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年(中國近代學者)

陳慶年(中國近代學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慶年,多用於中國人名,最為知名者為我國近代史學家、教育改革家和國家圖書館事業創建者陳慶年(1862-1929),江蘇丹徒人,1885年入江陰南菁書院;他生當清末內憂外患之際,專治史學,尤注意社會、經濟、軍事史研究;1906,任湖南高等學堂監督,並建成長沙圖書館,後協助繆荃孫創辦南京圖書館;將杭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八萬餘冊古籍購歸江南圖書館,使祖國文化遺產免於淪沒;1908年,日商西澤占我東沙群島,清政府與之力爭,陳慶年遍閱海道各書,終在雍正年間陳倫炯《海國聞見錄》的《沿海形勢圖》上找到東沙島,證明此島嶼屬於中國區域,爭回了主權;主要著作有《古香研經室筆記》、《兵法史略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外交史料》、《橫山鄉人類稿》等,編有《橫山鄉人叢刊》二集二十四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慶年
  • 別名:字善余,號石城鄉人,號橫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丹徒縣
  • 出生日期:1862
  • 逝世日期:1929
  • 職業:史學家、教育改革家
  • 主要成就:中國圖書館事業創建者
  • 代表作品:《古香研經室筆記》《兵法史略學》《中國歷史教科書》等
人物生平,人物著述,人物貢獻,後代狀況,

人物生平

陳慶年(1862—1929),字善余,自號石城鄉人,晚年又號橫山,祖籍皖南徽州,宋室南渡後遠祖肇昌始遷鎮江丹徒西石城村;父樊恆,清太學生,一生任塾師。
陳慶年先生中年照片陳慶年先生中年照片
陳自幼隨父讀書,12歲就師於高公書院,好研究文學,經史百家無所不讀。21歲補縣學生,寓居金壇,常在書店看書,發現多年企求而未得者疾讀牢記,返寓苦憶而錄於紙。
清光緒十二年(1886),錄取江陰南菁書院,為院長甬東大經師黃元同、清末著名學者王益吾所賞識。取得優貢生後,不復追求功名,以熱中科舉、獵取富貴為可恥;而悉心治學教書,終身從事文化教育事業,先後在江蘇、湖南、湖北講學近40年。清光緒二十三年至武昌,見兩湖總督張之洞論學,張大喜,對左右說:我今天才真正實現延攬人才的心愿,遂聘至兩湖書院講史。陳撰史作多部,均屬上乘,尤以《兵法史略》為最。張通夜研讀,擊節讚賞。時京師大學(即北京大學)初創,張冶秋尚書函聘北上主持,被婉言謝卻。
清光緒三十年,端方任江蘇巡撫,以桑梓之義勸其東歸,而陳苦於久在異鄉,遂返鎮江。張挽留不成,怏怏若有所失,曾說“他人以湖湘子弟失名師為惜,吾以良史中斷為可惜也”。次年,端方調任湘鄂,聘其為湖南省學務提督並籌建長沙圖書館,推辭未準,銳意經營,是我國最先以圖書館命名的藏書機構。
他後任湖南高等學堂監督,規劃校事,不遺餘力;親主財務,不私一文。學部大臣奏調入學部辦事,辭以親老不能遠離。曾對人說:我一書生,百事還可勤奮對付,唯獨不會做官,官場的逢迎屈節,我做不來。不久辭湘事東返,於焦山松寥閣為端方編《列國政要》。
清光緒三十三年,主江楚編譯局和江南圖書館事,著《遼史講義》、《陶隱居年譜》、《西石城鄉土志》。時日本人在中國境內四處窺探,爭購中國古書。適杭州丁氏欲售其藏書,陳聞訊捷足先得,使丁氏數十萬卷免淪東瀛。端方主兩江總督時,日商占我東沙島,清政府與之力爭。陳憤疾之餘,遍閱海道各書,終得雍正間陳倫炯《海國聞見錄》的沿海形勢圖,證明此島雍正間已屬中國區域,遂上書端方;端方據此陳述,日人始折服。辛亥革命後,其學生黃興留守南京,挽其仍主江南圖書館兼南京圖書局局長,以體衰親老辭之。
民國8年(1919)得中風,賴舉家悉心護理,次子健侯精心治療,得以維持10年。病中猶學習撰述不輟。後因急性心肌梗塞,醫治無效,於民國18年6月3日晨逝世,葬於丹徒白兔山枝趙家湖祖墳,唐文治撰《陳君善余墓志銘》,柳詒徵書墓志銘文。
其生平著書校籍共千餘卷,尤以《西石城風俗志》、《潤故述》、《丹徒農事述》等,對研究丹徒縣歷史、經濟文化、風俗人情,都有一定參考價值。生前曾於鎮江市磨刀巷住宅東首建“傳經樓”,又名“橫山草堂”,藏書數十萬冊,惜於“文化大革命”中遭劫殆盡。

