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平針灸學術經驗集

陳漢平針灸學術經驗集

《陳漢平針灸學術經驗集》是2020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漢平針灸學術經驗集
  • 作者:肖達
  • 類別:醫學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4784556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岳陽名醫臨證精粹”系列叢書中的一種,介紹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名醫陳漢平的從醫之路、學術影響和臨證經驗。全書分為名醫之路、學術思想、經驗特色、經典醫話、名醫工作室團隊跟師心得體會集萃、附篇六部分。其中既總結了針灸治療免疫性疾病的臨床思路和診治經驗,又詳細闡述了中風后肩-手綜合徵、眼乾燥症、不孕症、失眠、代謝綜合徵等優勢病種的病機、治療、臨證體會等內容,且收錄了主要傳承人在跟師學習實踐中的體驗或領會。書中收錄了多年來陳漢平對中醫藥、針灸的真知灼見,有助於引發讀者對針灸學術發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思考。
本書可供針灸醫師、針灸學研究人員、中醫院校師生及廣大中醫愛好者參考閱讀。

作者簡介

陳漢平,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和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針灸雜誌》編委會主任。曾任上海中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合作中心主任、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學院針灸系主任、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針灸學會理事長。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 1995年被評為首批上海市名中醫。2004年10月起主持由上海市衛生局批准成立的“陳漢平名老中醫工作室”和上海中醫藥大學名師工作室工作(2009年始)。
周嘉,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胸心外科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目前兼任上海市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科醫師分會副會長、國家中管局十二五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外科學科帶頭人、中國針灸學會針刺麻醉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結合醫師分會心胸外科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圍術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973子課題等項目,主持上海市三年行動計畫、上海市科委支撐項目、上海市申康新興前沿技術項目、上海市申康新三年行動計畫項目等。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SCI論文影響因子6.8。獲中國中西醫結合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中西醫結合科技進步一等獎等。

