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裕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81年
- 畢業院校:中央政治學校
個人簡介,陳裕清事略,生平,評價,陳裕清故居,
個人簡介
陳裕清,(1918——)福建莆田人。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並獲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碩士。早年從事國民黨文宣工作,曾任福建《中央日報》總編輯、中央宣傳部專員、中央海外部科長、紐約州《美洲日報》總編輯、《中央日報》駐美特派員。後轉任黨政部門,歷任出席聯合國“代表團”顧問、國民黨中央第四組主任、海外工作會主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副秘書長。後受聘“總統府國策顧問”。現任美國《中國時報》代表人。國民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著有《世局與國運》等。
國民黨敗逃台灣以後,亟需透過海外華僑開展外交活動,拓展其外交空間,同時,也需要利用海外華僑的資金力量,支持其經濟建設。為了加強對僑工作,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設有第三組,後改為海外工作會,負責國民黨海外地區黨部的僑運工作,歷屆主任為馬樹禮(第三組主任)、陳裕清、林清江、曾廣順、鄭心雄、章孝嚴、鐘濱湖。
1991年5月4日由陳裕清、張天心等人發起,在紐約法拉盛華僑文教中心成立了北美華文作家協會。這是一個美國華人文化團體,是總部設在台北的“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的下屬組織,約有會員200多名,並在華盛頓、波士頓、舊金山、北卡及洛杉磯等城市設有分會。以加強華文作家之間的聯繫,交換寫作經驗,促進文化交流,不談政治、種族、宗教為宗旨。每年召開一次會員大會,每兩年改選一次理事(可連選連任)。每半年召開一次理事會,每半月召開一次常務理事會。首屆會長陳裕清,副會長張天心、吳玲瑤,秘書長葉廣海。
陳裕清事略
生平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的《參考訊息》和台灣廣播等新聞媒體,就對一位台灣“海外工作會主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歷屆駐聯合國“代表”顧問,作了“宣傳”。這位台灣政界要員新聞界老前輩,美國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聖約翰大學人文哲學博士、教授、留美學者之一、身兼多職的高級官員究竟是誰?原來是莆田市荔城區濠浦村下亭自然村、清代進士陳池養族裔陳裕清先生。
其實陳裕清是被莆田人遺忘的一位黃埔軍校老人。
陳裕清。1918年10月18日出生在莆田市荔城區下亭自然村一個農民家庭,有五個兄弟,他居第二,稍長進城裡後塘清朝舉人陳朗如創辦的私塾念書。他學習勤奮、聰明穎悟,精靈伶俐,深得眾師長讚賞:舉人陳朗如病重期間特囑其子陳鈺霖(後塘育英國小校長):“裕清今後必成大器,一定要好好培養”。後考取省立十中(即莆田一中前身),深得名師點撥,虛心苦讀,學業長進,文筆精尖,常常著文投稿。為了顧家他直接寫上老家父親大人地址,報社即把稿費匯其家中。
陳裕清在莆田一中即將畢業之時,學校學生與校長起爭議,還打了校長,當夜警察進校抓學生。因裕清是學生會會長,連夜跳窗逃往福州,在福州考入福州師範,因校方要莆一中畢業證而寫信與其父談及此事,其父璧順托人向校長求情取得畢業證。陳裕清終於進了福州師範。師範畢業後,在福州文化館工作,為報效祖國。抗戰前夕(約1933年)陳裕清投筆從戎,毅然考取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事學校前身),成為第十二期黃埔生。他在校一面學習軍事,一面附修新聞專業。畢業後轉入南京革命實踐研究聯戰班畢業。後任《東南日報》總編、《中央日報》福建總編輯,其經常把一部份稿費寄給求學時的恩師陳鈺霖校長。他工作認真,兢兢業業,深得上級褒揚。陳儀、陳誠等高級將領,對他十分青睞與讚賞,升任國民政府福建省政治部主任。一天,陳裕清因回莆辦事順便回鄉,其父璧順至傍晚見其未歸,急忙到城裡去接。果然在半路相遇,其父說:“為何這么晚才回來,鄉里知道你要回家已搭戲台演戲歡迎你。戲台兩台柱還掛著稱頌你職位的紅聯,多么隆重啊!”裕清一聽即回身說:“那我不回去了。”父焦急地說:“你一定得回去,不回去不行!”回到家裡村里父老紛紛表示祝賀,裕清也謝了鄉親要求說戲可以演,聯語不要掛,且再三要求。陳裕清謙恭的做法在七里八鄉傳為佳話。
當時陳裕清胞弟陳裕斌被抽上壯丁,其父璧順對裕清說免去壯丁。裕清動員說抗戰緊急我身邊的人都用沒有壯丁年齡的,要為國家出力。後陳裕斌被選當國民黨憲兵,後在台灣。
有一次福州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日遊行,陳裕清以一位新聞記者的角色捲入遊行隊伍,這次民眾性涉及各界人士遊行活動,觸動了陳裕清,他決心辭去政府官職走高層次知識的人生道路,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重慶大學社會科學系。他在校期間刻苦學習,積極參與許多抗日團體活動,成為一位愛國主義知識分子。後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國芝加哥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專修政治、經濟、哲學社會及新聞等專業,後又考入紐約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再獲約翰大學人文學博士。陳裕清學成後,被民國政府委任為駐美大使文化特派員及中央日報駐聯合國特派員,致力於外交及時事文論等工作。
莆田名師宋元模一次在縣裡主持文化工作會議時,特別指出陳裕清先生的淵博學識,謙稱自己為庸才。宋元模先生還在會上提到陳裕清曾經撰寫一篇《國民黨應往何處走》文章,發表在美國某一報刊上,文中特別點到政府應當對華僑予以優惠政策,在海外產生強烈的反響。宋美齡看到其文章後拿給蔣介石看,蔣立即召見陳裕清談了一個鐘頭多,嗣後陳裕清被任命為國民黨中央海外工 作會主任,中央第4組組長、中央委員、國大代表等職。
