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鳳(1819~1897),字范錫,號鳴岡,祖籍廣東嘉應(梅縣)州,出生於銅鼓梅洞客家書香門第。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文鳳
- 去世時間:1897
陳文鳳(1819~1897),字范錫,號鳴岡,祖籍廣東嘉應(梅縣)州,出生於銅鼓梅洞客家書香門第。文鳳天性聰穎,勤奮好學,年方十五,熟讀經史子集,入州考第一名,弱冠補廩。清鹹豐元年(1851)恩科以優增生中舉人,清同治四年(1865)赴京會考,經殿試中選崇綺榜進士。
太平軍興,文鳳應詔組織團練,隨官軍連克銅鼓營、義寧州兩城,論功擢任金溪教諭加同知銜,未就回鄉潛心修業。舉進士後,欽點知縣,派往福建,至而主辦省會環局,明能斷獄、平反冤案甚眾。清同治六年(1867),敕授建寧府松谿縣令,沿例提升三級,領府州銜,政理清平。清同治九年(1870),調充庚午科福建鄉試考官。清同治十年(1871),補泉州府安溪縣正堂,“舉墮廢,懲豪猾,除虎患,威惠著聞”“為民歌頌弗衰之”。清同治十一年(1872)春,記大功一次,以同知加級,誥授奉政大夫。
始自清朝康熙初年,即有廣東、福建、贛州客家人遷入銅鼓,至雍正三年(1725)八月,方得聖諭新立懷遠都,允準註冊入籍,置產納賦,分配科舉名額,給予參加考試權益。文鳳優先得中文科進士,縣境客家居民,舉額揚眉稱慶。
晚清時期,賣官鬻爵,政亂捐苛,文鳳感傷世風日下,借母喪丁憂回歸故里,遂不復出。地方公舉其出長奎光書院後,殷勤教學,循循善誘,培育客家子弟,卓著勳勞。
文鳳顏貌溫毅,待人接物,持以仁厚。年逾古稀,猶孜孜勤治老莊之學,自稱櫱壇仙子。暇時則徜徉山水之間,樂天知命,生平善舉甚多,諸如首倡捐資修建祠廟、書院、義學,贊助造橋鋪路,興辦育嬰堂會等,澤惠鄉里,群情感戴,後裔傳聞其著述甚豐,惜多散佚,今僅見《盧氏族譜》刊載其撰《盧毓英公傳》及任奎光書院山長時,為重修之文昌閣新寫楹聯:“文運初開昭日月,昌期永際奠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