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盛韶

陳盛韶

陳盛韶(1775~1861),漢族,字曉亭,又名賡飈,號澧溪。乾隆四十年二月出生在安福縣北龍池堰附近(今臨澧縣合口鎮回龍村)一個農民家庭,排行第三。道光三年(1823)中進士,歷任福建建陽、古田、仙遊、詔安知縣,興糧廳、葛瑪蘭通判,邵軍、雲霄、鹿港廳同知。他每到一處,都有政績。閩南民眾,常為婚事發生械鬥,他一到任,便頒發布告,嚴禁械鬥,杜絕流血事件發生,深得人民的擁護。盛韶公務之餘,勤於學習,結合實際寫出不少著作,受到名士稱讚的有《谷似堂時文》、《論孟典鎔》、《問俗錄》、《公餘錄》等。盛韶道光廿四年(1844)告假還鄉,安度晚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盛韶
  • 別名:曉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福縣
  • 出生日期:1775
  • 逝世日期:1861
  • 代表作品:《谷似堂時文》;《論孟典鎔》;《問俗錄》;《公餘錄》
人物故事,御旨褒眷屬,智斷鱔魚案,營建谷似堂,供奉恩主牌,

人物故事

陳盛韶(習稱陳老爺)在閩台任職,清鹹豐十一年(1861)病逝,享年86歲。當地留有不少傳聞佳話,且眾說紛紜,有褒有貶。筆者“去粗取精”、“幾說並存”,輯為“御旨褒眷屬”、“智斷‘鱔魚案’”、“營建‘谷似堂’”、“供奉恩主牌”四例:

御旨褒眷屬

陳盛韶十歲發蒙苦讀寒窗,十四歲應考,至四十四歲戊寅科鄉試中舉,48歲赴京會試。49歲,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會試中進士。殿試(榜三甲42名)陛見欽點(按明清科舉定製,殿試第一甲賜進士及第者——狀元、榜眼、探花為“天子門生”,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韶乃明清兩朝安福縣籍13名進士之一)。韶在晉升台灣鹿港廳同知期間,請旨御褒親眷。韶之父陳永年,字周仆,妣王氏,生三子,長曰盛韜,次曰盛澤(任兩淮鹽分司通判),三曰盛韶,有孫朝祝(韶之長子,任江蘇六品鹽運判)等。清庭為褒獎漢官,先後御賜“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旨三道:一道曰:道光八年(1828)戊子歲,十一月初九日宣旨誥封四人,即:盛韶之父陳永年“端重循良,教子歷資……御賜褒爾為“文林郎”。韶之母王氏“淑慎其儀……朝朝不忘育子之勤……贈爾為‘太宜人’……”。盛韶之次兄盛澤誥封“文林郎”,其妻杜氏(韶之嫂)誥封為“孺人”;二道曰: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歲十月十九日宣旨誥封三人,即:盛韶“雅擅才能,克宣慈惠,抗綏有要(方)……不忘斯民之責,茲以恩授文林郎”。盛韶之妻何氏、繼妻吳氏同敕贈為“孺人”;三道曰: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歲正月初九日宣旨誥封二人,即:盛韶之長兄陳盛韜“道足持躬,情殷訓弟,經傳詩禮……以彰善慶之風”敕封“文林郎”,同時誥贈其妻胡氏(韶之嫂),以“欽承名德益彰於奕葉……贈爾為‘孺人’”。所御賜聖旨制文,書寫黃綾絹條幅(加御寶),供奉於受封親眷神龕虔誠禮拜。可謂“君賜三道旨,臣拜九重恩。”還有一塊御賜盛澤之制文刻制的石碑,高約丈余,碑額中部刻有“聖旨”二字,兩側刻二龍戲珠圖(此碑於1958年抬往龍池堰下埧做了橋面)。

智斷鱔魚案

陳盛韶任仙遊縣知縣時,當地老百姓尚不知鱔魚是何物,更不曉食用,只恨它破壞田禾,稱為“打眼蟲”。一次某地農民甲發現田裡剛灌水不久,水即流盡,且有“打眼蟲”竄動鼓泡,就指責是農民乙放蟲破壞,農民乙當然不會承認,竟互相爭吵大罵,以至動手斗歐。農民甲仍不解恨,將農民乙以“拋放‘打眼蟲’破壞莊稼”罪上告縣衙。類似事件各地亦有發生,影響社會安定。陳縣令升堂審理,令原告面呈罪證,原告當即拿出幾條“打眼蟲”乞老爺明查與民作主。陳縣令一看,竟是湖南老家可食的鱔魚,也不當麵點破,立即分咐衙役,責令原、被告等,把所有的“打眼蟲”呈送縣衙“驗證”,公布退堂。之後,農民送來幾筐“罪證”,陳縣令命衙役將它凌遲洗淨,調味烹煮,和縣役、農民共同飽餐一噸。當即告之民眾,這並非什麼“打眼蟲”,它名叫鱔魚,是可食營養之物,乃自然繁殖,非人力可為也!一場“鱔魚官司”就這樣和好地“斷”明了。縣衙立即布告周知,曉諭民眾,書“嚴禁無事生非,打架鬥毆,否則嚴懲不貸”等語。

