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王二村環境幽雅,地處興平市北塬區,距興平市5.5公里,距鎮政府約1.5公里,西鄰陳王一村,東鄰留位村,北鄰陳中村,南鄰高幹渠與東城辦馬乾村接壤。1976年因民眾種地太遠,分居我村南坡約30戶人家,另立一個自然村並為新村打飲水井一眼,全村現有兩個自然村,共有303戶,總人口12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王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興平市北塬區
- 人口:1200餘人
歷史沿革,人文特色,民俗風情,產業特點,發展新貌,文化教育,
歷史沿革
陳王一二三村早在漢武帝時期本村為朝廷陳兵重地,因當時陳兵的首領姓陳和王故稱陳王村。1954年前歸屬於千豐區,1956年合作化時,將趙家、楊家、劉家等三姓人家的三個初級社合併為高級社。1961年上級為了便於管理,隨將陳王村分為陳王一大隊、陳王二大隊、陳王三大隊,轄三個村民小組。
陳王二村現有土地1500餘畝,地形屬北莽台塬,地勢平緩,西北高東南低,氣候屬大陸暖濕氣候,灌溉條件十分優越,除興一支、二支渠以外恢復生產時期的深井三眼,村民自籌資金打深井五眼,現全村1500畝耕地都能澆上水。
人文特色
陳王二村是方圓幾百公里土炕孵化小雞最早的村莊,過去方圓幾百里以外,如果談到陳王村,人都會說是“收雞倒蛋”的村子。1981年由於改革開放,因過去的土炕孵化可能滿足不了全國各地的客戶,我村以楊志明、楊二倫為首的孵雞專業社,將原來的土炕孵化改進為現代化的電孵箱,不但滿足了客戶而且小雞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小雞不但由過去的汽車運輸,現已用上了火車、飛機等運輸工具,使我村的雞苗遠銷全國各地。現在該村共有農用拖拉機10餘台,農忙時用來搞好農業生產,閒時可以用來跑運輸;現有在外計程車20多輛,大貨車10餘台,從而活躍了經濟,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民俗風情
除原來的節假日,婚喪事鑼鼓隊致慶以外,2000年由我村婦聯組織的“秧歌隊”節假日組織民眾娛樂。該村2010年村內的年青婦女組織的自樂班,每周日晚在村廣場自發的為民眾演唱。2011年為了活躍民眾文化生活,建村委會、黨員活動室、小家庭圖書館,存放購置文化、教育、種植、養殖、衛生、娛樂等各方面書籍一千餘套,是民眾的文化生活有了大大的提高。
產業特點
陳王二村的主導產業以蘋果和糧食為主,其中蘋果種植面積為400餘畝,糧食種植面積為1100餘畝,民眾養豬個體戶有5戶,養雞戶6戶,做到了以副促農,以農養副的原則。
發展新貌
陳王二村在產業調整的基礎上,因民眾發展養殖業,村內的一口飲水井已破損,不能滿足民眾的正常需求。2011年我村又爭取了全國的“人畜飲水工程”打飲水井一眼,30多米的高塔,水源處理設備,使全村303戶都通上了自來水,為了綜合利用現本村30餘戶裝潢上能夠了沼氣使能源得到了綜合利用,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000年村兩委會為了解決民眾“行路難”問題,對村間的三橫、三縱道路進行了硬化,將原來的泥濘路修成沙石路,緩解了客商不願來該村收購蘋果的新局面。2008年,該村趕上了黨的好政策“一事一議”,該村兩委會、監委會經民眾代表協商,將原來的沙石路重新大規模的水泥硬化,並將南坡新村的一條街和通村路也修建成水泥路。現該村一條主幹生產路也該修沙石路,改變了“行路難”的局面。
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方面。1970年該村同陳王一村、陳王三村聯合將原來的破舊國小擴建成占地面積近百畝的新校園,給下一代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每年要為國家輸送大學生約10餘人,高等技術人才30餘人。安裝了電話,50%的人有了手機,十分之一的農戶安上了寬頻,使電腦也逐步的進入了農家小院。村民的居住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70%農戶蓋起了新樓房,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實現了生態和諧,產業鏈相銜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生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