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美

陳愛美

陳愛美,陝西電視台播音指導、節目主持人,陝西戲曲廣播《愛美戲緣》節目主持人,陝西省第九屆政協委員,陝西省慈善協會理事,陝西省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持人委員會副會長。陝西電視台《陝西新聞》的第一任出鏡播音員(始於1980年),戲曲專欄《秦之聲》民眾秦腔大賽的第一任節目主持人(始於199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愛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閻良
  • 出生日期:1953年
  • 職業:主持人
  • 性別:女
  • 祖籍:山東
個人經歷,成名經歷,工作經歷,藝術人生,父輩影響,歡迎原因,後記,

個人經歷

成名經歷

1979年從3600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考入陝西電視台,成為一名從田野躍上螢屏、自學成材又深受廣大觀眾及專家認可、喜愛的優秀節目主持人。1987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編採專業。
新聞播音的端莊、大方、質樸、平實、可信的風格與主持戲曲專欄《秦之聲》的穩重成熟而又青春勃發、大氣融融而又謙恭隨和,善於把握時機烘托氣氛而又不居高臨下、喧賓奪主的特點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主持風格與人格魅力,被觀眾形象地譽為“幾乎和三秦父老須臾不可離開的秦腔融為一體,成了秦腔的代名詞了”。

工作經歷

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六年來,在新聞播音和節目主持方面成績斐然:1980年配音解說的專題節目《綠葉紅花》榮獲首屆全國文藝節目評比一等獎;
陳愛美陳愛美
1994年陝西電視台第一個在全國獲得新聞播音一等獎;
1995年撰寫的論文《情感投入,深層參與——主持戲曲專欄《秦之聲》的體會》榮獲全國第六屆廣播電視優秀播音論文一等獎;
1996年自編自導自播的戲曲節目《愛美與秦聲》第一次在中央電視台向全國觀眾展示了秦腔的藝術魅力,並獲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綜藝類唯一銀獎;
1997年第一次第一人在全國省級電視台新聞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中被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第二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
1999年自己撰寫的《回報我熱戀的三秦大地》榮獲全省“三頌”演講一等獎;
2001年榮獲陝西省新聞播音一等獎;
1993、2002年均以最高票數獲得陝西電視台台內職工評選的“最喜愛的節目主持人”榮譽;
2004年6月榮獲陝西電視台首屆觀眾最喜愛的播音員主持人稱號;
2004年8月獨立撰寫的論文《當主持人成為媒介的界面》榮獲第七屆全國廣播電視主持人節目優秀論文“金筆獎”;
2004年12月第一個打破了全國地方電視台連續在一線工作的新聞播音員的最高年齡記錄,並榮獲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授予的播音指導光榮稱號;
2006年3月兼任並創辦了陝西戲曲廣播《愛美戲緣》節目,擔任節目策劃及主持人。
陳愛美是該電視台的第一位出鏡女播音員。

藝術人生

陳愛美是陝台《陝西新聞》的第一任主播、戲曲專欄《秦之聲》民眾秦腔大賽的第一任主持人,自1979年她從3600名應試者中脫穎而出,到現在已將近25個年頭,她一直活躍在螢屏上,她的播音可以說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她的主持端莊、平實、質樸,宛如她本人的性格直爽。

父輩影響

陳愛美祖籍山東,生於西安市閻良區。母親唱不完的歌曲給了她藝術的養分,她很小就在生產隊的自樂班中唱起了秦腔。6歲時家裡逃荒去了陝北,艱苦的逃難生活養成了她堅忍的一面。因出身問題她無緣考大學,在閻良當了農民,勞動之餘在廣播站播音、在自樂班唱秦腔,憧憬著自己的未來。一次次參加播音員的考試,一次次因出身被淘汰,陳愛美在20多年後的現在回想起那一段日子,心中仍難免酸澀。1979年,陝台招考播音員的訊息幾經周折傳到陳愛美耳中,在招考的最後期限她趕到電視台,找到一張中國少年報試著讀了幾段就上了考場。  3600人的競爭不能說不激烈,陳愛美是幸運的,1980年5月23日她正式進入陝台,生命從此改變。沒有太高的學歷,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爭強好勝的她潛下心來不斷充實自己,虛心向每一個人學習。她的成績接踵而至:1981年配音解說的專題節目《綠葉紅花》獲首屆全國文藝節目評比一等獎;1994年獲全國新聞播音一等獎;1995年撰寫的論文《情感投入深層參與》獲全國優秀播音論文一等獎;1996年自編自播的戲曲節目《愛美與秦聲》榮獲“金士明杯”全國節目主持人大賽銀獎;她還是第二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獲得者。  她成名了,陝西人都知道有一位從田野里走出來的新聞主播———陳愛美,可是她付出得太多:現在和陳愛美在台里同作主持的女兒李禹霏,從五六歲時就開始“獨立生活”,自己玩自己睡自己買吃的,李禹霏回憶說媽媽以前經常加班,很晚才回家,年僅五六歲的她要熬到十一二點才能睡覺。有一次為了等媽媽回家,她竟然坐在痰盂上睡著了。  20多年的新聞主播生涯,在別人眼中陳愛美很光鮮,但她自己感受更多的是責任和平淡。她酷愛陝西地方民俗文化,在她46平方米的家中,陳愛美從床下、陽台上拖出各種民間工藝品擺了滿滿一床,開心地向記者講解著,從她爽快的笑聲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她的質樸和執著而快樂的性格。陳愛美表示,她現在最想做的就是陝西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推廣,特別是對秦腔等陝西活態文化的研究,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陝西民俗,喜歡秦腔,喜歡陝西。
陳愛美陳愛美

