼醫家。
基本介紹
- 本名:陶之典
- 別稱:陶大雲
- 字號:字五徽
號石溪、澹庵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寧鄉(今屬湖南)
- 主要作品:《傷寒源流》、《冠松崖文稿》、《冠松崖詩稿》等
人物生平,親屬成員,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崇禎間(1628年—1644年),陶之典以廩膳生征入武昌濂溪書院,與熊伯龍、羅人琮、王昊廬、李共人等講求經史,書法清勁。入清,其父汝鼐以抗清事陷於獄,他為之呼號營救。清順治間由拔貢選授安親王府教習,遷內閣中書。陶之典性情怡靜,動履端方;工詩古文,尤精尺牘,兼精醫術。他的詩多詠史和寫景紀行之作,也有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的篇章。如《麥秋行》寫賦稅的繁重:“楚人終歲勤婦子,饔飧輟盡逋催科。”《人耕》寫戰亂對農業的破壞。
親屬成員
祖父
陶顯位,字仲仁。任桃源訓導,攝縣篆,遷潞安教授。著有《周易說旨》、《玉屑日鈔》、《就正齋集》。
父親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調、燮友,號密庵。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南明弘光時任監軍,改檢討。入清後曾隱居大溈山,號忍頭陀。以詩文書法名。
兄弟
陶之采,字庶常,陶汝鼐次子。以廩貢授州同。
子侄輩
陶煊,字奉長,號松門。清康熙間以廩生入太學,考授同知,任安勤王府教習。
陶煓,字天石,號補倫,清康熙中拔貢。幼與兄陶煊齊名。其詩散佚殆盡。著有《茶邨集》、《西溪遺草》。
個人作品
《大溈山古密印寺志》八卷首一卷,陶汝鼐纂,陶之典續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
《新修寧鄉縣誌》十卷,王錢昌增修,吳嘉驥、陶之典等增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2)刻本。
《傷寒源流》六卷,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
《冠松崖文稿》六卷,《冠松崖詩稿》八卷首一卷,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刻本。
《陶瓶子史雜錄》四卷
《嶽麓書院志》八卷,趙寧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