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時,男,1947年11月生,江蘇揚州人,出身於雕版世家,13歲起隨父學藝,在廣陵古籍刻印社從事雕版數十年,是全國唯一一個獲得雕版類高級工藝美術師技術職稱的人,獲得“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義時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揚州
- 出生日期:1947年11月
- 職業:工藝美術師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個人事跡,
人物經歷
曾在江蘇揚州廣陵書社工作,雕版車間負責人,工藝師,市雕刻研究會會員。生於雕版世家,祖父陳開良、父親陳正春世代從事雕版作坊,從十四歲起隨父刻苦鑽研雕版技藝四十四年從未間斷過。通過幾十年的潛移默化,學習俯仰,真正掌握了一整套的雕版技術,具體在:毛筆寫樣後,上漿、發刀、挑刀、修邊等,使之線條流暢,行行精神。幾十年來累計刻字五十六萬個,刻圖幾百張(片)。以上所刻字、圖見於《西廂記》、《紅佛記》、《四明叢書》、《春燈迷》、《禮記正義校勘記》、《毛澤東詩詞六十七首》、《唐詩三百首》、《里堂道聽錄》、《孫子兵法》《論語》等,還為日本人刻了二部經書《欠伸稿》、《通玄和尚語錄》。目前正在雕刻作品有《北平箋譜》、《西方三聖》等。《禮記正義校勘記》獲華東六省一市古籍圖書特等獎;《毛澤東詩詞六十首》、《唐詩三百首》獲華東六省古籍圖書一等獎;人民日報、新民日報、文匯報、香港大公報、新華日報、江蘇文化廳等均以不同的方式和內容報導了其人雕刻技藝的傳承。
個人事跡
讓揚州雕版技藝薪火相傳
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陳義時日前入圍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對於自己的“上榜”,陳義時感到非常高興。在他看來,這是對一個老工藝工作者的承認,更是對傳統工藝歷史地位的肯定。
今年已經61歲的陳義時,13歲就跟父親陳正春、姨爹陳開良學徒。當時陳家在杭集開刻字作坊,陳父則是遠近聞名的雕版師。他們家曾修補了《四明叢書》、《揚州叢刻》、《暖紅室》等著名的古籍。後來日本人來了,作坊開不下去了,其父隻身到南京金陵刻經處刻圖。
1961年,揚州古籍書店在高旻寺組織了近百人刻補古籍版本,陳義時和父親一起在這裡刻字。“文革”期間,雕版印刷成了“四舊”。79歲高齡的陳父在彌留之際,把陳義時叫到床邊,叮囑他:“一定要將祖傳的雕版絕技傳下去。”陳義時含淚允諾。
1982年,陳義時來到了廣陵古籍刻印社,專門進行雕版刻字。一盞檯燈、一隻時鐘、一桌一椅、一把刻刀、一枚鏟鑿,這就是陳義時工作的全部。經他的巧手刻補,許多古籍重現生機。
在一刀一鑿之中,《北平箋譜》、《欠伸稿》、《毛澤東詩詞》、《里堂道聽錄》刻就了。陳義時告訴記者,他的工作進度是1天60個字或個把月完成一幅圖。
陳義時一生都和雕版打交道。在刀刻的一筆一畫中,他感受到了中國文字藝術的無窮魅力。儘管現代雷射印刷技術突飛猛進,但雕版印刷這一古老的印刷術,是一筆必須傳承下去的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當他捧著梨木版和歷經百年墨跡發亮的古書時,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
“傳男不傳女”是古訓,陳義時打破了傳統,將雕版刻字技藝傳給了女兒陳美琦。陳義時說,現在揚州專門從事雕版刻字的人才非常緊缺,文化主管部門正在籌建“雕版印刷傳習所”,擬邀請陳義時坐堂收徒,帶出更多的雕版傳人,自己有信心讓這朵“廣陵奇葩”怒放文化百花園。
手握“拳刀”寫歷史
“旁人不了解,說我們手中的刀是刻刀,其實在我們雕版印刷行內,那叫拳刀,一拳相握,那是幾代人傾注的感情呀。”手握“拳刀”的61歲的陳義時,是揚州雕版印刷“杭集刻字坊”第三代傳人,也是我國剛剛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杭集鎮,是揚州最為著名的雕版印刷之鄉,早在清光緒年間,陳義時的爺爺陳開良即開辦了杭集鎮最大規模的刻字作坊,嫻熟藝人達30人之多。後來,其父陳正春再接拳刀,接刻了《四明叢書》、《揚州叢刻》、《暖紅室》等揚州歷史上一批著名的古籍,再次將陳家“杭集刻字坊”的牌子做響。
1961年,揚州古舊書店在高旻寺組織了近百人刻補古籍版本,13歲的陳義時從這時起正式跟父親學習雕版刻字。“在寺里的5年是發憤的5年,雖然年紀小好玩,可因為雕版是祖傳技藝,所以每天晚上要刻到眼睛發糊為止。”
提起雕版刻字的技藝,陳義時滔滔不絕。“刻字從宋體入手,然後轉入技術要求較高的楷書,那時候純粹是為著一份祖傳事業的責任,要說掙錢談不起來,刻一個字才4厘錢。”“雕版是個精深的技藝,不深入進去你簡直看不出它的精妙。比如刻圖,刻一個人物的眼神,木紋是橫絲,你要把這塊挑出來,變豎絲重新填入,這樣印刷出來的效果是這個眼眸特別黑,特別傳神。比如‘心’這個字,上面的三個點從左到右分別叫腰子點、瓜子點、兔眼點,每個點的刀法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