1977年陳裕清再赴美國芝加哥大學、紐約大學任教,並任美國《少年中國晨報》董事長。1979年3月赴任紐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進會”會長,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貢獻。爾後被聘為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是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常委。1998年11月17日在美國紐約病逝,享年81歲,台灣和美國政要200多人參加追悼會,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對陳裕清的悼詞是“宿望嘉猷”和“修學儲能、先博後淵”。
陳裕清的妻子乃是原莆田醫院院長余文光胞妹余熙笙,生有一男一女,皆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現在美國供職。
評價
陳裕清先生既是黃埔的驕傲,又是吾莆的自豪,他在美國期間經常鴻雁傳書於家鄉,千叮萬囑家裡子侄孫後輩務必“立志成才”,“不受干擾潛心學習”,“著書立說,以文養家”。現在陳裕清先生胞侄、侄孫,皆為全國有名的工藝美術大師、雕塑藝術家,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委員,創辦莆田市順源美術雕塑院,培養工藝美術雕塑藝術專業人才。作品先後被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國家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作品遠銷海內外,聞名遐邇。
陳裕清小時曾在家鄉手植的榕樹,已高聳入雲,豐茂蒼蘢,充滿旺盛的生命力。下亭自然村里這棵陳裕清先生手植的大榕樹和故居及幼小念書的慶源祠皆成為頗具歷史意義的文物,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莆田政府已把其幼時念書的“慶源祠”列為對台文物給予保護。
陳裕清故居
最近(2009-5-26),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張克輝把親手題寫的“陳裕清故居”,托人轉交給在福建莆田的陳裕清侄兒陳國華,以推動對陳裕清故居的搶救和保護。
就在陳國華收到張克輝的題字後不久,在福建省莆田市創辦古典家具廠的台胞莊博鈞慕名到陳裕清故居參觀,聽說社會各界正在合力搶救保護陳裕清故居,而且剛好有張克輝題寫的字,因此他當場向陳國華提出要求,願意為搶救和保護陳裕清故居貢獻一點力量,由他去找一塊上好的花梨木材料,並親自把張克輝題寫的字刻上去,作為故居的牌匾。
陳裕清(1918年—1998年),出生於福建莆田下亭村,國民黨籍。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畢業,革命實踐研究院聯戰班畢業。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獲紐約大學政治學碩士及聖約翰大學名譽人文學博士。歷任福州《中央日報》總編輯、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專員、中央海外部科長,《中央日報》駐美特派員、紐約《美洲日報》總編輯,《華美時報》董事兼執行秘書。1967年回台任國民黨中央第四組主任、中央海外工作會主任。1979年3月起任紐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促進會會長。後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是國民黨第十、十一屆中央委員。
陳裕清的故居,位於荔城區拱辰街道濠浦社區下亭頂碼自然村,懸山頂,二層土木結構,檐下雀替等建築構件雕刻較精美,較完整地保存了民國初年莆田地方建築的特點。時下,兩岸正在合力搶救保護這座故居,以使其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塊新陣地。
莆田市對陳裕清故居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非常重視,文物部門已經把陳裕清故居作為涉台文物納入搶救性保護名目,並推薦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該市還將結合陳裕清故居具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結合濠浦公園建設規劃,作為涉台文物予以就地保護,開闢為陳裕清生平陳列室等。
陳裕清在莆田的侄兒陳國華、陳國慶,侄孫陳春陽、陳春輝等人也展開對陳裕清故居的搶救和保護。陳國華到處蒐集陳裕清小時候在莆田生活時的有關物件,陳春陽、陳春輝則經常上網蒐集陳裕清在台灣工作生活的有關資料。前不久,有人在網上拍賣陳裕清1974年寫給一位秘書長的一封信,陳春陽、陳春輝了解後,馬上花700元把這一封信買了下來。
陳春陽告訴記者,搶救和保護陳裕清故居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一項大工程,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不只是要對故居進行簡單的修繕和保護,還要蒐集相關的資料作為補充,以讓人們對故居的歷史和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他除了積極參與蒐集有關資料外,還極力呼籲更多人關注這件事,一起來參與搶救和保護陳裕清故居。
在政府的推動和陳裕清在莆田親人的呼籲下,兩岸各界對陳裕清故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紛紛參與該故居的搶救和保護。
台胞王博優先生今年2月慕名到陳裕清故居參觀,聽說兩岸各界開始搶救和保護陳裕清故居,當場答應要為故居的搶救和保護出一些力量。今年4月,王博優再次來到陳裕清故居,這次他專程帶來了一張陳裕清1969年參加台灣中廣大廈破土典禮的照片,贈送給陳裕清故居作為收藏。王博優表示,今後,他還會在台灣收集一些有關陳裕清的書籍,贈給陳裕清故居,支援陳裕清故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