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故居

陳獨秀故居

陳獨秀故居位於陳獨秀故鄉安徽省安慶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內,2013年在大批安慶市民呼籲要求聲中安慶市和千年宜城記憶廣場放棄拆除陳獨秀故居(故鄉舊居)計畫,暫時保留下來,目前全國唯一一座陳獨秀故居還還不是文物保護單位。

陳獨秀舊居(石牆院)位於重慶江津區南部的五舉鄉鶴山坪,距離江津城區15公里,院牆四周因圈砌兩壁丈余高的石牆而得名,其建築風格極具清代川東民居特色,占地面積14680平方米,四周是青山綠水,空氣清新,風光如畫。這裡原是清光緒三十三的特科貢士楊魯丞的故宅,俗稱“楊家大院”,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風格。

又因院牆四周以條石圈砌有丈余高的石牆,當地老百姓又稱之為“石牆院”,其復四合院的建築風格極具清代川東民居特色,坐南向北,總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這裡是陳獨秀最後的寓居地,也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陳獨秀生前居住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慶陳獨秀故居、江津陳獨秀舊居、北京陳獨秀舊居
  • 地理位置:安徽省安慶市、重慶市江津區、北京市東城區
  • 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
地理位置,歷史背景,舊居簡況,旅遊貼士,北京舊居,差點被拆,探訪指南,人物簡介,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陳獨秀故居位於陳獨秀故鄉安徽省安慶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內,目前是全國唯一一座陳獨秀故居。陳獨秀舊居位於重慶江津區西南部的鶴山坪上的石牆院,鶴山坪處於鶴山山脈上,距離江津城區16公里。

歷史背景

辛亥革命勝利後,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陳獨秀先生與高君曼一直居住安慶南門內此洋樓,房產權屬陳獨秀先生個人,其子陳鶴年(陳哲民)誕生此樓二樓。
陳獨秀於1938年來到重慶江津,1939年5月27日應楊家後人邀請由附近的施家大院來到楊家大院(石牆院)幫助整理楊魯丞的遺著,住在原楊二太太居室,陳獨秀此地一直住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時間長達4個年頭,享年63歲。
在這個院落里,陳獨秀抱病寫下《國小識字課本》這部近代史上的文字學傑作,用科學的方法將中國文字重新分類(“國小”指文字學,類似於《說文解字》)。
在這個院落里,陳獨秀“行無愧怍心常坦,身處艱難氣若虹”,奮筆寫下多篇政論:《戰後世界大勢之輪廓》、《被壓迫民族之前途》、《我的根本意見》……在這個院落里,他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最終形成了以民主為核心的“最後見解”!

舊居簡況

石牆院空空的西廂房共3間,裡面有木床兩架,書桌一張,小木櫃一隻,另有幾個裝書和手稿的藤條箱——都是後來按親朋和鄉鄰的回憶復原的,器用簡陋。現保存下來的遺物有棕箱、皮箱、衣櫃、硯台、銅茶壺、皮包、衣物等共31件。
2000年10月,陳獨秀舊居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首批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2月27日,陳獨秀舊居陳列館經過第三次改陳修繕後,重新對外開放。
石牆院是陳獨秀舊居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一處未受破壞的原始寓居地。
第三次改陳修繕以《獨秀一生》為主題,對環境景觀進行了打造,對文物建築進行了修繕,利用舊居現有建築進行了重新布展,並擴建了全長3.8公里的陳獨秀舊居公路。此次改陳修繕既注重了形式的多樣性、生動性,又保證了內容的真實性、豐富性。展覽從俄羅斯、台灣以及安徽、上海等地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史料,通過復原場景、雕塑、繪畫及聲、光、電等多種表現手段,分七個部分生動、藝術地展示陳獨秀一生的主要經歷和成就,尤其對陳獨秀在江津走過的最後歲月進行了翔實介紹。讓人們走近陳獨秀,認識陳獨秀,並通過他了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旅遊貼士

陳獨秀舊居居門票:0元
陳獨秀舊居交通:重慶——江津 菜園壩或陳家坪長途汽車站乘車。票價:22元
江津——陳獨秀舊居 江津四不挨乘5路公車,陳獨秀舊居下車。票價5.5元。

北京舊居

北京箭桿胡同陳獨秀舊居舊居
陳獨秀北京舊居位於東城區箭桿胡同20號(舊時的門牌9號)。在北河沿大街上的智德北巷西頭,有一條騎河樓南巷,向南走不多遠,路東有一個很窄的過道,這就是改造過的箭桿胡同的殘跡了,如今胡同里只剩下一戶人家,那就是20號的陳獨秀舊居。
舊居門樓並不大,是典型的蠻子門,木門也早已斑駁不堪,好在門墩和門簪還算保留完好。透過緊鎖的大門的門縫,依稀可以看見裡面亂糟糟的庭院。1917年,陳獨秀應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時就住在這裡,後來他創辦的《新青年》雜誌也從上海遷到這裡。近一個世紀以前,這裡曾是胡適、錢玄同、劉半農、沈尹默、周作人等人經常往來的地方。1920年,陳獨秀放棄北大每月300塊銀元的高薪,從這裡出發前往上海創建黨組織。

差點被拆

箭桿胡同原來與東邊一條大街相通,住的居民有六七十戶。後來都被拆遷蓋大樓啦,東邊是民政部,北邊是高檢院。陳獨秀的舊居原來也要拆,由於市文物局不同意,才得以保留下來。
陳獨秀故居

探訪指南

陳獨秀舊居,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城區北池子大街箭桿胡同20號,是陳獨秀1917—1920年在京時的住所。坐3路、8路公交汽車到北池子下即到。

人物簡介

陳獨秀(公元1879—1942年)原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1915年陳獨秀創辦並主編《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1918年冬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倡導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五四”運動後,陳獨秀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8月,他與李大釗等人在上海建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並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1921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局書記,先後參加領導了五卅運動、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大革命後期陳獨秀犯有右傾機會主義錯誤,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上被撤銷書記職務,1929年11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開除黨籍。其著作輯為《獨秀文存》、《陳獨秀先生演講錄》、《陳獨秀文章選編》等。
陳獨秀故居

地圖信息

地址: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十里舖鄉仲甫路獨秀園陳獨秀紀念館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