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陳望道全集(第四卷)
- 作者:池昌海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8-16
- 版印次:1-1
基本信息,目 錄,
基本信息
- 題名:陳望道全集(第四卷)
- 作者:池昌海
- 責任編輯:王晴
- 關鍵字:陳望道
- ISBN:978-7-308-08005-7
- 叢書名:浙江文獻集成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08-16
- 版印次:1-1
- 語種:9
本卷收錄著作兩種:《作文法講義》和《修辭學發凡》。其中《作文法講義》各章先後連載於1921年10月到1922年2月的《民國日報》副刊《覺悟》,1922年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後多次重印再版。
目 錄
作文法講義11
小 序13
第一章 導 言15
第一節 文章底原素15
第二節 作文的態度15
第三節 今後的問題16
第二章 文章底構造體制和美質17
第四節 文章底構造17
第五節 文章底體制17
第六節 文章底美質18
第三章 選 詞19
第七節 詞底辨別19
第八節 詞底蓄積22
第九節 詞底數量24
第四章 造 句26
第十節 句底長短26
第十一節 句底駢散27
第十二節 句底張弛28
第十三節 句底賓主28
第十四節 句底斷續30
第五章 分 段31
第十五節 段底實質31
第十六節 段底形式32
第十七節 附答兩個疑問32
第六章 記載文34
第十八節 記載文底旨趣34
第十九節 記載文和繪畫及雕刻35
第二十節 記載和觀察36
第二十一節 科學的記載文36
第二十二節 文學的記載文37
第二十三節 記載底中心點和停留點38
第七章 紀敘文39
第二十四節 紀敘文底旨趣39
第二十五節 紀敘文與記載文底糅雜和轉變39
第二十六節 紀敘文底要素及問題41
第二十七節 紀敘文底主旨41
第二十八節 紀敘底停留點42
第二十九節 主旨和停留點底關係43
第三十節 紀敘文底流動44
第八章 解釋文47
第三十一節 解釋文底旨趣47
第三十二節 解釋文底效用48
第三十三節 解釋文底條件49
第三十四節 解釋文底組織51
第三十五節 解釋文底明晰52
第九章 論辨文54
第三十六節 論辨文底旨趣54
第三十七節 論辨文和記載文紀敘文及解釋文54
第三十八節 論題和判斷55
第三十九節 引論和解釋56
第四十節 證明責任和證據57
第四十一節 證明法式60
第四十二節 論辨文底統一62
第十章 誘導文63
第四十三節 誘導文底趣旨63
第四十四節 誘導文底分布63
第四十五節 誘導文底條件64
第四十六節 關於文體的兩件事64
第十一章 文章底美質66
第四十七節 文章美質底意義及種類66
第四十八節 明 晰67
第四十九節 遒 勁68
第五十節 流 暢70
第十二章 余 言71
第五十一節 標 點71
第五十二節 書 法72
修辭學發凡75
第一篇 引 言77
一 修辭二字習慣用法的探討77
二 修辭和語辭使用的三境界79
三 修辭和語辭形成的三階段81
四 修辭同情境和題旨83
五 修辭的技巧和修辭的方式86
六 修辭研究的需要、進展和任務88
小 序13
第一章 導 言15
第一節 文章底原素15
第二節 作文的態度15
第三節 今後的問題16
第二章 文章底構造體制和美質17
第四節 文章底構造17
第五節 文章底體制17
第六節 文章底美質18
第三章 選 詞19
第七節 詞底辨別19
第八節 詞底蓄積22
第九節 詞底數量24
第四章 造 句26
第十節 句底長短26
第十一節 句底駢散27
第十二節 句底張弛28
第十三節 句底賓主28
第十四節 句底斷續30
第五章 分 段31
第十五節 段底實質31
第十六節 段底形式32
第十七節 附答兩個疑問32
第六章 記載文34
第十八節 記載文底旨趣34
第十九節 記載文和繪畫及雕刻35
第二十節 記載和觀察36
第二十一節 科學的記載文36
第二十二節 文學的記載文37
第二十三節 記載底中心點和停留點38
第七章 紀敘文39
第二十四節 紀敘文底旨趣39
第二十五節 紀敘文與記載文底糅雜和轉變39
第二十六節 紀敘文底要素及問題41
第二十七節 紀敘文底主旨41
第二十八節 紀敘底停留點42
第二十九節 主旨和停留點底關係43
第三十節 紀敘文底流動44
第八章 解釋文47
第三十一節 解釋文底旨趣47
第三十二節 解釋文底效用48
第三十三節 解釋文底條件49
第三十四節 解釋文底組織51
第三十五節 解釋文底明晰52
第九章 論辨文54
第三十六節 論辨文底旨趣54
第三十七節 論辨文和記載文紀敘文及解釋文54
第三十八節 論題和判斷55
第三十九節 引論和解釋56
第四十節 證明責任和證據57
第四十一節 證明法式60
第四十二節 論辨文底統一62
第十章 誘導文63
第四十三節 誘導文底趣旨63
第四十四節 誘導文底分布63
第四十五節 誘導文底條件64
第四十六節 關於文體的兩件事64
第十一章 文章底美質66
第四十七節 文章美質底意義及種類66
第四十八節 明 晰67
第四十九節 遒 勁68
第五十節 流 暢70
第十二章 余 言71
第五十一節 標 點71
第五十二節 書 法72
修辭學發凡75
第一篇 引 言77
一 修辭二字習慣用法的探討77
