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衙營

陳衙營,《光緒府志》:“洪福橋,在東街成牙營內,西通回龍橋水,東抵駱駝橋。”南宋城郊駐五軍,其中游奕馬軍駐此一帶。以後各代其地多駐軍營。《康熙仁和志》稱成衙營巷,《乾隆府志》謂成衙營,民國時稱陳衙營,1977年體育場路向東延伸,陳衙營拓寬,1981年併入體育場路,陳衙營地名消失。

基本介紹

  • 本名:陳衙營
陳衙營,《光緒府志》:“洪福橋,在東街成牙營內,西通回龍橋水,東抵駱駝橋。”南宋城郊駐五軍,其中游奕馬軍駐此一帶。以後各代其地多駐軍營。《康熙仁和志》稱成衙營巷,《乾隆府志》謂成衙營,民國時稱陳衙營,1977年體育場路向東延伸,陳衙營拓寬,1981年併入體育場路,陳衙營地名消失。
糜相公廟在陳衙營駱駝橋東河下59-4號。《康熙府志》:糜相公廟,在艮山門南,神姓糜,諱竺,字子仲,東海昫人,事昭烈為“安漢將軍”。北宋汴京嘗有此祠,南渡杭州建都後,建祠封此處土地,以奉故都香火。糜相公廟列代均修建,舊時香火頗盛。1952年改為煤球廠,1954年改建為殯儀館,1955年為杭州遣送站,1997年拆建為民政局宿舍。
清詩人厲鶚曾居糜相公廟側。厲鶚(1692—1752),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今杭州)人。少時孤貧,其兄無力撫養,準備將他寄養僧寮,厲鶚堅拒。刻苦讀書,數年即學詩,屢有佳句。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中舉,乾隆元年(1736)應博學鴻詞科,因策論置制詩前而落第。客揚州小玲瓏山館,潛心研究宋學。數十年大江南北所至,多爭設壇坫,皆奉為盟主。一生五遷其家,未嘗離開東園。著有《宋詩紀事》、《遼史拾遺》、《南宋院畫錄》、《湖船錄》、《東城雜記》等。厲鶚治學之道後世可鑑,據《槐塘文集》載:“士子讀書,敦行本也,文學末也。即以文學論,貴精不貴多,當為有體有用之學,不近名躁進,不為浮華無根之文,行修而學贍,遇不遇安之於命可矣!”
成牙營東(現體育場路東段杭州叉車總廠址),舊有孝慈庵,其地又名半畝居。《康熙仁和志》:孝慈庵,在東里坊。順治年間建,乃溪芷、溪筠迎母歸養之地。其母少寡,孀居三十餘年,督課二子,命遍參禮諸方尊宿,及報恩和尚,歷二十餘載,始辭歸侍母,因額曰“孝慈”。
《杭郡雜記》:半畝居,在艮山門城東隅,一名孝慈庵。國朝順治間,里中周氏子弟出家,奉母於此。中有放生池。積水深淨,風篁繞戶,人跡罕到,真東園中憩寂地也。東園舊有十景,其中有“半畝風篁”一景即斯地也,陳春曉詩:“地有茅庵深復深,青琅玕影澹禪心。蕭疏月白出清磬,戛擊風和調素琴。半廟靜生池上韻,數竿涼動水邊陰。到門佛面如相識,一個枯僧何處尋。”孝慈庵解放後已衰為小庵,易名孝義庵,1976年擴建體育場路時拆毀。
孝慈庵僧了學,字敏廣,號小石。工詩詞,人敦厚。嘗卓錫維揚之平山堂,當時名公巨卿、文人墨士均與其結交。有《贈友》詩兩句云:“好女多無色,名儒大半寒。”
項懷,字秋伊,仁和(今杭州)人,家居艮山門外成牙營口。鹹豐間,辟圃編籬,圍種芙蓉,絢爛若錦。又栽菊數千株,花大於盤,枝高及肩,皆為名種。曾蓋茅亭,揭詩版於中,看菊友來,則以茶招待,出紙索詩。周午亭(星蓮)孝廉觀賞其中,徘徊花下良久,忽吟南宋詩人劉克莊《冬景》詩句:“葉浮嫩綠酒初熟,橙切香黃蟹正肥。蓉菊滿園皆可羨,賞心從此莫相違。”“可羨園”三字脫穎而出,秋伊舞掌跳躍,拍手稱快,即名之。“可羨園”賞菊頓時名滿杭城,文人墨客多有題詠。戴熙寫可羨園,並題七律為贈,有句雲“坐中愧我非陶令,此後逢人說項懷”。伊少沂(通守)贈聯云:“辟徑欲追陶,晚節堪娛,莫辜負風亭月榭;看花爭說項,名園可羨,好商量酒政茶經。”陳覺庵(春曉)聯雲;“秋士澹如斯,栗里非遙,我老有情思送酒;伊人居宛在,柴門頻叩,客來無日不投詩。”秋伊嘗自賦雲;“榛蕪辟盡露精華,小景還宜點綴加。石砌魚鱗幽徑繞,竹編麂眼短籬遮。添來罨畫三間屋,種得迷離遍地花。漫說喧闐城市近,風光不減野人家。”
小雲棲位陳衙營、莫衙營之間靠東段(現體育場路東段)。《杭州府志》載:建於清嘉慶年間,有餘姓者舍地二三畝,即卜此為課佛、放生所,命名為小雲棲,亦名余庵。1977年拓寬陳衙營時拆毀,建造住宅大樓。
雲棲古寺在五雲山西,建於五代吳越國。後被山洪沖毀,至明隆慶年間,蓮池大師重建,闢為道場,為念佛放生所,而規模崇起。小雲棲在東園小天竺北,里人慕雲棲放生舊事,借余庵拓其址,建放生池,奉蓮(池)祖像,落成時以小雲棲名,以積功德。放生,體天地好生之德以為心,誠為善舉,因此文人雅士好訪而詠之,留詩頗多。清胡敬《游余庵偕吳聽山》:“蔬畦千頃綠參差,畦外茅庵面曲池。春暖漲痕平略約,日斜花影上罘罳。僧嫌貧士逢迎懶,詩寫幽懷步屧遲。我倦欲歸君未許,籬門小立更移時。”余顎《重九同漱石壽石花海吾亭游小雲棲》:“不為登高節,來尋選佛場。只緣心淡泊,偏愛境荒涼。老屋臨池窄,疏籬繞竹長。興余還散策,東郭話斜陽。”
據《杭郡詩三輯》: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占杭城,小雲棲儲火藥、炮彈甚多,戴熙倉皇間書片紙囑林桂山棄於水中,免得被太平軍拿走,且可保生。桂山以人皆逃死,不能以勢迫、以利動,日向晚,就鄰居說利害,振臂先呼眾為搬棄於池。潛告戴熙已正命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