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白

陳懷白

陳懷白,又名圓珍,筆名弧尺,浙江建德人。自幼隨父讀古文、詩詞,後入省立杭州高級中學攻讀。1934年入浙江大學外文系,結識同學中的中共地下黨員胡鼎新(即胡喬木),從此有了革命指路人。一二九風暴崛起,陳懷白積極投入學生運動。1937年春,陳懷白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秘密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公開成立以抗日救國為宗旨的“黑白文藝社”,從此,開始了她的編寫生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懷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建德
  • 出生日期:1915
  • 逝世日期:1986
人物簡介,主要著作,人物生平,綜述,宣傳抗日,建設校園,照顧學生,古學造詣,校歌作詞,光明磊落,編輯雜誌,繼續宣傳,教育事業,文革期間,

人物簡介

陳懷白,又名圓珍,筆名弧尺。1934年入浙江大學外文系,1937年12月,陳懷白放棄即將取得的文學士學位,離校奔赴浙東幹革命,翌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陳懷白在金華創辦《浙江婦女》,8月與杭葦結婚,兩人受黨的委託,共同編輯出版《東南兒童》。1940年,陳懷白夫婦奔赴皖南新四軍軍部,任戰地文化服務處編譯員。後輾轉蘇皖邊區、山東根據地,皆從事解放區中學教材的編審工作。
1949年,陳懷白隨軍南下參加接管上海教育方面的工作。先後在軍管會市政教育處和市教育局任科長和副處長。1954年開始致力於編輯、出版事業,負責把幾個私營出版社合併籌建為新知識出版社,後又改建為上海教育出版社。50年代,物理數學兩套中學教師參考讀物和分科編寫的教學參考叢書出版後,獲得全國教師好評,多次再版;一套幾十個選題的知識性讀物--《漢語知識講話》,在語文學界享有聲譽。為了提供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讀物,陳懷白創議編寫《江山多嬌》叢書,受到國內外讀者歡迎,在日本翻譯出版。

主要著作

辭書方面,《簡明漢語辭典》、《漢語成語辭典》、《小學生辭典》都是她親自顧問
和審稿的。她參加創刊或主編的期刊有《語文學習》、《農村知識青年》、《學英語》、《國小語文教師》、《國小數學教師》、《漢語拼音小報》、《中學科技》、《看圖說話》、《政治教育》等。在編輯實踐中,善於發揮老知識分子的作用,大膽培養與提拔青年幹部。
1974年在幹校勞動時,參加編寫《工農兵字典》,她與其他同志一起頂住了一些錯誤做法。
1983年,陳懷白離休後,還審閱了90萬字的《文言字典》。

人物生平

綜述

陳懷白老師是浙江建德縣人,從小聰明穎異,由於出生在詩書家庭,家學淵源深厚,古文基礎十分紮實。後來考入浙江大學外文系,不但精專英文,而且還懂法語,是一位難得的、博學的女知識分子。

宣傳抗日

1938年3月黃紹竑出任浙江省主席,實行新政,當時有一大批愛國青年從淪陷區來到雲和,在地下黨的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在小小山城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戰高潮。陳老師以鄉村建設指導員身份分配在最邊遠的建國鄉,這裡村莊零落,人煙稀少,山路崎嶇,虎豹出沒。可是當時僅有廿二歲的年輕姑娘——陳老師卻毫無懼色,常常頭戴草帽,腳穿草鞋,獨個兒行走在深山密林之中,串東村,訪西村,挨家挨戶去訪問。很快就成為當地農民和婦女的貼心人,和他們共享“蕃薯當糧草、火蘢當棉襖、辣椒當油炒,火篾當燈照”的生活。從而開展了抗日救亡活動,宣傳一致對外,團結抗日,改革徵兵制度,發動婦女做軍鞋,擁軍優屬,辦婦女識字班,二五減租,民選鄉長,搞得有聲有色,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當地民眾至今還懷念著她。

建設校園

不久,陳老師和唐文粹杭葦等同志一起調去籌建雲和縣立簡易師範,在雲和縣著名勝地的獅山頂上,和學生們一起冒酷署,頂烈日,披荊斬棘,移山填壑,建起操場,安設籃球架,改造破廟宇為教室,築小泥間作廚房,困陋就簡,開學上課。當時提倡“生活教育”、“手腦並用”,牆上貼的標語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陳老師是國文教師,又是女生指導,她和其他老師一道帶領學生用自己的雙手建造了一所美麗的校園,大家象父母兄弟一樣親密地生活在這個大家庭里,歡聲笑語,親密無間,從此書聲朗朗,弦歌不輒。

