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貴和(音樂家)

陳貴和(音樂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貴和(1895—1969),字禮齋,山西靈石人,音樂家、教育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貴和 
  • 籍貫:山西靈石 
  • 出生日期:1895年 
  • 逝世日期:1969年 
  • 畢業院校山西大學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陳貴和先生出身寒微,9歲喪母,21歲喪父。他從小聰穎好學,17歲時,考入山西省第一師範學校,1916年畢業後到運城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任音樂教師。1926年,陳貴和通過集資籌款創辦了運城菁華中學,自任校長,兼任音樂、數學教師。1932年考入山西大學,同時在省立第一女子師範、省立第一師範和山西大學附中兼任音樂教師。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陳貴和棄筆從戎,就職於國民黨軍官教導團第二團,後在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犧盟會)宣傳部部長、共產黨員宋劭文的推薦下,出任平遙縣抗日縣長。平遙淪陷後, 他奉命組建晉南抗日游擊隊,1938年擔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政治宣傳隊總領隊,率領政宣隊在晉西南一帶四處進行抗日宣傳,並親自創作、演出了許多節目。陳貴和結交了多位共產黨員,心向延安,暗中將政宣隊的一些進步青年送往延安,因此被閻錫山以“政治走私”之罪撤職。1941年任山西省立第二聯中校長(駐陝西宜川)。抗戰勝利後,陳貴和不為高官厚祿所誘惑, 沒有追隨閻錫山政府回到山西,而是舉家遷往西安,在西北中學、晉興中學等校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西安工農速成中學等校任教,並從事歌曲創作,被選為陝西音樂家協會理事,退休後從事樂器修理工作。
陳貴和於1932—1936年在山西大學讀書。由於這一時期山西大學學籍檔案毀於抗日戰爭之中,其學籍材料已無從查詢。只在《山西大學同學錄》(1902—1937)中,可以看到陳貴和的名字以及簡單的信息。根據該書第27頁的記錄,陳貴和為文學院學生,字禮齋,籍貫靈石縣,住址為“本縣城內學宮巷本宅”。
陳貴和37歲時才考入山西大學。此時,他在運城創辦的菁華中學已經有10年的歷史,而且教學質量很高,聲名遠揚。他之所以要報考山西大學,據說是因為當時出台了一個規定,中學校長必須要有大學的學歷,所以他克服種種困難,把校務工作交給別人,自己來山西大學讀書。在山西大學讀書,是陳貴和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他讀書期間,正是“九一八事變”“一二九運動”到“七七事變”中間這幾年。山西大學師生在此期間組織各種抗日救亡活動,陳貴和也積極參與其中。他參加了中共地下黨員杜任之教授組織的各種活動,結交了杜任之(1905—1988)、戎子和(1906—1999)、宋劭文(1910—1994)、張友漁(1898—1992)等共產黨人,並將自己14歲的長子陳曉送去參加共產黨(陳曉參加了山西新軍決死三縱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35年日本企圖推行“華北自治”,分裂中國,全省學生成立了討逆救國聯合總會,組織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喊出“打倒漢奸及一切賣國賊”“誓死反對華北自治”等口號。陳貴和也是這次行動的積極分子之一,而且被選為“山西大學討逆救國會”宣傳部負責人。基於陳貴和堅定的愛國信念和組織能力,宋劭文1937年還推薦陳貴和擔任平遙的抗日縣長。戎子和晚年為紀念老友題詞,稱陳貴和為“愛國先驅”。

