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伊(1631-1700),明末清初廣東順德縣龍山鄉人,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恭伊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出生時間:1631
- 去世時間:1700
人物簡介,人物年表,人物列傳,地理記憶,
人物簡介
陳邦彥子,其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力,與陳子壯、張家玉一起,被尊為“嶺南三忠”。以父殉難,隱居不仕,字號羅浮半衣。傳書寫“恭尹修髯偉貌,氣局深沉”。陳恭尹擅長寫七律,著有《獨漉堂集》,與屈大均、梁佩蘭齊名,史稱“嶺南三大家”,他是清初廣東隸書第一高手。
人物年表
1631年(明崇禎四年)9月25日,在廣東省順德縣出生。
1643年(明崇禎十六年)(12歲),喪母。
1647年(清順治四年)(16歲),父陳邦彥抗清戰敗,被俘獲處死。家人或被清兵殺害,或死於戰亂;出逃南海弼唐,後被湛粹接到增城新塘。
1651年-1654年(順治八年至十一年),在福建、江西、浙江、江蘇一帶,避難,訪友,進行反清復明活動。
1654年(順治十一年)春,增城新塘,與湛粹次女湛銀成婚。
1658年(順治十五年)(27歲),前往雲貴,欲投奔南明永曆帝,因清軍封鎖,行至湖南湘潭,改道北上,轉徒湖北、江蘇、河南,繼續進行復明活動。
1659年(順治十六年)(28歲),探聽永曆帝逃至緬甸,失望返回增城新塘。
1661年(順治十八年)(30歲),聞永曆帝遇害,攜眷隱居順德羊額。
1668年(康熙七年)(37歲),湛氏夫人病逝。移居增城新塘。
1678年(康熙十七年)(47歲),被指涉嫌參與“三藩之亂”,遭官府逮捕下獄,被關押半年多,出獄後定居廣州城南。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69歲),病逝於廣州。
人物列傳
家族悲劇,是籠罩陳恭尹一生的陰影。中年以前,他為報國恨家仇奔走;中年以後,清醒理解復國無望,仍不幸地因前事受到牽連入獄,他晚年比較消沉,一直住在廣州,先在學宮西築小禺山舍,後遷至育賢坊晚成堂(今禺山路),賣文餬口,詩酒自娛,默默了結壯志未酬的餘生。
▲家仇 未及弱冠家破人亡
“三千死士,衝突於東西南北之間;一片孤忠,照耀于山川之表。……山林感奮,義勇顧忠。兩攻廣州,五復郡邑。一妾屠戮,三子喪亡,指揮依然,鬚眉益厲。……慷慨偽庭,強一屈之不可。從容俎上,甘萬死之如飴。……”--陳恭尹上表永曆帝陳父為國殉難
陳恭尹之父陳邦彥,初乃順德大良城北錦岩的一位教書先生。家中兄弟四人,他是長子,自幼即被家中寄予厚望,受父親親自教導。《清史列傳》記載陳恭尹“性聰敏端重,幼承父訓,習聞忠孝大節”。他十五歲補諸生,可見其較早已以才學見長。
1647後,佟養甲突襲陳邦彥家鄉順德龍山,抓走在那兒避難的陳邦彥家人:兩個兒子陳和尹、陳虞尹,一個何姓的妾。陳恭尹在清軍圍城先期,易服逃跑到弼唐村(今佛山弼塘村)躲避;而他還有一個兄弟陳馨尹,死於離亂。
白鵝潭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失利,陳邦彥一路北退至清遠。清軍攻破清遠城,陳邦彥被斬決於廣州四牌樓。
被清軍俘獲的陳氏家人亦被處決。時年陳恭尹不過十六歲,已經家破人亡,無依無靠。
