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垣

陳式垣

陳式垣(1891-1923) 光喬,號繼東,廣東遂溪後坑村人。

陳式垣少時在家邊耕邊讀。辛亥革命後,先後考入廣東陸軍國小堂、武漢陸軍中學堂、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民國7年(1918年)從保定畢業,任邊防軍排長。民國8年棄職還鄉,在粵軍第一師任連長。民國9年參加驅逐桂系軍閥鬥爭,負責警衛孫中山帥府。民國11年參加孫中山發動的戰役,立戰功升營長。民國12年升任副團長。是年10月,陳炯明叛軍進犯廣州,陳式垣率部扼守要衝,在觀音閣一帶與叛軍激戰負傷後犧牲,時年32歲。孫中山為了表彰其功,追晉為上校,並親筆為其書寫墓碑。1983年,國務院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式垣
  • 別名:繼東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東遂溪
  • 出生日期:1891
  • 逝世日期:1923
  • 配偶:鄒瑞德 (1902-1998) 
  • 養子:陳挺 
主要功績,人物生平,人物評價,資料來源,相關故事人物簡介,

主要功績

遂溪民國革命英雄——陳式垣
陳式垣是孫中山先生的上校警衛官,是孫中山先生一生中唯一題寫墓碑的人,陳式垣的墓就在嶺北筆架嶺。
遂溪筆架嶺上,長眠著一個民國革命英雄——孫中山的上校警衛官、烈士陳式垣。那莊嚴的紀念碑文中有國父親筆題寫的“為革命戰爭陣亡上校陳式垣之墓”字樣。 陳式垣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2歲。他年少時為國為民轉戰異地他鄉,拋頭顱灑熱血,三十出頭“馬革裹屍”而還, 何其悲壯。如此年紀便已經屢立戰功,就此一番大業。可幸的是回歸故土的先人受到了政府的追認和人民的憑弔,這也算是對他憂國憂民、死而後已的民族夢的認可。
陳式垣
陳式垣

