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書用英文寫成,名為《Economic Principles of Confucius and his schools》,Columbia Univ.Press.該書在西方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孔門理財學》是第一部總結我國古代經濟思想的著作。《孔門理財學》系跨歷史、法律、經濟等多門學科的研究著作,分五個部分,按照西方經濟學原理,分別討論了孔子及其儒家學派的一般經濟學說及其在消費、生產、公共財產方面的思想。1911年《孔門理財學》被作為“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經濟和公共法律研究”叢書之一出版,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夏德、施格為之作序,高度評價了《孔門理財學》採用西方經濟學框架對孔子及其學派的經濟思想所作的精湛研究。之後,凱恩斯在《經濟學雜誌》為《孔門理財學》撰寫書評,熊彼特在《經濟分析史》中強調《孔門理財學》的重要性,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中將《孔門理財學》列為重要參考文獻。《孔門理財學》1930年、1973年、1974年、2002年、2003年由多家英美出版社重印。
在陳煥章博士這本博學而令人愉悅的書中,有大量的內容人們將會引述,比如孔子的優生原則,關於勞工流動的規定,或是寫得極好的中國稅制史。還值得一提的最後一點是中國的人口問題。人口統計在極早的年代就存在了,見之於“(孔子)式負版者”;不過是十分不準確的,主要是因為有些時候存在著“戶稅”和“口稅”,使得人們為了利益而隱瞞他們的人數。不過,即使考慮到這一點誤差,即使還考慮到從土地所有制度推定的情況,似乎很顯然,目前中國龐大的人口是近代的增長造成的,人口的高稠密度是近期的事,與英國的情況一樣。公元後的最初十七個世紀(或者從孔子紀元五世紀至二十二世紀)人口似乎在50,000,000上下波動,在十八世紀初以前從未有可能達到100,000,000。從那以後人口才開始跳躍式增長。按照最近相對比較準確的人口普查,1749年的人口是177,000,000;1783年284,000,000;1842年413,000,000。據說太平天國起義期間(1850~1856)人口減損在10,000,000至20,000,000之間(陳煥章博士將因此導致的人口減損確定為150,000,000,那一定是因為印刷錯誤或修辭式誇張)。較近期的洪災和饑荒造成的人口減損也許比以前的更嚴重。據官方估計,在1868至1885年間人口在378,000,000和405,000,000之間。1910年(據《中國年鑑》)有過兩次分開的估算(西藏和滿洲除外):《海關估算》(Custom's Estimate)是421,000,000,民政部基於戶數的人口普查(Minchengpu Census Return),結果是316,000,000。四川的人口數字讓人們對上述數字起疑:民政部調查結果為23,000,000,海關的數字卻為79,000,000,而A.Hoise爵士在1904年的估算是45,000,000。無論如何,實際的情況可能是這樣:1700年以前中國本土人口不超過100,000,000,而只是從上個世紀到現在,大約在300,000,000到400,000,00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