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汝銓

陳汝銓,染整工程技術專家。長期從事染整技術研究開發及組織管理工作。在發展各種漂色花布的生產、絲光淡鹼液回收、筒紗染色攻關與推廣以及組織領導江蘇省染整工業的新廠建設、老廠技術改造、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染整新產品的開發和培養技術人員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汝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金華縣
  • 出生日期:1914年11月13日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生平簡介,技術成就,社會評價,主要論著,

生平簡介

陳汝銓,1914年11月13日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縣。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優秀,立志投身工業救國。1933年夏考入浙江大學化工系,曾師從陳承弼教授學習染整,1937年畢業,獲工學士學位。1940-1943年任西南聯大化學系助教、教員。1942年秋,報考公費留英。1943年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紡織化學系攻讀研究生,1945年12月獲理工碩士學位。1946年留校從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紡織品受熱變化機理,探索電熱紅外線輻射干燥和高頻電熱乾燥等新工藝和測定紡織品臨界含水量的方法。1947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交通非常困難,但陳汝銓報國心切,通過多方努力,搭乘一艘中小型貨輪,於3月初離開英國,漂泊了兩個多月,於5月中旬回到上海。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當即延聘他為化學工程學教授。與此同時,與之一起留學相識的常州大成二廠廠長陳鈞邀請他到該廠任職,幫助在抗戰中被侵華日軍燒、炸破壞的工廠恢復生產。他考慮到進廠工作和所學專業更加對口,並有助於民族工業的復興,且得遂工業救國的初衷,在徵得竺校長的理解後決定去工廠工作。1947年8月來到江蘇省常州大成二廠,擔任印花車間主任兼化驗室主任。他在恢復和發展大成二廠的生產,特別是印花布的生產以及技術隊伍的培養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成績。為回收絲光淡鹼液,自行設計並製造了三效蒸發器。他認真踏實而又富於開創性的工作,為大成二廠的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56年6月,陳汝銓奉調至江蘇省紡織工業局任工程師,長達三十餘年,負責組織領導江蘇印染工業的全面科技工作。在研製染整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推廣新技術,技術改造和籌建新廠等方面,深入實際,積極工作,並且熱心地培養年輕科技人員,籌劃、支持科研機構的發展。1986年5月退休後,他仍繼續發揚奉獻精神,做了很多技術諮詢、技術服務、技術資料翻譯等工作。
陳汝銓1980年1月9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秋評定為三級工程師,1991年9月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汝銓為江蘇省第三、第四屆省政協委員,江蘇省第一、第二屆省科協委員,江蘇省紡織工程學會第二、第三、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第五屆名譽理事。
2002年10月18日,陳汝銓病逝於南京

技術成就

陳汝銓具有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1946年,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理工學院從事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
1.研究紡織品乾燥過程中臨界含水量與織物乾燥速率、織物溫度變化的規律,設計出一套測定臨界含水量的可靠方法,精確測量出羊毛、粘膠纖維、真絲、棉花等織物臨界含水量數值。
2.從電熱、紅外線輻射熱乾燥紡織品的實驗中,證實紅外線輻射具有升溫快、易於調節輻射面積及距離、容易達到所需高溫、使用方便靈活等優點,為以後紅外線輻射熱套用於紡織品乾燥做了先行的研究。
3.研究織物乾燥時溶質和溶劑的泳移現象,提出織物乾燥過程中水分汽化時存在多次微循環的機理,是染整學術的新概念。
4.使用高頻介電感應乾燥法對粘膠絲餅做乾燥試驗,發現高頻電熱乾燥熱能輸送能量強,幾分鐘就可將絲餅烘乾,迅速加熱到高溫有利於釋放潛在應變,為烘燥條件對應變的影響做了探索性試驗。陳汝銓將這些研究成果寫成四篇論文,陸續發表於1946-1951年的英國染色工作者學會雜誌上。論文具有當時國際領先水平,對於染整新設備的套用和發展,具有指導作用。
1947年8月,陳汝銓來到大成二廠,擔任印花車間主任兼化驗室主任,肩負恢復和發展印花布生產的重任。擺在陳汝銓面前的是遭到侵華日軍破壞的四台主機:六色印花機、蒸化機、平洗連烘燥機和打底烘燥機。陳汝銓依靠車間技術骨幹,同時親自授課培訓徒工。帶領大家修復破損設備,使印花機可以正常運轉,印花布能夠成批投產。他接著組織開展優質競賽、無事故運動,鞏固提高生產隊伍的技術水平。他培養的高廷煥印花模範小組聞名全省。他還不斷促進技術進步,雕刻工段各工序幾乎都有技術革新和改進。他又狠抓圖案的設計工作,提高設計水平。他把複雜的印花生產技術各方面的問題梳理改進,使產量、質量不斷提高,生產工藝不斷革新,從一套色直接印花發展到多套色防拔染印花,套用的染料和工藝也從單一到多樣,花色品種的發展更加明顯,為大成二廠贏得江蘇省第一家振興和發展印花布的先驅地位,並為大成二廠此後的大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57年,陳汝銓受省紡工廳委派,帶領技術小分隊,前往無錫麗新紡織染廠協助印花試生產。他與麗新廠職工一起,克服重重困難,使印花布順利投產。後來麗新廠不斷發展,與大成二廠同為江蘇省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印花廠。
1947年陳汝銓初到大成二廠時,該廠主要產品是漂白布和未經絲光的硫化色布、淺士林、精元色布。為改變產品低檔的面貌,開發絲光產品勢在必行。廠長提出自行設計製造三效蒸發器,陳汝銓挑起了這副重擔。他指導技術人員精心設計和製造,到1949年4月,江蘇第一套三效真空蒸發器製造和試車成功,為工廠開發絲光產品、降低生產成本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開創了國內自製三效蒸發器的先河。
全國小型染紗廠、色織廠多如牛毛。絲光紗線產生的淡鹼液,過去大都放入江河,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污染環境。適用於大型染整廠的三效蒸發器,投資大,上馬難,小廠只能望而卻步。鎮江染織廠是一家小型色織廠。該廠技術人員柯壽義第一個想到把海水閃蒸技術移植到鹼液蒸濃上來。經過刻苦鑽研,於1974年9月製成一台簡陋的4級擴容蒸發器。陳汝銓聽說後,立即下廠了解,並邀請省內有經驗的染整廠和色織廠代表,到該廠考察並進行熱效率的測定,得知這一設備能夠蒸發鹼液,而且簡單便宜、上馬快;但是熱效率不高,汽水比為1∶1.48,與當時大三效的1:2.5相差甚遠。各廠代表回去後,紛紛仿造和研製。陳汝銓幾次組織各廠交流探討,取長補短,改進提高。到1977 年,鎮江印染廠的擴容蒸發器熱效率已經達到或接近大三效的水平。在此基礎上,陳汝銓選鎮江印染廠為點,向原輕工部爭取到“淡鹼回收擴容蒸發器”的科研項目,並積極支持攻關小組的研製工作,幫助解決各種難題。到1978年5月,一台二效十五級的擴容蒸發器運轉成功。接著進行連續苛化、自動凝聚、快速沉降等配套研製,到1979年7月,從苛化凝聚沉降到擴容蒸發器,全線配套同步運轉成功。自控部分,也從無到有逐步完善。1979年12月,紡織工業部對該項目進行了正式鑑定,肯定了這台擴容蒸發器。該設備處理淡鹼量速度達5噸/時以上,汽水比為1∶3.82。1980年12月,紡織工業部將此項目列入《紡織工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1978-1980.8)》,予以推廣,並授予科技成果二等獎。此後,有不少工廠都採用這一科技成果,節約了燒鹼和能源。

