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陳自華,男,拉祜族,48歲,中共黨員,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打洛鎮邊境國小高級教師。從教24年,堅守艱苦邊遠民族地區教育事業。關愛每一個學生,利用業餘時間深入村寨進行家訪,注重民族團結教育,針對學生的特點不斷摸索適宜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法,通過討論、表演、結對幫扶等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拓展教材內容,使教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實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曾獲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陳老師1986年7月畢業於西雙版納民族師範普師班,同年同月被分配到打洛鎮勐板國小任教,工作後繼續學習,於2002年考入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管理專業專科班學習,2005年10月畢業。從教24年,曾擔任國小語文、數學、思想品德、自然科學等重任。在20多年的教書生涯中,無論他在哪個角落,至始至終愛崗敬業,愛校如家,愛生如子。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模範遵守黨和國家的法紀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按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顧全大局,服從工作需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陳自華一直紮根邊疆鄉村少數民族地區,深刻體驗了為師者的酸甜苦辣與教育育人的艱辛。面對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面對種種衝擊與誘惑,他以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依然潛心教育,矢志教壇,用特有的師德風範塑造了一個教師豐富的精神世界。這裡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各民族至今沿襲著祖輩們刀耕火種的落後生產方式,學生幾乎都是傣族、哈尼族和布朗族等少數民族學生。剛入學時,各民族的學生說著不同的民族語言,玩著各自民族的傳統遊戲。面對由多民族學生組成的班集體,他以“現炒現賣”的方式用民族語言輔助教學,讓稍懂漢語的學生向其他同學翻譯,反反覆覆,學生也在緩慢地教學進度中逐步學會用漢語交流。他以高尚的師德情懷深入了解、關愛班裡的每一位學生,注重民族團結教育。每當不同民族的節日來臨之際,都會以不同的方式開展民風民俗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了解相關常識的同時融洽相互間的關係。
儘管家長的教育意識淡泊,但他總是不厭其煩地深入村寨,深入家庭與家長保持密切地聯繫與溝通,即使是交通不便的村寨,也利用休息時間徒步進行家訪。他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多渠道組織學生開展課內外活動,如繪畫、民間刺繡、生活小品、知識競賽、智力竟猜、少數民族歌舞、籃球友誼賽等,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他針對學生的特點不斷摸索適宜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法,通過實物演示、自製教具、實踐體驗、動手操作等方式激活課堂,採用討論、表演、結對幫扶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同時,不斷拓展教材內容,鼓勵學生把課內知識運用到認知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疑問帶到課堂中來,使教育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陳老師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開展教育,從點滴中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從身邊的小事中引導、激勵學生。
他把他的班級管理得那樣有聲有色,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班級管理模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班級生活,他培養的學生集體觀念強,班幹部有組織能力,在他的指導下由班委同全班同學先後開展了“安全問題”、“學習經驗交流”、“作業評比”、“書畫競賽”等班會主題活動,採取了問答、辯論、話劇、小品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使同學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受到教育,形成了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風。
他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教師首先要站好講台,不能愧對學生。這份樸實的責任心使他多年來扎紮實實搞好常規教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不歧視學困生。他在平時備課時,通常找少數民族教師翻譯並在課本上或教案中備註(傣語、哈尼語等少數民族語言),以便於上課時與學生交流,體現了真正的少數民族教育。在語文教學中,他善於挖掘教學內容本身內在樂趣,依據不同民族學生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挖掘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陳老師還善於開發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欲望,推動學習的進程。對學困生,學習上常常給予耐心的反反輔導。強調學生的
探究性學習和自主性學習,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展形式多樣,富教於樂的文學活動,使學生樂學,學有所得。
獲獎記錄
2001年9月榮獲勐海教育局“教學成績顯著”獎;2004年9月榮獲勐海縣人民政府“優秀教師”稱號;2005年2月榮獲勐海縣教育局“教學成績顯著”獎;2006年3月榮獲勐海縣教育局“三類”三年級思品第三名;2007年2月榮獲勐海縣教育局“鄉鎮村小”四年級語文第三名;2007年2月榮獲勐海縣教育局“鄉鎮村小”四年級思品第三名;2008年10月榮獲勐海縣教育局“鄉鎮村小”六年級語文第二名;2009年9月榮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優秀教師”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