二 修辭和語辭使用的三境界79
三 修辭和語辭形成的三階段81
四 修辭同情境和題旨83
五 修辭的技巧和修辭的方式86
六 修辭研究的需要、進展和任務88
七 修辭學的功用91
第二篇 說語辭的梗概93
一 修辭和語言93
二 “態勢語”94
三 聲音語96
四 文字��98
五 聲 音100
六 形 體102
七 意 義103
八 語言和文字的關係104
九 漢語文變遷發展的大勢107
第三篇 修辭的兩大分野109
一 形式和內容109
二 內容上的準備110
三 兩種表達的法式112
四 語辭的三境界和修辭的兩分野114
五 兩大分野的概觀116
六 兩大分野的概觀二118
第四篇 消極修辭121
一 消極修辭綱領121
二 意義明確122
三 倫次通順127
四 詞句平勻129
五 安排穩密133
第五篇 積極修辭一136
一 積極修辭綱領136
二 辭 格137
甲類 材料上的辭格138
三 譬 喻138
四 借 代144
五 映 襯154
六 摹 狀157
七 雙 關158
八 引 用166
九 仿 擬170
十 拈 連175
十一 移 就176
第六篇 積極修辭二177
乙類 意境上的辭格177
一 比 擬177
二 諷 喻179
三 示 現183
四 呼 告185
五 夸 張186
六 倒 反190
七 婉 轉192
八 避 諱193
九 設 問196
十 感 嘆198
第七篇 積極修辭三201
丙類 詞語上的辭格201
一 析 字201
二 藏 詞212
三 飛 白215
四 鑲 嵌217
五 復 疊220
六 節 縮226
七 省 略231
八 警 策234
九 折 繞235
十 轉 品237
十一 回 文240
第八篇 積極修辭四245
丁類 章句上的辭格245
一 反 復245
二 對 偶246
三 排 比247
四 層 遞249
五 錯 綜251
六 頂 真257
七 倒 裝260
八 跳 脫262
第九篇 積極修辭五268
一 辭 趣268
二 辭的意味268
三 辭的音調272
第二篇 說語辭的梗概93
一 修辭和語言93
二 “態勢語”94
三 聲音語96
四 文字��98
五 聲 音100
六 形 體102
七 意 義103
八 語言和文字的關係104
九 漢語文變遷發展的大勢107
第三篇 修辭的兩大分野109
一 形式和內容109
二 內容上的準備110
三 兩種表達的法式112
四 語辭的三境界和修辭的兩分野114
五 兩大分野的概觀116
六 兩大分野的概觀二118
第四篇 消極修辭121
一 消極修辭綱領121
二 意義明確122
三 倫次通順127
四 詞句平勻129
五 安排穩密133
第五篇 積極修辭一136
一 積極修辭綱領136
二 辭 格137
甲類 材料上的辭格138
三 譬 喻138
四 借 代144
五 映 襯154
六 摹 狀157
七 雙 關158
八 引 用166
九 仿 擬170
十 拈 連175
十一 移 就176
第六篇 積極修辭二177
乙類 意境上的辭格177
一 比 擬177
二 諷 喻179
三 示 現183
四 呼 告185
五 夸 張186
六 倒 反190
七 婉 轉192
八 避 諱193
九 設 問196
十 感 嘆198
第七篇 積極修辭三201
丙類 詞語上的辭格201
一 析 字201
二 藏 詞212
三 飛 白215
四 鑲 嵌217
五 復 疊220
六 節 縮226
七 省 略231
八 警 策234
九 折 繞235
十 轉 品237
十一 回 文240
第八篇 積極修辭四245
丁類 章句上的辭格245
一 反 復245
二 對 偶246
三 排 比247
四 層 遞249
五 錯 綜251
六 頂 真257
七 倒 裝260
八 跳 脫262
第九篇 積極修辭五268
一 辭 趣268
二 辭的意味268
三 辭的音調272
四 辭的形貌276
第十篇 修辭現象的變化和統一279
一 格局無定279
二 修辭現象也不是一定不易280
三 修辭現象常有上落283
四 修辭現象也常有生滅285
五 適應更是形形色色288
六 變化的統一289
第十一篇 文體或辭體291
一 文體或辭體和文體或辭體的分類291
二 簡約繁豐292
三 剛健柔婉294
四 平淡絢爛298
五 謹嚴疏放304
六 語文體式的繁複情況308
第十二篇 結 語309
一 從修辭學術萌芽時期說起309
二 修辭文法混淆時期310
三 中外修辭學說競爭時期311
四 結 語314
初版劉序316
初版後記320
《修辭學發凡》第九版付印題記322
一九五四年版重印後記323
一九六二年版重印前言324
一九七六年版重印前言326
第十篇 修辭現象的變化和統一279
一 格局無定279
二 修辭現象也不是一定不易280
三 修辭現象常有上落283
四 修辭現象也常有生滅285
五 適應更是形形色色288
六 變化的統一289
第十一篇 文體或辭體291
一 文體或辭體和文體或辭體的分類291
二 簡約繁豐292
三 剛健柔婉294
四 平淡絢爛298
五 謹嚴疏放304
六 語文體式的繁複情況308
第十二篇 結 語309
一 從修辭學術萌芽時期說起309
二 修辭文法混淆時期310
三 中外修辭學說競爭時期311
四 結 語314
初版劉序316
初版後記320
《修辭學發凡》第九版付印題記322
一九五四年版重印後記323
一九六二年版重印前言324
一九七六年版重印前言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