社會評價

陳汝銓1956年調省廳工作後,負責組織領導江蘇印染工業的全面科技工作。他認真貫徹黨的科技政策,結合江蘇印染行業的實際,制定方案措施,切實實施。他的黨性、才幹、工作作風,深得領導的信任和器重,成為行政領導的得力助手。他根據紡織工業部的要求,組織全省預縮機改造,較好地解決了染整棉布的縮水問題。在阻燃整理的研究工作中,他組織攻關,支持江蘇省紡織研究所對純棉織物阻燃整理劑Proban的研製,直到通過鑑定,獲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他還領導省內懸浮體軋染新工藝的推行,樹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產品的開發,裝飾用布的發展等技術開發工作。早在1956年,他就支持無錫漂染廠引進化纖染整設備,為江蘇開發化纖染整鋪開道路。1979-1980年,他還主持了常州東方紅印染廠引進的化纖生產線的技術消化工作,使該項目實現了半年基建,半年安裝,一年收回投資的目標。他組織引進三醋酯纖維,為豐富蘇州絲綢產品的花色品種創造了條件。他又曾為引進的新型染化料助劑組織了二十多次技術交流活動,為提高省內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做出了貢獻。陳汝銓認真貫徹實施江蘇省紡織局提出的“棉轉化”(棉布染整轉向化纖布染整)、“色轉花”(染色布轉向印花布)、“狹改闊”(狹幅染整改向闊幅染整)、“內加外”(由內銷為主加強外貿生產)的方針,具體指導省內各染整廠開展技術改造,取得了可觀業績。無錫漂染廠從1981年開始開發純棉、滌棉特闊高密防羽布,在江蘇首家開發成功,在全國也屬先驅之列,於1987年2月獲國家金質獎。由於加強外貿生產,常州燈芯絨印染廠1979 年被中央三部兩委批准為外貿專業廠。無錫印染廠1981年完成老廠改造工程,建成印花布外貿生產專車間,新增兩條闊幅印花線,為提高產品檔次創造條件,使印花生產能力翻了一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江蘇印染廠共有八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陳汝銓把省政府對印染廠的老廠改造方針,歸納為“合理分工、揚長補短、發揚特色、各創名牌、開拓化纖染整、兼顧內銷外貿”的原則,引導江蘇的老廠改造,使老廠煥發青春。其中,常州東風、無錫漂染、無錫印染、常州燈芯絨、常州東方紅等五家企業的產品榮獲4項國家金質獎,4項國家銀質獎。

主要論著

1陳汝銓,陳菊如.淡鹼回收專用擴容蒸發器的誕生和發展.江蘇省紡織工業廳科技處專題工作總結,1980.102陳汝銓.紡織工業的發展需要化學工業的支持.江蘇省石化廳主辦江蘇省化學石油工業技術交易會特邀大會發言材料之五,1981.10.6
3陳汝銓,洪曄.筒子染色的現狀和展望.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色織產品設計與工藝、機織仿毛效果學術討論會報送論文,1983.5
4陳汝銓.今後十年世界印染工業發展前景.常州印染科學研究所第一次顧問會議上的發言,1985.11
5陳汝銓.世界工業用纖維的消費趨勢.常州印染科學研究所第二次顧問會議上的發言,198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