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遇夫

陳遇夫是清朝白沙學說的傳承者,講學一生以推廣白沙學說,著有《史見》、《白沙陳子年譜》(陳獻章年譜)、《白沙門人錄》、《白沙先生語錄》、《正學續》、《迂言百則》、《從謂草》、《鴻澤集》、《即次集》和《涉需堂文詩集》等10部。

基本介紹

  • 本名:陳遇夫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新寧縣
  • 出生時間:1658
  • 去世時間:1727
  • 主要作品:《史見》、《白沙陳子年譜》
人物生平,相關事件,作品一覽,史籍記載,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白沙學說傳承者陳遇夫,字交甫,又字廷際,新寧縣矬峒都六村(現台山市斗山鎮秀墩村委會)槎洲村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考取廣東鄉試第一名舉人,著書10部,生平事跡錄入《廣東通志》(道光二年即1822年版第4944頁)。子陳瀚,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考取廣東舉人第一名,故人稱“父子解元”,陳瀚著有《觀海堂書義》和《嶼門集》。曾孫陳司爟,嘉慶七年(1802年)考取進士,任廣東省廉州府教授(相當於地級市教育局長兼府儒學校長),是台山歷史上7位進士之一。曾孫陳司炳,1804年考取舉人,著有《鴻泥集》、《萍游草》。

相關事件

陳遇夫出身寒微,父親陳佩璿是一位久試不第的儒者,也是給陳遇夫良好教育的啟蒙老師。康熙三年(1664年)新寧縣實施“遷海令”——沿海50里內的居民內遷,以防濱海居民接濟在台灣的鄭成功反清復明勢力。陳佩璿舉家步行遷往新寧縣城(現台山市台城鎮)山頂街居住。不久,陳佩璿夫婦死於天花。因為陳遇夫的姐姐幼年時許配本縣端芬常安村梅氏,所以陳家老僕人送陳遇夫和他的姐姐去梅家養育。陳遇夫10歲時,給梅家放牛。陳遇夫是台山六村陳氏浪美族自陳元康下延第十三世孫,亦即上閣東山陳從善(天翔)下延第十七世孫,曾改性梅報考。

作品一覽

陳遇夫雖然身處困境,仍念念不忘讀書。他每天放牛到山上讓牛吃草,然後去山下私塾窗外聽課。一天,他在聽課時被老師發現,老師問明原因後查考了他的功課。他複述老師當天所講內容,無一遺漏。老師大為驚異,於是和梅家商量,不收他的學費,讓他正式就讀。這位老師名叫梅命夔,端芬人,康熙五年(1666年)考取舉人,曾任貴州省新貴縣知縣。任職時革除陋規40條,深得民心,任滿後回鄉教書,甘心過清貧的生活,《四庫全書》有他的傳記。陳遇夫入學後學業大進,16歲考取秀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高中廣東舉人第一名,這年他33歲。第二年他去北京考進士,沒有考取。於是回鄉,終於從事學術研究。年老時,吏部通知他去做官,他辭不就任。雍正元年(1723年),新寧知縣姜朝俊推舉他為“孝廉方正”,他再三力辭,直至4年後謝世,他都沒有做官。
陳遇夫參加科舉考試時曾用名梅遇夫,那是因為當時規定,考生必須填寫三代履歷,並由有功名的人擔保家世清白,那時他在梅家生活,由梅家辦理報考手續。他死後新寧縣學宮鄉賢祠供奉他的牌位為“崇禮鄉賢梅遇夫陳公”,《四庫全書》中廣東舉人名錄記載他的名字為梅遇夫,原因即在於此。

史籍記載

陳遇夫一生推崇白沙,篤信白沙的學說。陳白沙卒於弘治十三年(1500年),陳遇夫沒有直接受教於白沙,然而他窮畢生的精力追蹤白沙,弘揚白沙。陳白沙講學一生,然而只有陳遇夫為他編者《白沙陳子年譜》和《白沙門人錄》,修訂楊起言所輯《白沙語錄》。
陳遇夫在文學方面的代表作是《涉需堂文詩集》,在哲學方面的著作是《正學續》。他在中國哲學史上的貢獻是:第一個提出“唐續晉,晉續漢,聖人之道行於天下,未嘗絕也”的命題,從而向被官方視為正確的程朱理學的某些觀點提出挑戰。
明朝和清朝政府規定,以程朱理學為對孔孟之道的正確解釋,並以此作為科舉考試的指導思想。程朱理學認為聖人之道在漢朝之後已經喪失,直至一千年後周敦頤(1017—1073,宋朝哲學家)出世,才得到“聖人不傳之緒”,並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予以總結,聖人之道才得以傳承,道統才不至於斷絕。這樣,“道”成為可以脫離人類社會、脫離人的頭腦,可以在虛空中存在的神秘東西了。陳遇夫反對這種說法,他認為道在天下,從來沒有中斷過、喪失過。他寫《正學續》一書,通過對西漢至宋朝時期賈誼、黃仲舒、匡衡、陶淵明、韓愈等29位學術名家的評論,反映自己的哲學思想:

歷史評價

一、窮經致用(理論聯繫實際)
陳遇夫認為學習和研究儒家經典的目的在於套用。“窮經在於通義理,通義理在於立已立人”。
二、反對尋章摘句的治學末技
漢唐以來,不少讀書人喜歡在典籍中尋章摘句,進行繁瑣的考證,自以為學問高深,而不知道這樣做只能得到片面的知識。陳遇夫反對這種治學態度。
三、破除迷信
陳遇夫在他的著作中,堅決反對陰陽五行災異讖緯之說。他說:“大凡祥瑞感應皆偶然事,不可據以為常,君子不道也。”
四、反對分門別戶
陳遇夫反對在學術界分門別戶、以門戶之見和門戶之爭影響學術的發展。他說:“江西復辦白鹿洞書院,江西省政府派出的使者帶來聘書和禮物請陳白沙去講學,他堅辭不去,不少人有疑問。我後來看到明朝學術界分裂為幾派,我才明白白沙不去講學的道理,那就是不想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這實在有遠見卓識啊。(釋文)”
陳遇夫的著作在康熙年間出版,在道光、光緒年間和1993年重印。他為傳播和發揚光大陳白沙的學說,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下面抄錄陳遇夫的詩《江門晚泊》作為本文的結束:
江門春水晚來風,
一望微茫向遠空。
幾夕波濤驚客夢,
十年滄海老漁翁。
潮生崖島遙天白,
月散疏林野火紅。
賴有醉鄉風日好,
一樽長臥月明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