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鹹豐二年,陳村境域屬東莞縣歸城鄉。
民國時期,屬第五區北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北寧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北柵生產大隊。
1976年,屬虎門人民公社陳黃村生產大隊。
1987年,屬東莞市虎門鎮陳村管理區。
1999年後,先後屬虎門鎮陳村行政村、陳村社區。
行政區劃
陳村為東莞市大嶺山鎮陳村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陳村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11。
地理環境
陳村位於虎門鎮北部,距虎門鎮政府約7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牛角山。東與大嶺山林場和懷德村相鄰,南與北柵(東坊村、南坊村)接壤,西與黃村相連,北與厚街鎮
新圍村連線,呈南北走向,占地面積約1.27平方千米。
人口
2015年末,陳村戶籍人口805人,其中男412人,女393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8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5人。
經濟
陳村當地傳統經濟以種植稻穀、蔬菜為主,也種植荔枝等果樹。改革開放後,隨丁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世紀90年代初,村引進第一家民營企業,之後相繼引進一批“三來一補”“三資”和民營企業。
2015年,陳村全村有工業企業(除“三小場所”外)45家,涉及行業有電線電纜、塑膠、五金等。總資產6540萬元,總收入673.7萬元,純收入538.7萬元。居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陳村有休閒活動公園、廣場、文化活動中心大樓(包含圖書館、健身室、多功能活動室、展覽室、老人活動室)、舞台、籃球場等。
基礎設施
1969年,陳村通電。1991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通自來水、通電話。1995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陳村有鄉道陳豐路,陳黃一路、二路經過村境。
歷史文化
於清鹹豐二年(1852年)立村,由於地屬北柵,命名為“北柵新村”。1976年,與黃村合併為陳黃村生產大隊。1987年,陳黃村再次分開,以姓氏為村取名“陳村”。
陳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
陳村世居村民有陳、李、萬等姓。其中陳氏先祖於清鹹豐一年(1852年)分別從厚街新圍九門山、深圳觀瀾移居此地。李、萬姓均為20世紀40年代部分外嫁女與夫君回遷陳村而落戶。
陳村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客家話。
陳村有“開廚”“吊蒜”等活動。開廚是村民逢嫁娶、滿月、人伙等喜事時舉行的聚餐活動,流行於20世紀60年代前。吊蒜,每年農曆正月十九日,家家戶戶在大門口掛一對蒜苗,寓意初春時期驅趕蛇蟲鼠蟻。是日,吃用艾草做成的艾餅,增強抵抗力。
陳村有樹齡100多年的荔枝古樹22棵。
2002年,陳村制訂《鄉規民約》,2006年、2008年又兩次修訂。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惠陽等地投降的日軍被集中在虎門,部分日軍在陳村村民監督下開墾荒地,剷除雜草,修橋補路。1965年,廣州市“知青”40多人下鄉到陳村務農。1969年,陳村下鄉“知青”架設電桿,從虎門公社駐地引人電源,村民全部使用電照明。1975年,陳村村民陳樹棠考上大學,是陳村第一個大學生。
地方特產
陳村傳統食品有客家碌鵝、艾板。
著名人物
陳用(生年不詳),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南支隊戰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寶安觀瀾戰鬥中犧牲。
榮譽稱號
2014年12月,陳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