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夫

陳若夫,又名陳若甫,原名陳東曉,化名張吉林,1907年12月出生,河北省幫城縣人。1926年國小畢業後,先後在山東德州博文中學、濟南濟美中學和濟南省立高級中學讀書,1929年1月經人介紹,到江蘇省淮陰縣清江溥國民革命軍第25號軍參謀處工作,任中尉譯電員。同年科,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若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北省幫城縣
  • 別名:陳若甫
  • 籍貫:河北省幫城縣
  • 性別:男
  • 出生年月:1907年12月
  • 畢業院:濟南省立高級中學
  • 政黨:共產黨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陳若夫是建國後貴陽師範院校的第二任院長。他任主持學院工作的副院長及院長長達25年,還兼任過“形式邏輯”課的主講教師,深受教職工生愛戴。
陳若夫,1957年到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學習結束後,1958年7月調任貴陽師範院校副院長,1979年6月任院長。1983年11月離職休養,1986年7月逝世。

人物事跡

陳若夫青年時代就追求真理,勤奮好學。1931年在國民革命軍第25路軍參謀處工作時,他參與組織領導,在該軍總部成立了“社會科學讀書會”,組織閱讀革命書籍,舉辦演講會等。1937年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時,他與王子野、陳飛白等發丐成立了“社會科學研究會”,被推選為理事,分管組織工作。他們堅持開展學習、研究活動,學習《解放》周報、《新華日報》、《民眾》周刊,學習《共產黨宣言》、《社人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國家與革命》等馬列著作和毛主席的《戰持久戰》等。1948年在石家莊裕民實業公司任秘書主任時,他堅持每周用兩天時間到工廠車間,向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學習技術。到貴陽師範學院工作後,他結合工作實際,鑽研教育理論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在貴州省委機關刊物《團結》雜誌上發表論文《論教學相長》。他還兼任中文系的“形式邏輯”課主講教師,教學受到學生好評。
他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1958——1959年,貴陽師範院校共調出教師120多人支援新成立的貴州大學和貴州工學院,教師隊伍受到很削弱。為解決師資源共享數量不足的問題,他積極與學院黨委配合,並經上級批准,從本院三年級學生中選拔70名學習,提前定向培養留校,並分赴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寄讀或在校進修,以充實教師隊伍。
教師數量基本解決以後,陳若夫著手解決教師質量問題。1960年,他說:“辦一所大學,要靠人才、教材、設備。”“一個大學,沒有幾個教授怎么辦得起來?”接著,他主持院務委員會制定了《貴陽師範院校教師培養提高試行辦法》,從政治思想和業務水平上對教師提出了明確要求。又制定《貴陽師範學院關於青年教師在校進修的幾點意見(初稿)》,根據青年教師的不同情況,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青年教師人人填寫《貴陽師範學院青年教師在校進修任務書》,使進修做到定方向、定任務、定時間,並按《貴陽師範院校教師考核辦法》對進修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其間,他多次深入到系,指導青年教師制訂進修計畫,檢查計畫執行情況,幫助解決進修和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對派出到北京高等學校進修的青年教師,他利用赴京開會的機會,前往看望,關心他們生活,檢查他們的進修。經過幾年努力,培養提高教師工作取得顯著成績,許多青年教師成了後來學院的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