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懷志:藝名 江上舟人,號 一刀,自由職業書畫印製作人。自1985年以來作品多次在國內發表、參展、參賽並被國內外多家相關機構和個人收藏。個人被多家藝術機構聘為理事、院長、顧問等職。擅長篆刻、浮雕、繪畫、書法等。《年輕人》雜誌、《光輝歷程》《現代名家精品觀止》《名家名作》等書籍均有收錄其個人藝術成就。
藝術年簽
1985年參加浙江杭州舉辦《中國硬筆書法大展》
1987年參加湖南湘潭舉辦《全國年輕人硬筆書法大賽》獲優秀獎“同年藝術成就入編《年輕人》雜誌”
2001年參加中國硬筆書法協會舉辦的《2001年全國青少年書畫藝術大賽》獲青年組優秀獎
2001年書畫作品入編當代書畫家系列叢書《現代書畫名家精品觀止》中華國際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2年作品入選《揚州首屆農民藝術節綜藝展》
2002年作品入選《江蘇省首屆農民藝術節綜藝展》
2008年作品入編改革開放中國藝術30年史志《光輝歷程》九洲音響出版社出版發行
2009年作品入編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名家名作》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並擔任編委」
藝術特點
陳懷志是植根民間,交流於普通百姓之中的“一專多能”書畫印藝術家。青少年時期,多年遊歷於中西部省份的城市、鄉村。滄桑的閱歷,鑄就了他能吃苦耐勞的精神。更有著敏銳寬廣的思維,剛正不阿的性格以及對人生不同的感悟。其感悟藝術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與大自然貼近,與身邊的事物貼近,與生活貼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與事之間的理解,人與物之間的賞識,人與自然之間的共存,一切都存在著藝術。他所追求的藝術沒有太多的語言,只是圍繞美化人們的生活,歌頌人們的生活,以人們在生活中,實用為主題。他從不把藝術凌駕於生活之上,藝術是為生活服務的,它不高於生活。質樸的藝術語言,猶如其人,沒有太多的老道,更沒有太多的圓滑。沒有盛氣凌人的做造,沒有荒謬怪誕的想法,他沒法做到天人合一,更沒法做到八荒通神;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違背常規。作品以通俗唯美的追求風格展現於世人,質樸無華,具有濃郁的華夏鄉土人文氣息,深得百姓喜愛。
浮雕作品:浮雕作品在他的刀下,有削泥之勢,刀法精湛;表現作品多以俱象與半抽象。表現內容有山水、人物、動物、樓台亭閣以及人們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器械等;涉及材料有木、竹、瓷、石、磚等。創有淺浮雕彩繪板畫。欣賞他的浮雕板畫;可見板畫與其篆刻肖形印、圖案印結合;構圖、章法與刻法有異曲同工之妙,足可見其畫印之間的共生。
國畫作品:作品題材取景於生活,取景於自然,其在《現代書畫名家精品觀止》一書中有師從大自然之說。表現手法以寫意、寫實結合,不泥法於一家。欣賞其國畫,不難發現,多以寫實為主,寫懂為主,寫美為主,著色而多於水墨,這也表現出陳懷志把握鄉土文化的一個特點;喜慶而向上的主題。
篆刻作品:以大刀闊斧與涓涓細水之刀法結合;追秦漢,攬今人。題材廣泛,從文字到圖案;其相信古人之文字應是字圖相生的,無所先有圖還是先有字之說,這都是不對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古人作圖是為記事,卻文字也。之所人們在欣賞其篆刻作品時,應多留意其圖案才是,不光內容豐富多樣,更富有生活寓意,民俗內涵極深,極濃。沉健有力精準的刀工,促成其印風風格多樣,精彩紛呈;渾健中不失靈動,秀美中蘊藏力量。多變、善變的玩轉刀法駕御能力,尚少能及。
書法作品:臨多家碑帖,行成集字之特點。尊重漢字書寫演變規律,倡導書法與時代結合,以利於漢字為服務社會所實用的發展方向出發,不故作姿態;非讓書法從漢字書寫中脫離出來。用其說法;這是不尊重漢字的傳承和發展,猶如城裡人花盆養花和鄉下人庭院栽花一樣,二者都是花,後者反更近乎自然。之所以在他的筆下,常常出現幾千文字的作品,也就不足為怪了。他常調侃:我只會寫字,不會書法。
