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革命烈士)

陳昌(革命烈士)

姓 名:陳昌 ,性 別:男,民 族:漢族,籍 貫:湖南瀏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瀏陽
個人履歷,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烈士遺孀,

個人履歷

出生年月:1894年
犧牲日期:1930年2月24日

人物簡介

毛澤東忠誠友人  陳昌,又名陳章甫,祖籍湖南瀏陽。1894年7月14日生於廣西梧州市。8歲時隨父母遷返故里,10歲啟蒙,1908年考入瀏陽金江高小,1911年就讀長沙中路師範學堂(後改名為湖南省第一師範),是毛澤東好友。

人物生平

出生於農民家庭。幼年入私塾發蒙。1911年考入湖南一師,與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結友。
1915年一師畢業後應聘到徐特立創辦的長沙五美高小任教,常以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教育學生不忘國恥,堅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
1918年4月加入毛澤東等創建的“新民學會”,“主張用布爾什維主義”改造社會,積極參與毛澤東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和文化書社的活動。1920年秋,受毛澤東委託,回瀏陽籌辦瀏陽分社,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作。年底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1921年冬,經夏明翰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瀏西特別支部成立,任書記。後受中共湘區委委託,與其他同志創辦黨的幹部學校 一湘江中學。同年,在瀏陽與夏明翰、陳作為、陳清河等人開展新文化運動。
1924年初,先後赴本省蘭田鎮、醴陵、寧鄉等地做黨的組織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被推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曾赴湘西同賀龍協商援助廣東革命政府之事,並幫助籌建了國民黨水口山黨部。還曾前往河南北伐前線擔任國民革命軍三十五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大革命失敗後,潛至賀龍部任團長,並參加“八一”南昌起義。起義部隊在潮汕地區受挫後與部隊失去聯繫,輾轉脫險回湘。
1928年前往遷至上海的湖南省委機關工作。
1930年1月,以中央特派員身份,赴湘鄂西根據地工作的途中,在澧縣不幸被捕。敵人企圖以高官厚薪拉攏,遭嚴詞拒絕;繼而施以酷刑,亦始終堅貞不屈,決心“獻身黨的事業,死而無憾”。
1930年2月24日被殺害於長沙瀏陽門外,臨刑前高呼:“革命一定成功!勞苦大眾一定要解放!”表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的解放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烈士遺孀

陳昌烈士犧牲後,撇下妻子毛秉琴一人帶著三個女兒艱苦求生,當時大女兒12歲、二女兒8歲、小女兒陳文新僅3歲。烈士犧牲前對妻子的唯一囑託就是“養育好他丟下的3個女兒”。按照當時湖南的習俗,女人不能下水田地幹活,毛秉琴就靠替別人縫補衣服換的男勞力為家裡耕種幾畝水田,俄日求生春,母親還把女兒打扮成男孩,剃光了頭,打著赤腳從事一些田裡的輔助勞動。
雖然家境貧寒生活艱苦,而且毛秉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為了烈士的臨終囑託,毛秉琴含辛茹苦千方百計的讓三個女兒多讀點書。烈士犧牲時,大女兒剛讀完國小五年級,因生活所迫,只能在家自學,15歲的時候,冒充17歲考取了國小教師資格,從此擔負起養活全家的任務,才讓三妹陳文新也終於有了上學的機會。
陳昌烈士三女陳文新3歲喪父,跟著姐妹三人跟著母親相依為命,嘗盡人間苦難。為了生計自幼就上山拾柴火、下水撈魚蝦,和母親一起種菜、養豬、抬土、水、糞、尿,樣樣農活都乾過。這段經歷不僅使她幫著母親謀到了生路,而且增強了體質、鍛鍊了毅力、磨練了意志、為他以後從事科研工作、實現科學報國的理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陳文新現任中科院院士、土壤與環境微生物學家。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立足於農業科學,參加並組織完成對中國32個省(市)700個縣的豆科植物結瘤情況調查,幾十年間走遍了祖國的千山萬水,採集根瘤標本7000多份;新發現可以結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種;分離並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數量上和所屬宿主種類上占重要地位。發現了一批耐酸、鹼、鹽、高溫、低溫性強的珍貴根瘤菌種質資源,並對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進行分類和系統發育研究,描述並發表瘤菌的2個新屬、8個新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