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謙(近代廣東商人)

陳炳謙(近代廣東商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炳謙,1862年出生於澳門鏡湖,廣東廣州府香山縣先下恭都黃茅斜村人(今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梅溪村)。近代上海著名的買辦、富商。陳炳謙少年時代到上海謀生,他是英國在華五大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的買辦,致富後涉足地產投資,為上海英國地產商業廣告公司的董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炳謙
  • 出生日期:1862年
  • 逝世日期:1938年8月7日
  • 職務:買辦、商人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陳炳謙,1862年出生於澳門鏡湖,廣東廣州府香山縣先下恭都黃茅斜村人(今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梅溪村)。少年時代到上海謀生,勤奮加上天分,幫他打開命運之門。他是英國在華五大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的買辦,該行經營範圍從進出口到保險、地產,無所不包。陳炳謙在推銷祥茂的英國肥皂上顯示了出眾的才能,注意廣告宣傳,注重品牌經營,負責推銷肥皂期間,印有精美圖案的祥茂肥皂廣告紙遍及上海的街巷,是力士肥皂之前最暢銷的英國肥皂。
陳炳謙為人誠實,有著良好的信譽,代理祥茂火險生意期間,數次據實賠付巨款,從不藉口拖延抑或抵賴,早年的《申報》曾多次登載投保者獲得賠款後對陳炳謙的致謝詞。陳炳謙的誠信不僅為自己也為洋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致富後,陳炳謙與其兄長涉足地產投資,均為上海英國地產商業廣告公司的董事。據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徵信調查稱,其個人資產在100萬-200萬之間。
陳炳謙雖為富商,但重義輕財,他的一生,主要以參與大量社會活動和慈善公益事業而為世所重。1938年8月7日,陳炳謙在澳門鏡湖逝世,享年77歲。數月後訊息傳到上海。12月25日,上海44家商界團體聯合在湖社為陳炳謙舉行了頗具規模的追悼會,虞洽卿,沈聯芳、楊信之等上海商界多位重量級領袖均親自到場,轟動一時。1939年8月9日陳炳謙逝世周年時,上海各界再次為其舉行紀念大會。

主要成就

創辦中國公立醫院,消滅鼠疫
1910年10月,上海虹口發現鼠疫,租界當局的防疫人員在虹口的檢疫行動粗魯無禮,激怒了當地華民,遭到憤怒的華人圍毆。為了敉平風波,上海商界與租界當局進行了多次磋商,租界堅持把染疫病人送到租界醫院強制隔離,虹口的中國市民誓死不從。陳炳謙向租界當局鄭重建議由中國人自己設立一座傳染病醫院,將染疫病人送到該院隔離,由中國醫院自己聘請醫生進行醫療,租界給以適當指導。陳炳謙的構想說服了上海商界,並得到好友粵商張子標的支持,張子標同意將位於閘北的住宅補蘿居花園讓出。四天后,由補蘿居改建的中國公立醫院正式成立,陳炳謙先後捐款3萬元,在世時又多次向中國公立醫院捐款,用作常年經費。
維穩上海金融,抵制停兌令
1915年底,袁世凱復辟稱帝,並下令中國、交通兩家銀行停兌鈔票,止付存款。決定見報次日,存戶紛紛涌往中國銀行取款,銀行承受了空前的壓力。在這一關鍵時刻,陳炳謙以“中國銀行系滬上華資銀行之中堅,該行動搖,上海的金融勢將不穩”為由,聯絡10餘名上海最具實力的實業家、銀行家,將各人存款轉入上海分行,以示支持。滙豐銀行等滬上多家外國銀行一致表示支持該行,滙豐還與該行簽訂了巨額借款協定。擠兌潮在各方的斡旋下終於得以平息。數年後中、交兩行決定提取一筆資金購置位於上海華山路上的一塊土地,獎勵在抵制停兌令事件中起過關鍵作用的人物,受獎者名單上就有陳炳謙。按照雙方的協定,受獎者可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住宅,這就是上海著名“范園”的來歷。幫助中交兩行抵制停兌令,使陳炳謙成為上海商界聞人,也是1920-1930年代旅滬廣幫商人的代表。
再建同鄉醫院,特設產科
陳炳謙擔任上海廣肇公所董事多年,發起創辦粵僑商業聯合會,擔任會長,對於旅滬廣東同鄉的慈善救助不遺餘力。1919年粵僑商業聯合會成立,陳炳謙率先提出要建造一家規模更大,設施更全的同鄉醫院。經過四年籌建,同鄉醫院於1923年落成。陳炳謙、簡照南、趙灼臣等旅滬廣東富商總共為這家醫院捐資20餘萬巨資,陳炳謙個人捐資3萬元。是他繼中國公立醫院之後建立的第二座頗具規模的公益醫院。同鄉醫院坐落於廣東商民麇集的閘北天通庵路,占地20餘畝,有100多間房間,設立多種專科,分屬中西醫部。還特設產科,以緩解區內孕婦生育困難。粵商醫院不僅為同鄉服務,也向非粵籍市民開放。由於設施佳、醫務力量強,該院的設立一定程度改變了閘北地區的看病難問題。
拯救廣州四鄉米荒
1919年年初,廣州四鄉遭遇百年未遇之嚴峻米荒,陳炳謙立即召集粵僑商業聯合會會議,決定籌資組織大規模糧食平調。他的想法得到南洋菸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的全力支持,雙方約定,分頭在滬粵兩地組織糧食平調工作。簡照南和買辦陳廉伯發起成立廣東糧食救濟會,總計滬粵兩地籌集資金百萬元。為及時運出糧食,陳炳謙又親自前往輪船招商局租定“圖南號”,後又雇三北公司之惠順、太古公司之“杭州號”,陸續開往蕪湖載米赴粵。總計這次大規模糧食平調行動,上海粵僑商業聯合會先後採辦了數十萬擔大米,分14批運往廣州,最終解除了這次百年未遇的米荒,拯救了無數生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