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皮竹茹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具有理氣降逆,益胃清熱之功效。主治久病體弱或吐下後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紅脈虛數。
基本介紹
- 出處:《金匱要略》
- 功用:理氣降逆,益胃清熱
- 組成:陳皮/竹茹/大棗/生薑/甘草/人參
歌訣,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附註,
歌訣
噦逆因虛熱氣乘,一參五草八姜勝。棗枚三十二斤橘,生竹青皮刮二升。
組成
陳皮12g,竹茹12g,大棗5枚,生薑9g,甘草6g,人參3g。
用法
以水1000毫升,煮取300毫升,溫服100毫升,1日3次。
功用
理氣降逆,益胃清熱。
主治
久病體弱或吐下後胃虛有熱,氣逆不降,呃逆或嘔吐,舌紅脈虛數。
方義
本方所治,是胃虛有熱,熱氣沖逆之證。方中陳皮行氣和胃以止嘔,竹茹清熱和胃以止嘔,二藥同用,使熱去氣降為君;人參扶助正氣,與陳皮相伍,行氣與補氣兼顧,生薑和胃止嘔,與竹茹相配,清中有溫,使清而不寒,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補虛之力,並調和諸藥。眾藥合用,共奏理氣降逆,益胃清熱之功。
配伍特點
方中陳皮行氣和胃以止嘔,竹茹清熱和胃以止嘔,二藥同用,使熱去氣降為君;人參扶助正氣,與陳皮相伍,行氣與補氣兼顧,生薑和胃止嘔,與竹茹相配,清中有溫,使清而不寒,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補虛之力,並調和諸藥。眾藥合用,共奏理氣降逆,益胃清熱之功。
附註
附方1陳皮竹茹湯
組成:陳皮(去白),白茯苓,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
主治:痘瘡之後嘔吐者。
出處:《片玉痘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