喪親之痛,延續到陳恭尹晚年,仍無法釋懷。他晚號“獨漉子”,這個名號,取自古樂府:“獨漉獨漉,水深泥觸。……父冤不報,欲活何為!”這強烈的感懷身世之情,在他胸中鬱積,而在詩歌中爆發,成為陳恭尹創作獨特的靈感激發點。
多虧陳邦彥一位至交湛粹,打聽到陳恭尹的藏身地點,立即命人駕舟秘密接他回增城新塘坭紫村。
那時清軍通緝陳恭尹正緊,增城縣令徐士賡懷疑湛粹窩藏“重犯”之子,假召他到縣上,將之扣押,而急派數名衙吏騎馬往新塘,搜查湛家。此舉激起新塘民憤,沙貝村上千人到縣上為湛粹鳴冤,徐士賡怕把事情鬧大,終止搜查行動。而湛粹被拘留40多天,終不得不以千金行賄,方獲釋放。
湛粹解圍後把陳恭尹接回沙貝家中,藏於夾牆內,整整一年。到1648年,李成棟因不滿清王朝不考慮他有戰功給予實權,反而重用遼人後裔佟養甲,在廣州發動兵變,宣稱歸順廣西的南明永曆王朝。新塘樹起南明旗幟,陳恭尹才出夾牆,重見天日。
▲國恨 抗清復明壯志未酬
“滾滾向東流,綠浦黃龍識御舟。初日平沙群躍馬,二年杯酒獨登樓。星連牛斗曾傳檄,寒報湘沅盡賜襲。孤桌一辭天萬里,幾迴風雨吼吳鉤!”--陳恭尹
1646年,桂王朱由榔不甘心唐王朱聿 在福建稱帝,也在肇慶建立政權,國號“永曆”。1648年,永曆帝還都肇慶,陳恭尹進朝泣陳其父為國殉難情狀,得授錦衣衛指揮僉事。然而1650年清軍反攻,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攻破廣州,殺七十萬人,永曆帝逃回南寧,陳恭尹正是獲假回家治喪期間,局勢一亂,只得進西樵山避難,與永曆王朝失去聯繫。
1651年秋,陳恭尹入閩;次年春,又由閩入贛,至浙,抵金陵。他與很多獨自行動的明朝遺民一樣,企圖在漂泊途中,遇見並加入抗清義師。
奔走三年,沒有結果,然而父死未葬,“一日,父友遇諸塗,責之曰:子不歸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責耶!”父親朋友的訓責,如當頭棒喝,令陳恭尹從徒勞的漂泊中脫身而出。1654年,他回到增城葬父,並與湛粹之女湛銀成婚。
同年,陳恭尹第三次出行,打算西走雲貴,投奔永曆朝廷。行至湖南湘潭,適值清軍嚴密封鎖,改道北上,登南嶽,泛洞庭,順流江漢之間,寓蕪湖。
其時鄭成功圍攻南京,張煌言駐節蕪湖,聲勢大振。陳恭尹上書鄭成功,參與謀劃。後來,鄭成功南京一役受挫敗走,張煌言間道出海。陳恭尹乃濟江入汴,北渡黃河,徘徊太行山下,沿途留心觀察地形關隘,繪成《九邊圖》,置之行篋,打算做一番事業。
然而西南抗清力量已成強駑之末,1659年春,他在鄭州遇見平西王吳三桂從雲南遣送京城邀功的象隊,得知南明政權傾覆,永曆帝逃入緬甸,只得悒悒南歸,隱居於增城新塘。
兩年後(1661年),復聞永曆帝遇害的噩耗,哀慟之餘,見清朝統治已成定局,痛心復興無望,再無心遠行,他攜眷返順德,隱居羊額七年。
地理記憶
▲育賢坊晚成堂
北京路上的商鋪五光十色,禺山路與惠福東路相接,與北京路呈十字相交。這段老路古榕茂密,如今的定位乃北京路商圈的風味食街,除了廣東風味的老牌小吃店,還進駐印度菜、韓國料理等異域食肆,還有幾家批發桌球用具的商鋪。
這塊鬧市之中相對的清靜地,民國七年時是市政公所所在地,是督轄全市拆牆築馬路的指揮中心;清代後期是關帝廟;清乾隆時提督行署亦選址於此。
育賢坊乃其中一小街巷,晚年陳恭尹在此度過餘生。時至今日,他的晚成堂已了無痕跡。
致力於復明事業多年,毫無成果,中年以後的陳恭尹息影田廬,以詩文書畫琴酒自娛。1668年夏,湛氏夫人病逝,他攜兒女扶柩移居增城新塘。
