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評傳》2018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振宇 等,本書梳理二程朱子到陳淳思想演變的大型學術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淳評傳
- 作者:曾振宇 等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8867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陳淳,字安卿(1159-1223年),福建龍溪縣人(今屬漳州市龍文區),世稱北溪,人稱北溪先生。朱子晚年大弟子,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臨漳時,其師事朱熹,朱熹多次對人言:“南來,吾道得一安卿為喜。”朱子離漳後,其又前往考亭問學。其一生護衛師門甚力。身為朱子的學生,陳淳一生幾無仕宦經歷。三十二歲,陳淳科舉不順,後一度放棄科考,晚年則多次參加科考,直至六十歲方被授予迪功郎、安溪主講,但並未上任,後短暫地代理過長泰主講。其參政的時間極短,長期生活於鄉村僻野之地。然卻憑藉其弘揚朱子學之功,於雍正二年(1724年)經禮部議定,進入孔廟配祀諸賢儒之列。陳淳主要著作是《北溪字義》、《嚴陵講義》等。《北溪字義》是宋代理學辭典,學術意義重大。目前學術界還沒有一部全面深入研究陳淳思想,梳理二程朱子到陳淳思想演變的大型學術著作。曾振宇等著的《陳淳評傳》填補了學術界研究陳淳思想的空白。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章 陳北溪生平與著述
第一節 生平
第二節 著述
第二章 理
第一節 程伊川:“理無形”
第二節 朱子:理是“淨潔空闊底世界”
第三節 陳淳:“理不外乎氣”
第三章 道
第一節 倡明道學的二程
第二節 建構道統的朱熹
第三節 辨析似道的陳淳
第四章 太極
第一節 周敦頤:“無極而太極”
第二節 二程:不提太極
第三節 朱熹:“太極是理”
第四節 陳淳:“太極只是渾淪極至之理”
第五章 仁
第一節 程伊川:仁善何以可能
第二節 朱子:“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第三節 陳淳:仁是“天理自然流行”
第六章 義
第一節 二程:天理之所宜
第二節 朱熹:義即天理之所宜
第三節 陳淳:義與《字義》
第七章 禮樂
第一節 二程禮樂思想
第二節 重續禮樂傳統:朱子禮樂思想特徵
第三節 陳淳禮樂思想與實踐
第八章 致知
第一節 朱熹的格物致知過程論
第二節 朱熹:涵養與致知的互以為用
第三節 陳淳:忠恕以致知
第九章 信
第一節 儒家“信”觀念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以實”與“覺悟”——二程對“信”觀念的新發展
第三節 “心”“理”“事”——朱子對“信”觀念的整合
第四節 “五常之信”與“忠信之信”——陳淳對“信”觀念的
兩層劃分
第十章 忠
第一節 二程:“忠為理本”
第二節 朱熹:天理君權
第三節 陳淳:“忠道自然”
第四節 二程、朱熹、陳淳忠思想的傳承與發展
第十一章 誠
第一節 二程:“無妄之謂誠”
第二節 朱熹:誠是“實理”
第三節 陳淳對程朱理學“誠”哲學的總結
第十二章 孝
第一節 朱熹:以理論孝
第二節 陳淳:孝根原於天命
第十三章 友
第一節 二程:“朋友相觀”與“以敬為主”
第二節 朱熹:“朋友之於人倫所關至重”
第三節 陳淳:“以實而與朋友交”
第十四章 敬
第一節 “執事敬”:先秦“敬”觀念產生與指向
第二節 “涵養須用敬”:二程“敬”觀念工夫論意義的轉向和突破
第三節 “敬義夾持”:朱熹“敬”觀念體系的構建
第四節 “主敬窮理克己”:陳淳“敬”觀念的總結與發揮
第十五章 恕
第一節 “推己及物,以養人也”:二程對恕思想的新開拓
第二節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朱子對恕思想的體系化論述
第三節 “內外敬恕,天理周流”:陳淳對恕思想的理學定位與總結
第十六章 性
第一節 “性即理也”:程顥、程頤的人性論
第二節 “性即理也”和“心統性情”:朱熹的人性論
第三節 “具是理於心,方名之日性”:陳淳的人性論
第十七章 情慾
第一節 朱熹、陳淳:“情者、心之動”
第二節 朱熹、陳淳:“窮天理,滅人慾”
第十八章 志意
第一節 立志為學者第一要義
第二節 志公而意私
第三節 安卿論志與意
第十九章中和
第一節 程頤的心性中和觀
第二節 朱熹的心性中和觀
第三節 陳淳的心性中和觀
第二十章中庸
第一節 表章《中庸》的二程
第二節 闡幽發微的朱熹
第三節 綰合程朱的陳淳
第二十一章命
第一節 “命在義中”:程顥、程頤的命論
第二節 “命有二:有理,有氣”:朱熹的命論
第三節 事物“根原所自來,莫非天命自然”:陳淳的命論
第二十二章易
第一節 程伊川:“盡天理,斯謂之《易》”
第二節 朱子:“易者陰陽之變,太極者其理也”
第三節 陳淳:“四聖三賢”與“理象兼該”
第二十三章經權
第一節 宋以前的經權思想
第二節 二程:“權便是經也”
第三節 朱子:“義可以總括得經權”
第四節 陳淳:“天地之常經是經,古今之通義是權”
第二十四章鬼神
第一節 朱子、陳淳對五經鬼神觀的詮釋
第二節 朱子、陳淳對《論》《孟》《中庸》鬼神觀的詮釋
第三節 北宋諸儒論“神”的經典化及其再詮釋
第二十五章釋老
第一節 二程闢佛借道建理學
第二節 朱熹:“其氣象規模大概相似”
第三節 陳淳:釋老“似道而非道”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