主要貢獻

陳貴和作為音樂家的生涯是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開始的,畢業時因學業優秀、品格端莊而被推薦到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擔任音樂教師。民國初年是學堂樂歌的興盛年代,陳貴和也是在學堂樂歌的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音樂人,對音樂充滿了激情和感情。他在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期間,接觸到新的音樂、新的歌曲、新的樂器,在音樂藝術方面得到很好的訓練和發展。他學過許多中外樂器,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擅長鋼琴、手風琴、二胡、箏、嗩吶等樂器,但最拿手的應該是風琴,據說在全省的風琴比賽中曾榮獲第二名。
陳貴和不僅擅長樂器演奏與表演,對歌曲創作,更是情有獨鐘。他除了熱心教學,還鑽研音樂理論,在學校組織了“音樂研究會”,在24歲時就編輯出版了《高小國民唱歌集》(上、中、下三集),他在“編輯大意”中說,歌曲要“激發愛國思想,鼓勵尚武精神”,並注重培養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以及“實利、美感”意識。這本《歌唱集》不久再版發行,可見在當時的影響力。另外,他還出版有《鼓號譜》一冊。在抗戰中,他帶領政宣隊還組織出版了《抗戰劇本選集》和《西北號角》等作品。
陳貴和一生有許多音樂創作,但可惜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大量作品都沒有留存下來。就倖存的作品來看,有抗戰之前的歌曲,如《實幹歌》;抗戰主題的歌曲較多,如《遼東淚》《告我親愛同胞》《殺敵歌》《向前進》等;有校園歌曲,如《菁華中學校歌》《桃李迎春》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作品有《大煉鋼鐵之歌》《英雄向秀麗之歌》等。陳貴和既是詞作者,也是曲作者,創作了大量的歌曲。這些歌曲的歌詞明快、陽光,曲子也流暢、清新, 抗戰歌曲則慷慨激昂、鏗鏘有力。從這些歌曲可以看出,陳貴和的歌曲藝術融思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表達了他憂國憂民或教書育人的情懷,也體現了他的高超藝術修養。
陳貴和的藝術修養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學生回憶道,陳老師彈琴時,“神態安詳,俯仰自如,兩手輕捷地在鍵盤上飛動,發出優美、和諧、悠揚悅耳的琴聲,出神入化,引人入勝”。許多學生到了老年仍能清晰地記起陳貴和老師的歌曲作品,現存的作品大都是靠學生們的記憶而保留下來的。菁華中學校歌是學生們十分喜歡的歌曲,歌詞是:“壯志待誰酬,擔荷千秋,菁華採擷貴誠求。敬業樂群方有益,在慎交遊。按級勵前修,百尺竿頭,不恆其德最堪羞,共挽狂瀾憑毅力,砥柱中流。”不但曲子優美上口,歌詞也典雅而有深意,具有激發鬥志、勵志向上的力量。
在抗日戰爭中,陳貴和的歌曲創作進入黃金時期,他像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面對日本侵略者,懷著家國之恨,滿腔熱血,創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一位政宣隊的隊員回憶說,陳領隊“既是行政領導,也是藝術權威,既會作詞,更善譜曲。往往在駐地的大院子裡或打穀場上,佇列前擺著一架風琴,給全隊講樂理課,教識簡譜,或邊唱邊彈琴,教唱他新創作的歌曲。隨著悠揚的琴聲,伴著他渾厚的男中音,邊教唱邊改動。通過教唱修改,一首首新的抗戰歌曲就誕生了,隨後很快便會在呂梁山的學校軍營、村村寨寨流傳開來”。
作為音樂老師,作為校長,也作為領隊,他培養了一批人才,運城及周邊地區許多音樂教師都是他的學生。學生中也出了不少著名的人物,比如運城第二師範附小的學生路紀宇(1917—2013),後來任太原市民政局副局長;菁華中學的學生裴麗生(1906—2000),後來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科學院院長”政宣隊隊員林豐(1919—2006),後來進入陝北公學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安電影製片廠黨委書記;政宣隊隊員白凌(1921—2017),後來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黨委書記和中央歌劇院黨委書記。
這些曾經的學生和晚輩,終身銘記著老師的教誨及其藝術成就,並撰寫了不少紀念文章。這些文章後來結集出版,名為《弦歌百代——陳貴和先生紀念文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人物評價

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民革山西省委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蓼源先生是陳貴和的忘年之交,他晚年評價陳貴和先生說:“以其藝術天才和音樂素養,譜寫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弘揚了民族精神,鼓舞了抗戰鬥志,振聾發聵,為廣大革命青年和民眾所歡迎,在山西革命音樂史上留下了永難磨滅的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