人物生平

陳式垣字光喬,號繼東,遂溪後坑村人。 1891年,陳式垣出生於遂溪縣附城後坑村一個農民家庭。陳式垣聰慧過人、勤學善思、奮發求進,在縣城高國小堂讀書,已文章出眾,被老師視為範文,在同學中傳閱,是學校品學兼優的佼佼者學生。陳式垣少時聰明,先後考入廣東陸軍國小堂、武漢陸軍中學堂、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五期。學習期間,他與鄧演達互相砥礪,結成莫逆之交,與季方、葉挺等同學也志趣相投、交誼深厚。鄧演達、嚴重和陳式垣一道,在學校里發起組織了“斷金學會”,取“三人同心,可以斷金”之意。
陳式恆、鄧演達、嚴重 求學時組織的“斷金學會”,取“三人同心,可以斷金”, 這也是一種現代中國人、遂溪人、非常值得學習推崇的精神。
民國7年(1918年),陳式垣從保定畢業之後便任邊防軍排長。 民國8年,陳式垣棄職還鄉,在粵軍第一師任連長。民國9年參加驅逐桂系軍閥鬥爭,負責警衛孫中山帥府。民國11年參加孫中山發動的戰役,立戰功升營長。民國12年升任副團長。是年10月,陳炯明叛軍進犯廣州,陳式垣率部扼守要衝,在觀音閣一帶與叛軍激戰負傷後犧牲,時年32歲。後來經先生特許,將其靈柩運送回家鄉,安葬在筆架山頂。先生親筆為他書寫墓碑:“為革命戰爭陣亡上校陳式垣之墓”。這也是已發現的孫中山先生為陣亡將士唯一親筆書寫的墓碑。孫中山為了表彰其功,追晉為上校,並親筆為其書寫墓碑。1983年,國務院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建立共和,陳式垣對孫中山非常敬仰,擁護孫中山政治主張。當時民國雖成立,中華大地仍內憂外患,軍閥割據,盜賊四起,民不聊生,陳式垣痛心疾首,為救國救民,決心投筆從戎。1915年,他以優異成績考上廣東陸軍國小堂,繼而入讀武漢陸軍中學堂,後被選送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1918年畢業分派到段祺瑞屬下的邊防軍當見習官,不久升為排長,開始戎馬生涯,曾參加直皖戰爭。他目睹軍閥混戰,禍國殃民,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義憤填膺。次年,不願與所在部隊的軍閥合流投靠帝國主義,毅然棄職還鄉。
1920年,孫中山在廣州重建國民革命政府,陳式垣聞訊,欣喜若狂。新婚的第三天應孫中山部屬粵軍電請,赴穗出任粵軍一師二旅四團連長,一度警衛孫中山大元帥府。1922年參加首次江西北伐,陳式垣衝鋒陷陣,奮不顧身,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在攻克贛州一役中戰功顯赫,榮升為四團二營營長。同年6月,投機革命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勾結北洋軍閥吳佩孚和英帝國主義,在廣州發動反革命武裝叛亂,圍攻炮擊觀音山上的總統府,史稱“六·一六”兵變。孫中山被迫離粵出走上海,叛軍占據廣州,廣東陷入混亂局面。
在革命遭受挫折緊急關頭,在孫中山最危險最困難的時刻,陳式垣始終忠心耿耿跟隨孫中山,與鄧演達、張發奎、李濟深等高層一起,堅決反對陳炯明的叛逆行為。李濟深、張發奎等假借廣州南堤日本人開設的博愛醫院醫生廖志人(與鄧是陸軍國小同學)的住房密謀反陳活動。是年10月,鄧被推為代表,秘密赴滬向孫先生報告廣東和第一師的情況,請示今後革命行動方針,旋奉指示聯絡在廣西的滇軍張開儒、桂軍劉震寰、沈鴻英部以及粵軍中革命將士,共同起義討陳,先奪回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後徹底肅清廣東反動勢力,繼續完成北伐大業。
鄧受命歸來,即與梁、李、張等反陳核心人物密商,決定:除一面派人與滇、桂軍聯絡外,一面以鄧的工兵營為基幹,聯合張發奎、郭學雲、戴戟、陳式垣、繆培堃等部,建立第一師反陳核心勢力,在滇、桂軍東下時,用拉後腿的辦法在陳軍背後分別起義回響;另一方面為掩飾起義的準備行動,梁師長暫以消極態度避居廣州沙面租界,前方事務由參謀長李濟深作敷衍應付。鄧本此決定即作積極活動,密令營附嚴重及親信的連、排長如李振球、李潔之等,隨時作好發難準備,並親自策動丘耀西統領共同行動。
粵軍一師領導層也發生了分化,陳式垣堅定不移地制止了自己所屬的四團部隊分裂活動,使第一師沒有脫離革命陣營。不久第一師加入西路討賊軍,向陳炯明叛軍宣戰。陳式垣英勇善戰,身先士卒,勇敢殺敵,為擊敗叛軍光復廣州作出重大貢獻。1923年,孫中山重返廣州建立大元帥府,繼續領導中國民主革命。陳式垣平定叛亂有功,受到孫中山嘉獎。他所屬團成為孫中山手下最可靠的革命武裝,負責拱衛總統府,成為孫中山的貼身警衛。
陳式垣在孫中山身邊工作,經常得到孫先生的親切教導,有機會閱讀孫中山的大量著作,領會三民主義精髓,同時也博得孫中山的信任和讚揚,成為孫中山的愛將。
為穩固廣東局面,國民革命政府決定東征討逆,陳式垣隨軍出征,擔任主攻。他英勇頑強,多次率部打垮敵人反撲,完成全殲梧州叛軍和切斷惠州叛軍退路任務,使廣東革命政府沒有後顧之憂,為國民革命建立卓越功勳。1923年10月下旬,陳炯明在北洋軍閥的支持下,分兵兩路大舉進犯廣州,妄想奪回失地。孫中山大元帥府即發布命令迎擊敵人,陳式垣的屬團奉命為第一師左翼,與潮梅方向的陳炯明叛軍激戰。他雖是副團長兼第二營營長,卻衝鋒在前,率部與叛軍浴血奮戰,陳軍在第一次惠、博戰敗後,退集東、韓江地區,復得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接濟,實力有所補充,乃又捲土重來,於是年11月初,分兵兩路向廣州進犯。一路由洪兆麟指揮為左翼,從海豐(潮梅方向)、三多祝出淡水、廣九線;一路由林虎指揮為右翼,從紫金出河源、博羅、增城。討陳軍的左翼則由許崇智率領,包括許自己所部由閩回來的東路討賊軍和滇軍一部,及粵軍第一師出派尾、柏壙、東浦迎擊。先在柏壙附近遭遇,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將陳軍主力擊敗後,即分兵向石壩、平陵追擊。
此役第三團為左翼,在戰鬥中鄧演達身先士卒,首先率領全團涉水登山,突入敵陣,繼而全線出擊,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入夜又以猛烈的火力壓倒敵人三次大襲擊,第二天拂曉,全線再興攻擊,將敵人擊潰。此役第三團傷亡最大,營長陳式垣、連長陳元勝均受傷犧牲,排長犧牲5人,士兵更多,受輕重傷的官兵不下五六十人,戰鬥慘烈可以想見。事後陳軍偽造情報,在香港報紙刊登說:“第一師健將鄧演達,已在東江作戰陣亡,粵軍笫一師喪失了一員青年有為的健將,從此必衰弱不振,孫軍不足畏矣。”
可見叛軍對第一師的畏懼,陳式垣率部擊潰叛敵,取得輝煌戰果。在敵人的第三次猛攻時,頭部中彈,身負重傷,送回廣州韜美醫院搶救,因傷勢太重,流血過多,不幸犧牲,時年32歲。