照顧學生

1984年11月雲和第一次文代會期間,縣委領導在獅山舉行座談會時,一們同學回憶
說:“當時陳老師既是我們的老師,又是我們的大姐姐,她教我們讀書學本領,教育我們要愛國愛家鄉,和我們一起勞動、平地、挑土、燒飯、種菜,生活上的照顧無微不至。還排演《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去各地宣傳演出”。
故居故居

古學造詣

陳老師當時雖然是個小姑娘,古學造詣卻很深,她為雲和縣合作金庫寫了一篇《募捐緣啟》,印發後,人們紛紛追問:“這是誰執筆的”?文字流暢,用詞確切,言簡意賅,十分精練。雲和一些著名古學大師,如拔貢梅有輝,留日的諸葛鴻及陳堯、尤壽卿等先生都不禁讚嘆這是時代的人才!

校歌作詞

因為陳老師是國文教師,大家推選她為校歌作詞,由貴畹蘭老師譜曲,她似有宿構,一揮而就,詞曰:
獅山之巔,箬水之濱,
濟濟多士,作育於斯;
尊師重道,敬業樂群,
生活嚴肅,意志集中,
立人先立志,救國且救民,
是青年師資的新幹部,
是抗戰建國的急先鋒。
寥寥數語,把獅山的景色,師生的友愛,辦學目的和偉大的抱負,都充分表達出來了,這支校歌雖然沒有文字資料保留,卻深深銘刻在同學們的心坎上。我們一提起這首歌詞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我們這們敬愛的老師。
後來,孫祖誠繼任校長,覺得陳老師的校歌歌詞過分強調了“抗戰救國”,屬於激進言辭,重新作歌詞,把重點轉到“養氣”和“研求”上來,把培養抗戰建國的愛國人才的重點轉到單純為教育而教育上來。這一改變無疑使教育方向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為了保存資料讓大家進行分析,把原歌詞一併記錄如下:
獅山兀兀,箬水悠悠,
看梯青餐錄,物景清幽;
望翠峰前宜養氣,培峰亭下好研求;
一心一德,意志相投;
創造教育新史,人間奇蹟永留。
當時,提倡小先生制,我們這班學生夜裡還要去小徐、白垟墩、睦田、古坊去教民校。陳老師還教我們唱《小先生》歌,歌詞是
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
倘若你看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這支歌給我們增加了無限力量。

光明磊落

陳老師在簡師時,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有一位叫金起元的青年大學生,從上海到雲和來參觀訪問,見簡師全體師生的艱苦生活和頑強奮鬥的創業精神,深受感動。回去後把自己積蓄的300元寄給陳老師,陳老師將情況向黨組織匯報後,接受下來,捐獻給學校,作為女生的獎學金,使一些經濟困難的婦女得有入學的機會,如沈琪、吳高芬、許素鶴,以及新四軍宣傳部長朱鏡等都是利用這筆獎學金在雲和簡師學習的。一面又通過縣政府向省教育廳報請“捐資興學”的獎狀寄給金起元。陳老師光明磊落,公私分明,一心為別人,一心為教育的精神,實在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編輯雜誌

1939年,潘一塵調離,鄉建指導室撤銷。愛國知識青年隨之撤退,身為地下黨員的陳老師早已由組織調金華創辦《浙江婦女》,成為第一任主編。後來我們的教導主任杭葦老師又由黨安排調金華編輯《東南戰線》。由於陳老師與杭老師在雲和並肩戰鬥中結成的深厚友誼,黨批准了他們在金華結成夫婦。為了便於工作,又把他倆調在一起合編《東南兒童》。這是東南各省唯一的以少年兒童為對象的刊物,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深受少兒家長和各界的歡迎。

繼續宣傳

1940年10月,金華特委介紹陳老師和杭老師同時去皖南新四軍工作,幸而第一批轉移到長江以北蘇中行政公署,才免遭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的迫害。以後又轉戰山東石家莊大連,以至東北。編刊物、撰教材、寫通史,為宣傳抗日,為教育青年,培養幹部作出重大貢獻。

教育事業

1949年陳老師隨軍南下,先在上海市教育局任科長、副處長。後調出版系統做領導工作,歷任新知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黨組書記。離休後仍擔任《語文學習》主編、上海語文學會副主席、編輯學會顧問,還審定九十萬字的《文言字典》,為人民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文革期間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陳懷白屢遭迫害,直至患了癌症。1974年在幹校勞動時,參加編寫《工農兵字典》,她與其他同志一起頂住了一些錯誤做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