陳恭尹與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為時所指目”,1678年,陳恭尹被捕下獄,關押二百日後始得解脫。
但陳恭尹並非改弦更張,他終其一生不仕清,馮奉初在其傳記中解釋,與權貴唱酬是陳求自保之策:“及得脫,自念身歷滄桑,恐終不為世所容,乃築室羊城之南,以詩文自娛;貴人有折節下交者,無不禮接。“於是冠蓋往來,人人得其歡心。議者或疑其前後易轍,不知其避禍既深,跡彌近而心彌苦矣。”
這也是為什麼陳恭尹之前自號“半峰”,表示初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號改為“獨漉”,身世之痛反而隱含更深。
▲太平沙
提起太平沙,似乎人們印象更深的是那裡的“財記馳名牛腩粉”,其實這個名字,乃出自陳恭尹之手。清初,這裡還是靠近珠江北岸江面上的沙洲,開墾沙洲的農民在低洼處種蓮藕,洲邊種上柳樹,夏季蓮花盛開,細柳低垂,江上帆船穿梭,風景秀麗迷人。
由於育賢坊離沙洲很近,陳恭尹常到沙洲邊散步。後來農民在沙洲邊上建牌坊,看到經常到此散步的陳,就上前問他可否在上題字。陳恭尹一聽,十分興奮,以為農民也講風雅,故連聲道:沒有問題。但他沒想到農民只是希望他題“子孫昌盛”之類的話。
陳恭尹看晚霞中珠江遠處江面水霧輕起,兩岸炊煙繚繞,沙洲垂柳靜謐,口中不由念念有詞“太平煙滸,太平煙滸”。於是回家鋪開宣紙,隸書“太平煙滸”四字,第二天命書童送給農民。
農民不懂題字,遂問書童,書童讀書不多,亦不知這是一句寫景的句子,信口胡謅,說“太平世界,有很多炊煙,指家裡人口多,人多所以煮飯炊煙就多了”。
農民聽了非常高興,即命工匠把題詞刻在牌坊之上。陳恭尹的題字,遒勁飄逸,為沙洲增色不少,很快牌坊成為沙洲上引人注目的標誌,久而久之,人們把這塊沙洲稱為太平沙。這一帶後來發展為珠江北岸的街區。
▲遺址
乘坐494號車,到高塘石站下,楊屋村就在路旁,村後是山,林深樹密,家狗橫行。問村人可知村後有陳恭尹墓,皆茫然不知,只道山上有古墓。
1700年,陳恭尹病逝廣州,葬於市郊祥雲嶺南麓。陳墓藏於竹林中,保存完好,坐北向南,為傳統山手形墓。墓前立有三訪護墓石碑,分別是民國的番禺縣政府公告、重修陳獨漉先生墓碑和重修陳獨漉先生之墓記,東側僅距數步即為民居。重修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1983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夏園鄉石匾,狗肉煲換得
夏園鄉即今天黃埔區的下園村,村口立起高大的藍黑色牌坊,儘管村里新式小洋樓隨處可見,可魚塘兩岸樹蔭濃密,拱形小橋跨過水麵,村里一切井然有序,風光如畫。最吸引人目光是放置在村頭由青麻石鑿成的“夏園鄉”石匾,三個隸字氣韻流動,落款“陳恭尹拜書”五個隸體字。
就這塊石匾的來歷,記者請教黃埔區文化局前副局長黃應豐。原來當時夏園村民知道陳恭尹字寫得好,想找他幫忙寫村匾,又因為他名氣大,擔心他拒絕,於是聚集商量如何請得動他。其中有位老朋友,知道他喜歡吃狗肉煲,心生一計,吩咐村民宰好狗肉下鍋,邀請陳恭尹前來吃飯小聚。
陳恭尹來到夏園鄉,正是開飯時間,燜熟的狗肉散發陣陣香氣,頓時饞勁大發,然而朋友東拉西扯地聊著家常,就是不說開飯。終於陳恭尹忍不住,問怎么還不開飯。朋友說,夏園村的崗樓準備上一塊村匾,他們要等師傅來寫了村匾才好開飯。陳聽後立刻說,這還不容易?我來寫不就得了!此言一出,等候一旁的村民立刻端上筆墨,鋪開宣紙,陳恭尹一揮而就,放下筆就說,趕緊開鍋吃肉!