人物評價

陳式垣以革命的模範軍人自律,對革命忠誠,對人誠懇,無論戰時或日常,關心部隊,愛護部下,尊重上級,有口皆碑,他犧牲的訊息傳到前方,全軍沉浸在悲痛之中。孫中山痛失英才,不勝悲痛,親自表彰陳式垣功績,追授為上校,發給其家屬撫恤金2000元,並題寫墓碑,命人鐫刻於碑石,豎立墓前,以垂永久。陳式垣遺體,原擬葬在廣州,後根據親屬要求運回家鄉下葬。孫中山又親自派員處理後事,用一米多高的油漆棺木厚殮,由陳的副官率一班戰士乘船護送靈柩回到遂溪,向遺孀鄒瑞德面交孫中山親筆信,信中讚揚陳式垣為國捐軀,無私獻出寶貴生命,自己深為悲痛。囑咐要選擇風景秀麗地方安葬英烈。之後,孫中山還多次去函安慰陳式垣家人,表達對陳式垣的緬懷。
1924年7月,烈士靈柩移葬在風景秀麗的筆架嶺山頂,孫中山指派部隊參加葬禮,陳銘樞、陳濟棠及粵軍第一師高級將領前來祭奠。1931年7月,廣東省府撥來專款築墓樹碑,孫中山題寫的“為革命戰爭陣亡上校陳式垣之墓”14個遒勁大字刻在墓碑正中,左下側莊重落款“孫文”和印鑑。墓園落成之日,李濟深、陳濟棠、張發奎、余漢謀等國民黨軍政要員敬獻花圈。墓陵面積175平方米,平面呈八角形,正中豎立的方形墓碑,高3.3米,寬0.8米,高居臨下,氣勢磅礴。
1924年,孫中山為陳式垣題寫“為革命戰爭陣亡上校陳式垣之墓”的墓碑高矗嶺頭,是孫中山在湛江的唯一遺墨,距孫中山1925年3月逝世僅一年,是孫中山臨終前為數不多的墨寶,極其珍貴和極具歷史價值,此遺墨編入台灣出版的《國父墨寶全集》。
陳式垣為早期革命戰爭立下卓著功勳,中國共產黨和廣大人民沒有忘記。1983年國務院追認陳式垣為革命烈士,其遺孀鄒瑞德一直在家鄉,由人民政府贍養。1978年,遂溪人民政府撥款,把陳式垣墓園修葺一新,供人瞻仰,1999年公布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位團體和學生,經常在烈士墓園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烈士英名永遠活在湛江人民心中。 (完)

資料來源

我在一個收藏網站無意發現了陳式垣的書信,可惜對方要價8000元,曾經給村委會書記報告過此事,但由於經費等原因沒辦法發掘這段民國故事。
書信QQ截圖呈上:
鄭康伯 《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南通籍的老詩人.
陳式恆(孫中山的警衛官上校衛士長).
作者:陳瑞聰 本文由遂城鎮欖羅村委會欖羅灣村退伍軍人中共黨員陳瑞聰執筆,並查閱了大量歷史材料;
陳式垣
陳式垣
民國英雄陳式垣本村村民:欖羅村委會後坑村退伍軍人中共黨員 陳泉源對本文提供幫助
陳挺老人對本文有 重大貢獻 (紀念館原館長陳挺老人已去世,曾是遂溪大成中學副校長)。

