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振翠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武漢
- 畢業院校:華中師範大學
- 職業:教師
- 專業方向:數學
- 主要成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三八紅旗手”
個人資料,主要事跡,
個人資料
陳振翠,女,湖北武漢人,中國黨員,1967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數學系。這個武漢市的大城市女生畢業就去了湖北省貧困山區通山縣大畈中學任教,她紮根山區毫無怨言,一乾就是三十年。陳振翠是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代表,1987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984年獲得“全國優秀班主任”、“全國三八紅旗手”,1997年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自然科學突出貢獻專家的特級教師。
主要事跡
通山縣是湖北省的12個特困縣之一,是陳振翠的第二故鄉。1967年,陳振翠從華中師範大學畢業後,帶著對理想的憧憬,對事業的追求,志願來到窮鄉僻壤,在風風雨雨的校園裡躬耕了30年,當了24年班主任,送走了13屆高三畢業班。如今陳振翠雖年過半百,卻依然勤耕不輟,一面擔任縣一中副校長,一面兼著數學課。常有人間陳振翠:“你這個武漢大城市的人,家庭條件那么好,為什麼在這窮地方一蹲就是30年,至今還不離去?”陳振翠的回答是:“陳振翠是黨員教師,大山裡的孩子要讀書,大山裡的孩子愛讀書。陳振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山裡的孩子,陳振翠想的一切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真正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
30年的校園生活,與學生朝夕相處,陳振翠目睹了大山的貧困,見識了大山裡的孩子們的志氣;陳振翠深深地感到山裡的孩子愛讀書,會讀書。陳振翠怎么也忘不了鄉親們苦辦學,教師們苦育人,孩子們苦學習的動人情景。
1968年,陳振翠來到地處通山縣的貧困地區的大阪中學。學校有名無實,沒有一間教室,兩個班的學生擠在國小的教室上課,用磚塊搭上幾片木板就算是桌子,食宿借的是區公所的場地。百來個學生,5名教師,從此就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師生們邊上課,邊搞基建。連女孩子也光著腳翻山越嶺去找樹木,挑磚瓦,孩子們吃的是從家裡背來的紅著、乾菜和少許的大米……儘管學校的老師、工友,還有山裡的孩子們對陳振翠悉心照顧,可對陳振翠這個城市裡長大的人來說,簡直是又一個天地。陳振翠仍然感到難以適應山裡的生活。但是,每當陳振翠走進教室,踏上講台,望著簡陋寒摻的教室,看著衣衫不整的學生,陳振翠就忘卻了所有的艱難。從孩子們仰望黑板的專注目光中,陳振翠感受到他們強烈的期盼:陳振翠要讀書!在勞動的間隙,可以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在深夜,在煤油燈下可以看到他們刻苦攻讀的身影。一次家訪,陳振翠無意中發現,一個4口之家卻只有一個飯碗!陳振翠的心被強烈的震撼了,陳振翠一遍又一遍默念著法國作家曼·羅蘭的名言:“困難這把犁,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水源。”陳振翠暗暗地下決心,要把學校建好,要把孩子們教好。
2010年後,陳振翠調到通山一中。這裡的學生80%是農家子弟,都是農村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們如饑似渴地吸取知識,渴望成才,實現理想,同時也飽受著貧困的磨難。很多孩子,挑著行李,背著乾糧、鹹菜,翻山越嶺走幾十里山路來上學。冬天,許多孩子在布鞋上纏著一層稻草,蹄姍著翻過大雪覆蓋的山嶺,按時到校讀書。陳振翠心疼地問他們冷不冷,他們說:“幾個人一起,背背課文,考考單詞,猜猜謎語,說說笑笑一下子就到了,也不覺得苦。再說,您不是常給陳振翠們說‘梅花香自苦寒來’嗎?”大山裡的孩子不怕苦,大山裡的孩子愛讀書,在這些立志成才的高中生身上,體現得格外突出。有的學生雙休日回家做農活,周日晚又匆匆趕回學校;有的為了解決早餐費,下了早自習就到早餐攤上俐洗碗。為了擠時間學習,有的同學早起半個小時讀英語;晚上熄燈後,還有許多孩子點上蠟燭繼續學習,直到深夜。那一樁樁書山跋涉的故事,那一幕幕學海泛舟的情景,時刻浮現在陳振翠的腦海,令陳振翠永遠不能忘記……
方家文,一個來自庫區的農家子弟,個頭高,又黑又瘦,小小的年紀卻顯出一臉的蒼桑。陳振翠見他平時沉默寡言形單影隻,便找他談心拉家常。終於,他向陳振翠講述了自己充滿辛酸的求學經歷。他兩歲時母親病故,後媽帶來了4個孩子,一家7口,沒有一分水田,僅靠幾畝山地餬口。7歲時他就挑起生活的重擔,白天跟著父親上山砍柴,晚上就著煤油燈切豬菜。為了實現上學的夢想,一有空,他便跑去幫人家挑水、扒糞,換幾毛幾分錢悄悄地積攢學費。就這樣,家文走進了學校,艱難地讀完了國中,中考時以出色的成績考取了縣一中。山溝溝的孩子能進一中讀書,本是特大的喜事,家文的父母卻樂不起來,整天愁眉苦臉:學費、生活費從哪裡來啊!家文明白父母的難處,二話沒說,捲起一床破蓆子就出了門,他跑到城裡做了兩個月的泥水工,終於湊足了一個學期的學費。他從不進食堂,吃飯全靠每個星期天步行30來里山路回家背來的紅薯、玉米和鹹菜。沒錢買資料,就借同學的看;沒有草稿紙,就在手心上劃劃寫寫;買不起像樣的筆,就用兩根木棍夾一支原子筆芯……他對陳振翠說,只要還有生存的勇氣,就絕不放棄學業。聽著家文的話,陳振翠的雙眼漸漸地模糊了,陳振翠悄悄地將30元錢塞進他的口袋。後來,又買了一個漂亮的日記本送給他,陳振翠在扉頁上寫道:“陳振翠貧困,深知貧困的艱難;陳振翠學習,深知學習的幸福。”從此,家文同學的臉上有了笑容,嘴邊有了歌聲,陳振翠知道他又多了一分戰勝困難的勇氣與力量。1984年秋天,家文告別了故鄉的山水,跨進了夢寐以求的武漢大學。
困難永遠嚇不倒大山裡的孩子求學的心。他們都有遠大的志向,他們個個品行優良,學業出類拔萃。幸運的是,在黨的扶貧政策的感召下,這些山裡的孩子求學的艱辛,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有的送來了毛氈,有的送來了書籍。大山裡的孩子愛讀書,大山裡的孩子會讀書。每年都有一大批學子從這裡走向更高的學府,走向各行各業,成為建設祖國的生力軍,許多人還成了各級黨政幹部,還有47名同學已飄洋過海到國外學習.他們有了成績,首先向母校傳來捷報;他們有了能力,想到的是為家鄉排憂解難,為家鄉早日脫貧貢獻力量。
30年來,大山裡的孩子感動著陳振翠,鼓舞著陳振翠,讓陳振翠的心永遠和大山的脈搏一起跳動。陳振翠無怨無悔地在這片貧癮的土地上播種、耕耘,盡一個黨員教師的義務,實現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