從此夏園鄉擁有了一塊字跡姣好的村匾,光榮地將之掛在村口,至今如是。
●為國雪恥是他的畢生心愿
自古以來嶺南出身的著名詩人不多,唐代以張九齡為代表,明清時期多一些,“嶺南三大家”可算其中。一直以來,我做歷史地理的研究較多,寫《廣州史話》時,考察廣州古地名的來歷,鎮海樓一副對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極有氣勢,形象十分鮮明。這副對聯就是取自陳恭尹《九日登鎮海樓》中的兩句。因此當時各人選校勘著作時,我就選了陳恭尹的《獨漉堂集》。
《獨漉堂集》之名是有來歷的,大家知道陳恭尹晚號獨漉子,“獨漉”一詞出自古樂府《拂歌舞》,其中一句“父冤不報,欲活何為”乃陳用此詞之心意;後來李白仿古作《獨漉篇》,“獨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越鳥從南來,胡鷹亦北渡。我欲彎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歸路。落葉別樹,飄零隨風。客無所託,悲與此同。羅幃舒捲,似有人開。明月直入,無心可猜。雄劍掛壁,時時龍鳴。不斷犀象,繡澀苔生。國恥未雪,何由成名。神鷹夢澤,不顧鴟鳶。為君一擊,鵬摶九天。”詩中表達為國雪恥建功的抱負,正是陳恭尹的畢生心愿。
陳恭尹提出詩歌貴在創新,“當求新於性情,不必求新於字句;求妙於立言,不必專期於解脫。”他強調文學創作在不斷發展中變化,反對盲目崇古和擬古。他指出“文章大道以為公,今昔何能強使同?只寫性情留紙上,莫將唐宋滯胸中。”他的詩多以感情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嶺南風物為主題。
增城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湛汝松說,陳恭尹早期的詩歌關心民間疾苦,鞭撻官吏腐敗。他僦居增城新塘期間,寫了大量反映百姓悲慘生活,揭露貪官污吏醜行的篇詩。清末的《增城縣誌》記載清康熙初年增城知縣徐鳳來貪焚無度,民不聊生的史料中也附上陳恭尹痛斥貪官的《村居即事(五首)》。
●陳恭尹與新塘
《辭海》載,陳恭尹“幼時父邦彥因抗清犧牲,他以避匿得免”。恭尹隱居何方?我們可在其詩作《漫興》找到答案。
“借屋增江口,悠悠十八年。力窮群籍內,身老眾人前。”增江口就是增城新塘。恭尹出逃,初藏南海弼唐;後被其父好友湛粹派人用小艇秘密接到新塘;並將次女湛艮許配其為妻。從此恭尹借居新塘18年,寫下大量歌頌抗清人物,關心民間疾苦而又富於新塘地方色彩的詩篇。《西樵旅懷》之一就是其代表作。
“羅浮風暖鷓鴣啼,山下梅花客未迷。十里嬌歌傳玉笛,一彎殘月泊沙堤。生存華屋人何處,營壘千秋馬獨嘶。扶病西州他日路,潘郎懷舊豈堪題。”
1650年,清兵再進廣州,恭尹匿居西樵。湛粹也因避難於東莞身亡。恭尹便寫下這首隱喻時勢,懷念新塘,追憶抗清將士,感嘆壯志難酬的詠史之作。
康熙初年,增城知縣徐鳳來“貪婪無度,百姓困苦”。恭尹親眼目睹社會的黑暗和醜惡現實,寫下《乞食翁》、《耕田歌》等大量反映人民疾苦,抨擊官吏欺壓百姓的佳作。請看《村居即事》其中一首:“絲絲寒雨濕飛塵,草綠平田不是春。伏犢山中雖有虎,農夫爭避帶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