藝術評價
植根民間的書畫印藝術大家(節錄) 程崇禮
稱陳懷志的勞動成果為藝術也好,工藝也罷,我也見過不少書畫家本人,更拜讀過相當的作品畫冊,也僅是亦云如此。記得十 年前在其畫鋪里小坐,一老者進門就興奮的說:終於找到了!滿城找遍了沒選到一幅滿意的松鶴圖。問其原因,老者說‘你們畫畫的都把仙鶴頭畫的朝左,我買回朝北牆上一掛,頭正好向西,這不是預示著不吉利嗎!’後來我討教陳懷志,其解釋說這就是民俗文化;中堂畫又稱家主畫,都是掛在正廳北牆,如鶴西向,這有駕鶴西去之意。陳懷志是個有心人,與之交往十幾年。相比之下,到覺得陳懷志更勝他人一籌;書畫印、浮雕、石刻以及生活閱歷,為人處事,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其藝事、人品、閱歷、百姓喜愛度更具“大家”的那范兒。
藝術主張
論當今書法(節錄)
書法應是以寫好字為根本。字未寫好,何談書法!書法是指書寫過程中,“字法”度的把握與內容的“章法”布置。只有從寫好字出發,結合行筆使轉變化,字距、行距布置;使之整篇布局合理,產生賞心悅目的美感,這才叫好書法。
書寫漢字首應了解遵循漢字的構造特點;漢字是由特定的點、橫、豎、撇、捺、折、鉤、提這八個筆畫所組成的單字字形。在此基礎上也就不難理解和撐握先人所總結的“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先外後內,先中間後兩邊”的四種基本書寫方法。在了解結字與書寫方法後,回過頭來看漢字;從甲骨文到篆字、隸書、宋體,從楷書到行書、草書;也就不難理解漢字“結構演變”是有規律的,是朝著更易於書寫實用這個大方向發展的。這樣對漢字有了“清晰認識”就不易偏離書法發展軌跡。
書法復古,只是漢字演變的一種追億,不能提倡過分,更不能作為漢字發展的主流去追捧;這樣,不利於社會發展的需求。超前脫節的符號式、幻線式、亂麻式等,或根本就不是漢字;讓大眾以及“專業評審”都無法辨認的,它脫離了傳承的養分。書法就是“線條藝術”與“墨線符號”的說法;不正確。對我們的後代傳承變革漢字會形成誤導,給文字發展造成弊端。
書法創作意圖,應在不超出漢字基本構造的法度上,進行力與美的修飾。這種修飾又應體現,書者個人書寫習性中的筆畫粗細、長短、
曲直,用筆使轉間的個性自然流露。不是沒有法度的“任意做造”,隨意“增減筆畫”,背離筆畫走向的變化。中國書家是漢字變革的先行者,也是漢字傳承的遵循者,應朝著人們實用的方向變革發展。
論當今美術(節錄)
只要我們分析透徹,思想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整個人類所能觸及的東西;不管過 去、現 在、還是將 來,都不可能是唯一的,絕對的。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齊白石的蝦,
徐悲鴻的馬影響了人們生活那些方面!分析透徹了,也僅是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不是精神必需的,更不是生活必需品。畫家;也僅是人類生存的“一種職業”。一張紙上除去顏料、墨汁,沒有其他東西。
美術本身是依附畫家本人,對身邊的事物及生活的感悟,由畫者通過畫筆營造實實在在的視覺,調節他人的生活,美化、點綴他人生活空間的。而現 在大多畫者卻逆行其道,不去感悟身邊生活中的東西,而去感悟遊走想像空洞的東西。請記住視覺藝術永遠都變不了思想藝術。對畫面的好壞判斷,永遠都是憑每個人自身的審美感覺。它是“直觀視覺”藝術。畫面是否賞心悅目,“活”是否幹得細緻精道;沒有長遍大論,看一看畫面對“自己”的感覺營造了什麼,內容也只能是只語片言。“看畫者”別沒了自己的主張;夸捧文章歸他夸捧文章,“整套理論”,也僅是利用“思想藝術”洗洗他人的腦子,圖作品能賣個好價。
虛幻不真實的,何談視覺衝擊力,只能是畫家心理荒誕、鬼魅、怪異的變態,心態一種不陽光的表現。這類作品無須細看,你就會感到陰術、恐懼的一面。恰似遊走鬼神之間,實際迷信色彩極濃。離美術這一唯美視覺藝術的主題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