人物著述

陳慶年先生主要著作有《古香研經室筆記》《爾雅漢注輯述》《司馬法校注》《兩淮鹽法志》《兵法史略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五代史略》《知亡錄》《補三國志儒林傳》《京口掌故叢編》《風俗史料》《明史詳節》《遼史講義》、《元代疆域圖》《外交史料》《列國政要》《橫山草堂集》《橫山鄉人類稿》等。
其有關家鄉文獻的整理貢獻尤多,他曾從丁氏八千卷樓藏書中輯出大量的鄉邦文獻,先後對其中價值極高的十二種唐人詩集,宋人詩集,元人日記,明清文集等詳加考證,撰寫序跋,彙編成《橫山鄉人叢刊》二集二十四種,為之雕播。編刊陶弘景,蘇頌,沈括,楊一清吳棠等人的年譜;以及朱元正《江浙沿海圖》歐陽季香《蒙古史》等數十種約數百萬言。
所著集名《橫山鄉人類稿》。並築有傳經樓,藏書不下二十萬冊,多有善本,居江南藏書前列,惜多毀於文革,所剩無幾。

人物貢獻

1907年初(清光緒33年),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國主義者繼取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勝利後,又進一步陰謀劫奪中國領土。日本駐北京公使日置益向清政府總理大臣衙門提出交涉,稱東海里的東沙諸小島舊屬琉球國,日本將琉球歸入本國版圖,清政府未持異議,故而東沙諸島亦應屬於日本。日方還提出:日本商人西澤幸二早在幾十年前就在東沙島上雇土人打魚曬鹽,築堤壩、蓄淡水,圍墾土地,島上早就飄揚著日本國旗,這些都是東沙諸島屬於日本的證據。對此,執掌朝政的醇親王載灃等人感到很難辦,日本人也太貪婪了!東沙諸島離琉球很遠,靠近中國江浙海域區,怎么會是琉球群島的舊屬小島?
但他們膽小無能,於是上奏慈禧太后,請予定奪。昏庸的慈禧太后本身就缺乏海洋地理知識,又早被西洋人、東洋人嚇破了膽,她拿不出個主意,只好下旨給兩江總督端方,令他兼管東海沿海交涉事務,與日方周旋應付,“相機辦理”,最好能保全海疆領土,實在不行就拖一拖再說。
不過一個月,日本代表矢野志三郎帶領隨員三人,自日本來到南京,住進日本領事館,日日與兩江總督衙門交涉,逼得很緊,限期解決這一問題。
端方身為封疆大吏,卻無心管理政事,庸碌度日。日本談判代表步步緊逼,咄咄逼人。端方急得團團轉,終日長吁短嘆。一日,他突然想到自己的好友陳慶年,心想陳慶年學識淵博,有真才實學,或許能想出對付日本談判代表的辦法。端方遂立即發電報給陳慶年。陳慶年接到端方的電報後顧不上休息就趕到南京總督衙門,以正式談判代表身份參加談判。日本人的頤指氣使蠻不講理激怒了陳慶年,他在激烈的談判中據理力爭,寸步不讓,令矢野志三郎一時下不了台,取出英國人金波爾(來華傳教士,同時又是個海洋地理學家,以傳教士身份為掩護,搞過江浙海域的地理測量,為英帝國提供情報)出版過《東海圖說》一書(共三卷),這就是證據,因為書中根本未標明東沙諸島是中國的疆土,又何來主權之爭?陳慶年沉著應付,表示當以證據回應之。
他趕到龍蟠里江南圖書館,帶領助手們遍查了館藏的史志和古代海洋著作,經過兩天的努力終於找到一部清雍正五年(1727年)出版的《海國聞見錄》。這部專著的作者為陳倫炯,浙江海鹽人。對航海甚有興趣,當過鄉試秀才,在他編著的這部書的“沿海形勢圖”中清楚地標明了東沙諸島為中國領土,早在宋代東沙群島被稱作雲山島,置於宋朝官員的有效管理之下,島上建有碼頭、蓄淡水池,防浪石堤及衛軍堡塞等,還在島中心山丘上建有航海信號燈塔。陳慶年當即向日本談判代表出示了此書,矢野等人頓時理屈詞窮,無話可說……
陳慶年在清末極力提倡新學制,開設近代科學課程,編寫教科書,改進教學方法,參加科學實驗,主張對青年進行性教育。其一生淡於仕進,潛心研讀著述,以治學廣博精深名於世。在學術上,於經史,教育,兵史,方誌,地理,圖書館學無所不精,且多有創見,成果豐碩。
他研究的領域之廣,取得的成就之大,留下的著述之多,刊刻的書籍之富,曾與劉師培,梁啓超齊名。人稱“江蘇學者”,以“學術雄長海內”。張之洞評為“才識開通,學問淵博。貫串無遺,洵為傑出”;吳稚輝評為“冠民國儒林之軍”;唐文治譽為“學貫天人”;柳詒徵贊為“精博冠時”;黃興贊為“學識優長,士林推服”;京師大學堂創辦人張冶秋推為“近時江左史家第一”。

後代狀況

其長子陳裕菁(南屏)(1898-1963),少承家學,飽讀詩書,通曉外語,有《蒲壽更考》一著傳世。
七孫陳登頤(1928—)精通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保加利亞語等多門外語,是著名翻譯家,主要譯著有《世界小說100篇》(上、中、下)、《月亮寶石》、《希臘棺材之謎 》、《神秘的鷹鴉谷》及音樂作品等近三十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