營建谷似堂

盛韶65歲(1840)歸里後,當年動工營建“谷似堂”(以陳氏族堂命名,習稱陳家大屋),次年竣工。其大廈鏤雕裝飾岩石、木料等建築材料均從台灣瑪祖島水運內陸,號稱“百帆運料”,船抵津市碼頭起坡,再由人力拉回老家。僱請能工巧匠、民夫勞力擇吉挖腳奠基,雕樑畫棟。就地取土,建磚窰三座,燒制城磚(比青磚略大),取土之坑,今稱“三口堰”。大廈建成五間,上下七進,有天井、凸亭及東西廂房,占地約700平方米,長方形,四面挖護莊溝,外砌柄牆,兩側牆頂端砌烘火磚垛,屋形象徵“一口印”。看梁門窗,垂檐抖拱,雕刻龍鳳鳥獸,“三星”、“八仙”,古戲花紋,其工藝之精巧,乃常澧罕見。石質頭門框兩側的對聯,雕刻各種花卉,無一人認出。門橙石鼓上雕刻喜鵲(有的說斑鳩)、花鹿、蜜蜂、金猴各一隻,謂之爵(鵲)、祿(鹿)、封(蜂)、候(猴)。頭門頂額雕一百隻燕子,組成一個“福”字。室內之抱柱、堂匾、神龕和祖宗牌位均黑底金字,其陳設典雅,古香古色,令人心曠神怡。盛韶還沿官亭塔、樟木壋至老家一線,買土深挖一條水渠,澆灌農田和大廈四面的護莊溝,常年水繞四門,當地農戶水田頗受其益。溝長約20餘華里,經龍池堰流入澧水,人稱“陳老(爺)私溝”。
抗日戰爭前,陳家大屋駐紮過國民黨軍補充團(即壯丁),縣衙在此設立鄉公所。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某軍軍部駐防於此,軍長夏某曾在進頭門的橫壁上親筆書寫“還我河山”(紅底黑字)四字,以示學宋武穆王岳飛禦寇精神,決心抗日雪恥。盛韶之直系後輩曾居住第四進屋內。
“谷似堂”大夏在解放前,其後裔陸續拆走部分建築材料,至1958年全部拆毀,蕩然無存,僅剩一副岩大門框,至今“躺”在一陳姓戶禾場西側。

供奉恩主牌

盛韶家常年供奉一尊陶公“恩主牌”。傳說這位恩師姓陶,乃桃源人,與韶同科,是為至交,後因韶有難,陶公竭力為其解脫,有大恩於韶。這則故事要從韶公怎樣致仕歸里講起。韶回鄉的原因傳說毀譽參半,歸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曰“因病歸里”說,一曰“充軍原郡”說。第一種說法:陳老爺任福建興糧廳通判時,處理台署之“運谷案”有功,省撫奏補為台灣府鹿港廳同知,誥封“奉政大夫”,奉旨進京陛見,行至江蘇,因患重病卸任告假回鄉。第二種說法亦有兩種議論:一是陳老爺在任時,某富豪巨賈之侄毒打嬸母致殘,嬸母上告陳公,而被告則賄賂“金貓”妄圖了結此案,嬸母不服,依仗在京城任官的後台,再度上告御狀,朝庭對陳則以受賄罪充軍西北;二是陳盛韶擁護、支持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6月)的抗英壯舉,林公受到清庭投降派的誣害被充軍伊犁,韶因受此案牽連而被充軍。當時,在京任官的陶大人得知陳盛韶“充軍”西北的公案,念其同科、同鄉友好,本奏當朝,由充軍西北邊陲改為常澧二州,旨允歸里。韶回原郡安居樂業,以“滴水之思,當湧泉相報”,刻制陶公“恩主牌”,即書刻“陶大人之生位”的金牌,供奉於神龕,常年祭奠,每食不忘其恩。
陳老爺之墓碑,1957年被人掘毀。時任硯水鄉回龍高級農業社生產隊長陳某,聽說老爺墳墓內有金銀器物殉葬,竟帶一夥人挖開墳墓,用鐵釺撬開生堂封閉的棺槨,掀開內棺,見到陳老爺個子高大,屍體、面部完好,已凹一目。身著朝服,頭戴頂冠,腰系玉帶,項掛朝珠,足登皂靴。口含(有的說在枕頭下)一顆透明寶珠,內似有蜘蛛活動,可惜被小孩打壞。亡者出土後,面部逐漸變黑。其屍體用白絹絲條圍裹,連手指也用白絹絲一根一根裹緊。朝服質地尚好,兩手不易扯破,當時給四周一陳姓五保戶了。墓內並無什麼金銀器物,僅見一塊書刻有亡者簡歷的小石碑,圍觀者數百餘眾。
至今,陳老爺的第五代孫陳旌梅(已故)之子賢梯、賢朝等為祭掃祖墓,以盡孝道,在給父陳旌梅、母金氏立碑時,為報達先祖“十年寒窗苦讀,廿載為官從政,著書、緒譜傳世”之德,從1986年起,在盛韶原墓基地,推三車泥土到回龍村公墓處,於2003年清明節,壘土建墳立碑並將原墓處的書有生平簡歷的子母碑埋於今碑背面。碑書“高祖考陳盛韶清府台之墓”,碑額中部刻“福、祿”聯體字,碑額兩側刻有“龍鳳朝陽”圖。其碑聯曰:
上聯:千秋將相三更薨;
下聯:萬代君王一局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