圖書目錄

第一章名醫之路 / 1
第一節人物簡介 / 1
第二節緣起、傳承與發展 / 2
一、 緣起 / 2
二、 傳承 / 4
三、 發展 / 15
第三節學術影響 / 18
一、 關於“針灸學思想者”的評價 / 18
二、 建立並倡導針灸免疫研究方向 / 18
三、 首提“針灸血清”概念,開展“針灸血清”研究,
支持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的探索 / 19
四、 提倡以先進文化引領中醫·針灸學術發展 / 20
五、 發表《什麼是針灸》《什麼是針灸學》和《如何建設針灸學》等一組文章,為針灸學科發展提供思路 / 20第二章學術思想 / 21
節學術見解 / 21
一、 刺灸與機體關係的兩面性 / 22
二、 機體功能狀態是影響針灸作用重要的因素 / 22
三、 患者也是針灸治療要素之一 / 22
四、 針灸調節功能作用之特點 / 23
五、 針灸調節功能作用具有“類藥性”特徵 / 23
第二節治學理念 / 24
一、 沒有創造,就沒有中醫針灸學術的發展 / 24
二、 從生命科學高度思考針灸的調節作用 / 25
三、 客觀面對現實的多極醫學世界 / 25
四、 針灸學研究既要中醫學特色又要時代氣息 / 25
五、 要重視組合式針灸療法的創新 / 26
六、 貫徹《針灸臨床研究指南》,提高臨床研究水平 / 26
七、 作用機制研究不能簡單地同實驗指標觀察畫等號 / 27
八、 針灸學是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學科 / 27
九、 針灸學與針灸(療法)既密切聯繫又明顯有別 / 27
十、 民間經驗是針灸療法發展的源頭活水 / 28
十一、 合理套用基因等新技術方法 / 28
十二、 重視針灸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探索 / 28
十三、 從大針灸視野理解體表刺激療法 / 28
第三章經驗特色 / 30
節免疫與中醫學基礎及臨床 / 30
一、 中醫學與免疫關係研究的展望 / 30
二、 陰陽學說與免疫 / 31
三、 五行學說與免疫調節網路 / 32
四、 “肺”與免疫 / 33
五、 “脾”與免疫 / 34
六、 “腎”與免疫 / 35
七、 虛證與免疫 / 35
八、 “氣血”與免疫 / 36
九、 正邪鬥爭與免疫 / 37
十、 “不通則痛”與免疫 / 38
十一、 “天癸”與淋巴細胞自身識別功能 / 40
十二、 關於中醫虛證辨證指標化 / 41
十三、 免疫療法“扶正”“祛邪”的招數 / 41
十四、 免疫力並不簡單等同於“正氣” / 43
十五、 免疫反應的“度”——亢害承制 / 44
十六、 “皮植灸”思路及其試驗性探索 / 45
十七、 免疫性血瘀病理模型可供研究試用 / 46
第二節針灸治療免疫性疾病 / 46
一、 橋本甲狀腺炎 / 47
二、 類風濕關節炎 / 49
三、 支氣管哮喘 / 50
四、 衰老 / 53
五、 腫瘤 / 53
第三節優勢病種診治經驗 / 54
一、 中風后肩手綜合徵 / 54
二、 乾眼症 / 58
三、 肺切除手術的針刺麻醉 / 62
四、 支氣管哮喘 / 65
五、 不孕症 / 69
六、 失眠 / 73
七、 代謝綜合徵 / 78第四章經典醫話 / 83
節中醫(學)雜談 / 83
一、 中醫之生命力在學術(1986年) / 83
二、 中醫學任務是什麼(1998年) / 83
三、 為創立具有中醫學特色診斷法而努力探索(1999年) / 84
四、 如何看待“國畫式”中醫(2007年) / 85
五、 關於中醫臨床思維(2015年) / 86
六、 中醫特色,時代氣息(1989年) / 88
七、 研究成果不要成為“櫥窗里的蛋糕”(1994年) / 89
八、 什麼是好的醫案醫話(2011年) / 89
九、 中國人創造力是科學後來居上依靠(2000年) / 90
十、 借鑑現代科技發展自身(1989年) / 91
十一、 中醫藥學研究與創造性思維(2003年) / 93
十二、 科技創新與創造想像(2005年) / 94
十三、 現代生命科學與中醫學研究(1995年) / 95
十四、 當中醫藥·針灸面對網際網路+:“危”或是“機”(2015年) / 96
十五、 中醫藥“十三科”共處於一個命運共同體(2015年) / 96
十六、 一個基礎研究推進臨床治療突破的範例(1982年) / 97
十七、 豈有名家不讀書(2003年) / 98
十八、 如何培養“青勝於藍”的中醫藥針灸人才(2007年) / 99
十九、 中醫現代院校育才不如家傳師授(2007年) / 100
二十、 未必知兵無敗局(2007年) / 101
第二節針灸(學)雜談 / 102
一、 怎么看針灸(學)(2017年) / 102
二、 跨越老祖宗跨越自己——淺談針灸學術的跨越發展(2002年) / 104
三、 優勢下的思考(1987年) / 105
四、 如何擺脫科學困惑(2015年) / 106
五、 對針灸學要有一顆敬畏之心(2015年) / 107
六、 針灸學進一步走向世界(1994年) / 108
七、 針道和針器(2004年) / 109
八、 沒有創造就沒有針灸學傳統(2002年) / 110
九、 經驗醫學、傳統針灸學和現代針灸學(2015年) / 110
十、 怎么看“人的針灸”(2015年) / 111
十一、 什麼是針灸學?(2013年) / 112
十二、 為什麼傳統針灸學要轉型發展為現代針灸學(2014年) / 113
十三、 關於建設針灸學的議論(2014年) / 114
十四、 為什麼建設現代針灸學是一項艱辛的挑戰(2014年) / 114
十五、 如何認識實驗研究的作用(2014年) / 115
十六、 恃吾有所不可攻——針灸(學)不會被替代(2014年) / 116
十七、 “針灸科病”理念是一個誤導(1994年) / 117
十八、 “化膿灸”野蠻嗎(2015年) / 119
十九、 對若干針灸(學)新概念、理念的歸納(1999、2014年) / 119
二十、 “十三科一理貫之”告訴針灸什麼(2015年) / 120
二十一、 認識規律更要合理利用規律(1994年) / 122
二十二、 珍視民間民族針灸經驗(2005年) / 122
二十三、 關於“假針灸對照”(2003年) / 123
二十四、 “姓經絡”與“姓神經”為什麼不再爭(1992年) / 124
二十五、 “針灸血清”理念及其初步實驗探索(1998年) / 125
二十六、 什麼是針灸(療法)(2002年) / 126
二十七、 如何閱讀“針灸關係學”(1995年) / 127
二十八、 BioX模式是針灸學發展的重要途徑(2002年) / 129
二十九、 與個體差異艱辛博弈的針刺麻醉研究者(2015年) / 129
三十、 重視組合式針灸療法革新(2004年) / 130
三十一、 關於針灸作用機制研究及對其的誤解(2000年) / 131
三十二、 加強臨床療效和治療規律的研究(1999年) / 132
三十三、 重視針灸療法之研究(1999年) / 133
三十四、 耳穴治療作用的研究(1993年) / 134
三十五、 如何區分穴性與藥性(2012年) / 135
三十六、 針灸(學)研究中的藥理學方法(1991年) / 136
三十七、 紀念學習皇甫謐(1983年) / 137
三十八、 關於針灸醫師知識結構的構想(1995年、2015年) / 138
三十九、 針藥結合治療不是簡單的“拼盤作業”(1999年) / 139
四十、 針灸沒有藥嗎(2006年) / 140
四十一、 針灸與藥物調節功能之異同(1995年) / 141
四十二、 腧穴與藥物關係研究之啟示(1989年) / 142
四十三、 閒話針灸治學(1993—2017年) / 143第五章名醫工作室團隊心得體會集萃 /156
上善若水,上師如父——陳漢平名老中醫工作室學習體會 / 156
流水不腐,傳承創新——陳漢平名醫工作室學習體會 / 160
開放包容,兼收並蓄——陳漢平現代針灸學研究學術思想
總結 / 166
豈有名家不讀書——陳漢平教授治學和學術思想
雜談 / 176
醫術重要,醫德更重要 / 182
書味在胸中,甘於飲陳酒 / 185附篇 / 193
附錄一名醫及工作室成員發表論文、撰寫著作、科研獲獎題錄 / 193
一、 發表論文 / 193
二、 撰寫著作 / 211
三、 科研獲獎 / 212
附錄二工作室成員合影 / 213
參考文獻 / 21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