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甫,字國奇,明朝惠州府長樂縣橫流渡大河背(五華縣安流鎮萬塘村)人,明開國功臣,官授光祿大夫。陳秀甫少懷大志,有施為,重義輕利,樂善好施,為地方百姓所愛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特令湯和為征南將軍率兵平定南蠻楊子亮,陳秀甫隨軍征戰福建、廣東等地,並以解運公糧有功,被朱元璋封為光祿大夫,賜田碣石(今陸豐縣)。
基本介紹
- 本名:陳秀甫
- 字號:字國奇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惠州府長樂縣橫流渡大河背
人物生平,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建牌坊於棉洋鎮聯西村天柱山下並頒大銅鼓,以資表彰。後陳秀甫率兵在廣東邊境和沿海征討叛賊和盜匪
陳秀甫少年時代,正處於元朝末年社會動盪時期,民族矛盾、社會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潮起雲涌。 陳秀甫秉承陳氏先祖“德為先、重教化”的理念,胸懷大志、揆文奮武,忠義剛勇、樂善好施,持身治事、克遵典型,為地方父老所愛戴,年青時代就成為閩粵間反抗元朝外族統治的社會團體首領。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部隊征伐福建、廣東等地,陳秀甫籌集了4 億多市斤糧食獻之。隨後,他又參與了征剿邊境匪寇等多場戰役,取得戰功,與兄均甫、弟祥甫因功覲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朱元璋見陳秀甫兄弟才貌超常,文武兼備,敕賜陳秀甫兄弟“難兄難弟”的稱號(“難兄難弟”非今意,乃稱兄弟俱賢)。朱元璋建國後大封功臣,陳秀甫獲敕封光祿大夫,賜田碣石,並獲賜建“皇恩寵錫”牌坊。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陳秀甫率領軍隊到惠來葵潭堡山區剿匪,不幸中伏,以身殉國,葬於今惠來縣葵潭鎮。
史料記載,陳秀甫明初受封光祿大夫後,曾榮歸故里,“自建立生像祠於棉洋約天柱山下,並鼎建玉泉寺廟相連。祠門豎立聖旨牌坊。此不特名揚一時,實徽著千秋。”
後世紀念
陳秀甫公後裔居住地--廣州長湴村
廣州白雲區長湴村村民全部都姓陳,全部講客家話。先祖是300多年前從廣東五華縣遷移而來。
陳福全說,陳姓南遷廣東已經達24代,長湴陳氏先祖是陳家第十二代人,從長樂縣(現在的五華縣)遷移到廣州白雲區長湴村,現在已經傳至24代。
據陳家族譜記載,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陳氏先祖陳秀甫的第十一代孫陳文烈、陳文盛帶著侄兒陳正君從廣東五華縣萬塘大河背村耀祖堂前來長湴村定居,一直繁衍到現在。現在村里建有太公祠作為紀念。
永泰涌、紅路涌、東平支濠、磨刀坑水庫支流這四水流經長湴村,陳姓祖先認為這是四水歸池的好地方,遂在此開基,將灘涂窪地開發成良田,目前在此已經繁衍十二代人。長湴村有廣州市獨一無二的民俗節日——仙師誕,有客家地方特色的聯義堂、大遠堂、崇德堂等客家圍屋5座。
記者在陳福全的帶領下來到當地一座保留得比較完整的客家圍屋——崇德堂參觀。陳福全說,崇德堂又名廣安屋,乃民國時期陳家先輩從商的商號,村民皆取其敬稱。現在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客家圍屋在族人的維修下,重新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
崇德堂整體保持著客家圍屋的建築特色,但是也吸收了廣州地區的一些風格,一些偏門加入了西關大屋的趟櫳門,這是傳統客家圍屋之中很少見到的。
除了崇德堂,其它幾座客家圍屋在歲月的侵蝕下已經日漸頹敗,陳福全對此深為遺憾,他認為,長湴村之所以為長湴村,是因為有客家特色,客家圍屋這種建築風格是最能體現客家風情的。“不敢希望建造更多的的客家圍屋,但是目前現存幾座希望能夠保存得更好,否則,建滿高樓大廈的長湴村跟其它地方的村落還有什麼兩樣呢?”
時至今日,長湴村與五華縣萬塘大河背村仍保持著密切的宗親來往,村民每年都回去五華縣祭拜祖先。據介紹,前不久兩地陳姓宗親還一起合修了陳氏族譜,不日將可面世。
揭陽惠來縣發現明初陳將軍墓
2010年,五華縣陳秀甫文化研究會調研組在揭陽市惠來縣發現,當地一座有600多年歷史的明初“陳流光將軍墓”的墓主人身份與五華籍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的身份非常吻合。
五華縣方誌辦存清代編印的《五華人物傳》記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長樂(今五華)縣籍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率軍進剿惠來山區土匪,以身殉國。為查明陳秀甫剿匪和以身殉國後的有關情況,近日,由原市統計局局長陳濟宏、原五華縣教育局副局長陳清泉等退休幹部組成的調研組,專程到惠來縣等地調查考證。調研組在距惠來縣城40多公里的葵潭鎮蜈蚣山,發現一座與陳秀甫歷史有關的“陳流光將軍墓”。該墓地占地近十畝,修築有登山水泥台階。據當地陳姓人介紹,1395年,明朝朝廷派軍隊來這裡平剿南蠻。戰鬥中,領軍的陳將軍戰死在山中。其上級旨意當地陳姓人,以“流光”之名厚葬陳將軍。儘管陳將軍並非當地陳姓人,但當地陳姓人非常敬重陳將軍,將其奉為“陳氏二世祖”,以“普(寧)惠(州)潮(州)眾裔孫”的名義為陳將軍修墓紀念,並將其供奉在當地的陳氏大祠堂。當地人只知道陳將軍是外地人,“流光”是其別名,並不知道其籍貫和真實名字。每年春分時節,這裡的陳姓鄉親都會為陳將軍舉行祭祀典禮。調研組介紹了陳秀甫的事跡後,當地年長陳姓村民認為,陳流光將軍與陳秀甫的身份非常吻合,陳流光將軍墓極有可能即是陳秀甫墓。
五華發現朱元璋賜建牌坊
廣東梅州市五華縣政府2010年4月22日對外發布訊息稱,該縣近日發現了明朝皇帝朱元璋賜建牌坊。
640 年前,即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國後的第四年,在當時的長樂縣棉洋約 (即今五華縣棉洋鎮)雄偉而美麗的天柱山下的玉泉水邊,豎起了一座高約4.5米、寬約3.8米,主體為石柱、石樑、石匾等構成的牌坊。石匾長約1.8米、寬約0.5米,從右至左鐫刻“皇恩寵錫”四個大字,左邊豎直鐫刻“明朝洪武四年恩封”八個小字。
五華縣方誌辦存清朝編纂的《五華人物傳》首篇《陳秀甫》傳中記載,明朝開國,陳秀甫以功 “封光祿大夫”,“奉旨賜建牌坊,並頒大銅鼓樂器,以資表揚”。史料證明,這座牌坊是朱元璋為表彰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而賜建。這在當時只有三千人左右的長樂縣,是一項重大的事件。而這座牌坊,是迄今為止,梅州市境內唯一有據可查的由皇帝為朝廷命官賜建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