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陳觀、陳覩,讀音作chén jūn(ㄔㄣˊ ㄐㄩㄣ),不可讀作chén guān(ㄔㄣˊ ㄍㄨ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觀姓
- 別名:陳覩
- 讀音:chén jūn
- 注音:ㄔㄣˊ ㄐㄩㄣ
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西突厥別支沙陀部後裔宸義官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陳觀氏,原為唐朝時期永壽郡王、沙陀部首領沙陀·輔國之侄朱邪·宸義官(負責建造居帳、兵營、民房之首領)的後裔子孫,取祖之官職稱謂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陳觀氏。
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農曆11月,後晉出帝石重貴以給事中盧撰為右散騎常侍,以尚書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陳觀為左諫議大夫。有朱邪·宸義官的裔孫陳觀以祖名諱“義”,請求改官職,後晉出帝便改授他為給事中,即在朝廷中擔任殿中給事(即執事,官位五品上,或從四品)。
後晉出帝石重貴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後晉政權滅亡。陳觀轉而出任後漢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屬下的大臣,繼續擔任給事中,是劉知遠的親信。在後晉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重威投降契丹,妄圖當兒皇帝時,曾自告奮勇出使到杜重威處強行進行勸阻。
後周太祖郭威廣順元年(公元951年),後漢政權滅亡,陳觀氏家族降靠後周政權,後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在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以後,北宋王朝被金國所滅,陳觀氏家族的大部分族人隨南宋王朝遷過長江,分居於江南地區,後為避宋、元兩國之間頻發的戰亂,大部分族人或者次第越過越城嶺、都龐嶺(揭陽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遷往嶺南地區,分播於東南沿海各地,或者遷播於西南的川、桂地區,其家族姓氏陳觀氏、陳氏、觀氏、朱氏、李氏、處氏、月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朱邪·宸義。
遷徙分布
陳觀氏是古老的突厥族沙陀部朱邪氏(處月氏)家族的漢化姓氏之一,自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沙陀部內遷鹽州,歷經唐王朝、五代十國至北宋王朝滅北漢政權為止,前後共經歷了一百七十餘年,其族人以山西北部為基地,馳騁中原,先為強藩,後建三朝一國。與此同時,沙陀族人民長期生活在廣大漢族人民中間,人口又比較稀少,經過近兩個世紀的相互交融,最後終於融合於漢族之中。
今江蘇省的淮安市,廣東省的五華市、湛江市,福建省的龍巖市、福州市、漳州市、泉州市,河南省的鄭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溫州市,四川省的廣元市、成都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的台北市,新加坡共和國,馬來西亞,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等地,均有陳觀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晉陽郡:春秋末期,趙簡子家臣董安於始築晉陽城,在今太原西南晉源鎮。秦國改置為晉陽縣,為太原郡治所,屬太原郡轄屬(今山西太原),不久又改名為太原郡。西漢初年曾經設為太原國,晉陽為太原國都,不久又兼置并州。東漢時期撤掉了并州,晉陽歸屬於冀州,分置為恆山、西河二郡,在今陝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晉時期予以擴建。南北朝時期北齊於汾水東岸增築新城,在舊城增設龍山縣。隋朝時期以龍山縣為晉陽,而原晉陽則為太原。五代時期為北漢都城。大宋王朝滅北漢後,毀掉晉陽,將其移到并州至陽曲(今山西太原)。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錢塘郡:秦朝時期始置錢溏縣,治所在靈隱山麓,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朝陳禎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錢溏郡。隋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廢錢溏郡置為杭州,移治到錢唐(今浙江杭州靈隱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時期將“溏”改加“土”偏傍為錢塘。民國時期,錢塘與仁和縣合併為杭縣。
汀 州:古區域地名,在明、清時稱汀州府,時轄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歸化、上杭、武平、永定八縣,以長汀為治所。唐朝時期開始置汀州府,以撫州、福州開山峒置州,所以江西臨川、吉安贛州、粵北以東、福建延平以西、龍巖以北、建寧、邵武以南的地區故稱汀州,並不限於長汀等八縣之地。今天的長汀位於福建西部汀江上游,是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晉代置新羅縣於長汀初轄境相當於唐之汀州,故從盛唐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亦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和發祥地,有“客家大本營”和“客家首府”之稱。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巍峨聳立的唐代城樓三元閣、唐朝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修建的古城牆、獨特罕見的唐宋“雙陰塔”古井。今長汀還有革命遺址:長汀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中央紅軍醫院舊址福音醫院、周恩來舊居(中華基督教堂)和劉少奇舊居(水東街204號)。汀州古城被國際友人路易·艾黎譽為“中國兩個最美麗的山城之一”。
蒼梧郡:古蒼梧郡的治所在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周王朝時期,為蒼梧百越之地,後為楚國屬地,蘇秦曾說楚威王曰:“南有蒼梧”,指的就是嶺南蒼梧百越之地。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大將屠睢為主帥、年輕的趙陀為副統帥,率領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百越民族的頑強反抗,自己也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並和趙陀一起率領大軍經過四年努力,於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初步完成了平定嶺南的大業。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嶺南百越皆降,漢武帝遂置蒼梧郡、廣信縣。今蒼梧縣境曾為漢朝的廣信縣、猛陵縣,其時秦將留駐嶺南的趙陀割據蒼梧,封其族人為蒼梧王,皆指該郡地。三國時期為東吳的新寧縣(後改為寧新縣),晉朝時期為農城縣(後改為遂城縣)。隋朝時期徙治封川,隋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隋文帝改廣信縣為蒼梧縣。唐朝時期復還故治,改孟陵縣,後稱梧州。宋朝時期改梧州為蒼梧郡。到元朝時期廢黜,復稱梧州。自此以後,各朝各代均以蒼梧縣為嶺南地區州、道、路、府的治所,從此,蒼梧便專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境一帶地區,隸屬梧州。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縣設府,將蒼梧縣併入梧州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廢府設道,復設蒼梧縣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晉陽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稱曲陽堂。
汀州堂:以望立堂。
錢溏堂:以望立堂,亦稱臨安堂。註:不可稱“錢塘堂”。
蒼梧堂:以望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