相關故事人物簡介

鄧演達(1895年—1931年),又名策成、仲密,字擇生,化名石生登,廣東惠州(惠陽秋長鎮)客家人,原籍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丙村,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入廣東陸軍國小,1911年隨廣東革命軍北伐,191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31年8月17日下午,鄧演達赴上海愚園路愚園坊20號出席江西起義幹部訓練班結業式,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上海市幹部會負責人陳敬齋叛變告密,鄧不幸被捕, 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於南京麒麟門外沙子崗。
嚴重(1892—1944年),字立三,晚以字行,別號劬園,湖北麻城縣人,出生於清光緒十八年。他的父親嚴宜煥晚年在安徽穎州府任縣知事,“廉正有惠聲”,要求子女甚嚴,對嚴重的成長影響很大。
故事:嚴重隱入林泉:
1928年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廳長、中將嚴重,拋掉所有的軍政事務,獨自一人隱居於廬山,在太乙峰下建草廬“劬園”。“劬”,勞累也。嚴重是黃埔一期學生總隊長,離開黃埔後,跟隨老蔣中路北伐。他常反思北伐以來的一場場激戰,眾多的兄弟命喪黃泉,卻扶起了一個更大的軍閥。他是真的隱居山林,每天與樵夫農夫生活在一起,靠自己的收成餬口。
嚴重的學生陳誠常上廬山看望恩師,老蔣總捎信問候,並一再熱情邀請嚴重住到南京附近,以便能經常討教。1930年,嚴重回武漢看望生病的妻子。蔣介石覺得這是拉攏嚴重的好機會。他派人秘密前往武昌,授嚴重馮閻大戰軍事總指揮,並授上將軍銜。為表誠意,老蔣讓人把上將軍服都帶去了。
老蔣這招對馮玉祥也許靈,對嚴重就弄錯了。嚴重回到廬山,在草廬的牆壁上貼滿標語:“不耕而食、不織而衣者皆自然界之扒手,社會之蟊賊也!”1939年抗日烽火點燃了嚴重的革命熱情,他毅然出山,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3年病逝於任上。
遂溪縣遂城鎮欖羅村委會後坑村有一個:孫中山上校警衛官紀念館,可惜由於原館長陳挺老人(陳式垣養子,原大成中學副校長,英語水平是頂呱呱的)已去世,紀念館沒有人管理、故事及箇中精神境界沒人發掘,估計這個“遂溪民國英雄故事‘也快沒落了。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在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前的絕筆《與妻書》,留下了一段百年佳話。然而,在湛江遂溪縣也有這么一個盪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孫中山的警衛官陳式垣與新婚妻子相識相處才3天,就為革命離家,沙場戰死,陳式垣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2歲。他的妻子沒有再嫁,一直為他守寡;是為民國的悲哀!孫中山被陳式垣的革命精神感動,親筆題詞“為革命戰爭陣亡上校陳式垣之墓”;這是孫中山在湛江的唯一墨寶。
陳式垣在戰場上奮鬥,而他的妻子鄒瑞德一直在家裡守候。根據村里記載的資料,鄒瑞德是遂溪縣遂城鎮人,早年在私塾念書,對中國歷代忠臣如岳飛、文天祥等人非常崇拜。1923年,21歲的鄒瑞德由父母作主、媒人介紹,與陳式垣結為夫妻。結婚才3天,陳式垣就離開家鄉去參加革命了。雖然婚前未曾見過面,鄒瑞德卻很仰慕這個家鄉父老口中的英雄,堅信丈夫就是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願意等他。
鄒瑞德的苦等等到的卻是晴天霹靂般的噩耗——陳式垣陣亡,就在婚後的第12天。他的靈柩被孫中山先生派人運回遂溪。陳式垣犧牲後,孫中山曾寫信請她上廣州讀書。但鄒瑞德不想離開家鄉,婉言謝絕了,一直在家呆著。因新婚無子,按傳統習俗,鄒瑞德後來就從家族中選中男孩陳挺(原大成中學副校長),作為兒子,將他拉扯大。到了晚年,身體漸漸衰弱,後來變得耳聾眼瞎,喪失了行動能力,但所幸的是兒子陳挺和媳婦妻子一直在她身旁無微不至地悉心照料。就這樣,鄒瑞德一直到1998年(時年96歲)與世長辭,為陳式垣守了75年寡。
2003年3月開始,陳挺籌資近10萬元,在父親故居的舊址上建起了陳式垣烈士紀念館。他親手畫了場館布置的圖紙,處理每一件遺物,收集了大量史料。他找到雕塑家陸明為陳式垣塑像,把遺失的遺物根據記憶複製出來。紀念館分四個展廳,除了烈士的簡介、雕像、遺物,最特別的是一面牆上的板報,上面是陳挺貼上的參觀者們寫來的信,描述了參觀紀念館的感受。如今,這個紀念館已經成為遂溪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湛師法政學院學生在陳式垣烈士紀念館前湛師法政學院學生在陳式垣烈士紀念館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