歡迎原因

記陝西電視台主持人陳愛美
“植根於愛的沃土 傳播出美的聲情”。這是陝西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陳愛美常用的一句話,它既是她為電視觀眾的留言題詞,也是她工作奮鬥的座右銘。
1984年,陳愛美成為陝西電視台《陝西新聞》首位播音員。幾年來,她靠奮鬥已取得累累碩果:1994年獲全國電視優秀播音作品評選一等獎;1995年獲第六屆全國優秀播音論文一等獎;1996年在全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中,陳愛美是大賽綜藝類西北五省唯一入圍人選,獲綜藝類銀獎;1998年獲第二屆“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稱號,成為全國地方電視台新聞播音員中唯一入選人員。
勤奮勝於天賦
陳愛美說,要想取得成功,僅有天賦是不夠的,勤奮勝於天賦。與所有同齡人一樣,陳愛美走過的道路是坎坷的,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她身處逆境不退縮,終於在1980年5月1日,命運之神向陳愛美伸出了雙手,已經26歲的陳愛美終於如願以償,在3600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一舉成為陝西電視台新聞播音員。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雖是戲曲界流行的一句話,但對播音工作同樣適用。新聞播音行業語言、語音、聲情是基本功,不能出絲毫差錯。為了讀準“四聲”,陳愛美不知熬了多少不眠之夜,翻破過多少字典,請教過多少老師。多年來,陳愛美還養成了一個好習慣,碰見好的文章就朗讀,而且要讀得很快,做到一字不錯。1981年,在身懷六甲的情況下,陳愛美還爭取機會,主動聯繫到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進修。“梅瘦雪添肥,竹疏花補密”,不管是播音知識、理論知識,還是做人,陳愛美都虛心的向身邊的同事請教學習。在對藝術的追求上,陳愛美巧妙地依據自身條件,以實力取勝,形成了樸實、大方,自然、端莊、自信的播音風格,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喜愛。
與秦腔的不解之緣
1991年開始,陳愛美兼任戲曲欄目《秦之聲》節目主持人。當時,港颱風盛行,民族戲曲被冷遇。但是陳愛美甘當“土老帽”,生長在三秦大地,秦腔藝術早已融入了她和鄉親們的共同的生命激情。主持《秦之聲》欄目6年多,陳愛美在堅持新聞播音的同時,隨劇組走了70多個縣、市、鄉,處處都深受當地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秦之聲》欄目在她的主持下出現了許多動人的場面:有生以來第一次登台唱戲的農民成了當地的明星;從未見過主持人的鄉親們把陳愛美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秦之聲》還奇妙地拉近了乾群之間的距離,耀縣縣委書記胡克禹一段秦腔唱得農民爭相與她握手;洛南一位婦女讓陳愛美抱抱她的孩子,高興地說:“這下我娃就能考上大學啦”;寶雞渭濱的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摘下眼鏡說:“叫我把你多看幾眼,眼病就好得快啦……”面對一群群熱情質樸的陝西父老鄉親,陳愛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感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後記

《秦之聲》戲曲組外出錄像,攝製組重點保護的對象有兩個,一是價值1500萬元的電視轉播車,而另一個就是機敏活躍的主持人陳愛美。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上,無論陳愛美走到哪兒,哪兒就颳起一陣風。只要她一露面,便會被成千上萬的鄉親圍住,人們手捧手帕、本子、火柴盒請陳愛美簽字。她的手簽麻了還不能脫身,躲在旅館裡,來訪的,要求合影的,看一眼的人還是絡繹不絕。現場主持節目時,陳愛美常常接到觀眾遞上來的條子,上面寫著:“請陳愛美唱段梁秋燕”,“愛美,給我們唱段《藏舟》,還有的條子寫道:“不給我們唱戲就是瞧不起我們……”,觀眾們對陳愛美的厚愛常常使她感動不已,也源源不斷地帶給她創作靈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