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美

陳富美

陳富美(1935—),女,歸僑,廣東人,高級設計師。 1993年以來,在引進技術、人才和發展北京市對外友好交往做出了一定成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富美
  • 出生地:廣東
  • 出生日期:1935
  • 性別:女
個人介紹,相關觀點,相關事件,社會評價,社會影響,先進事跡,

個人介紹

陳富美,亞洲婚禮文化協會副會長、婚紗設計大師、著名婚禮文化學者。中國最早的服裝設計師,最著名的婚紗設計師,世界婚紗博覽會的策劃人和主要設計師。她出生在日本的東京
陳富美陳富美
當人們都對這位婚紗泰斗嘖嘖稱奇的時候,卻鮮有人知道她成功背後的辛酸故事。陳富美出生在二戰後最艱難的時代的東京,整個日本物資緊缺,人們把舊的和服都改成克難的簡便衣褲,陳富美是家裡的老大,所有人的衣裳都由她負責。十九歲,進入東京女子美術學院,因為身份問題一直受著歧視,最後決定回國去。是她堅持要改革,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肥大褂子改成瘦小貼身,褲子分片裁剪,分個前後;是她抬著衣裳架子去工廠里宣傳,帶著雜誌圖片下農村宣傳;是她把積壓的童裝布料改成最時髦的樣式轟動了全國;是她在節假日也要去大商場做售貨員,只為了了解當時的婦女們愛穿什麼,買得起什麼。她一心要為平民百姓尋找美,要使中國人起碼在外表上不受歧視,從基層做起。陳富美認為,美應該走向民眾,走向日常,走到每一個人的生活里,成為最基礎和平常的素養。
在中國搞「改革」,大部人都會事事碰著釘,陳富美當然遇見過。「襯衫扣子怎么能四顆?那是死人的樣式!你怎么能一直微笑?點頭哈腰,那是資產階級小姐的作風!」那麽,她用什麼戰勝這些可怕的罪名?用「美」。不讓我們穿紅色,必須穿藍色,好的,轉過頭來,她給自己做了一個大紅蝴蝶結,一看到領導就拿下來;說我們是黑五類,好,就用做褲子的黑布做成瘦襯衫,不想轟動了全城,人人卻追著問。連她幫醫院的護士們修改制服,給她們肥大的裙子外頭加腰帶。最窮的時候,家裡什麼家具都沒了,她用彩紙糊了好看的家具,用顏料在上面畫滿了圖,外人還以為,是從國外帶回來的昂貴箱子呢!

相關觀點

陳富美點評“中國新娘”婚服,作為資深服裝設計師和婚紗設計師,陳富美女士特彆強調了婚服對婚禮的點睛作用:
“身穿與婚禮展示風格相宜的禮服,不僅讓新娘顯得嫵媚動人,新郎也會更加英俊挺拔。不適宜的婚服不僅降低了整個婚禮的文化氛圍,還會讓人產生尷尬。”陳富美女士還指出,“中國新娘”的服裝應強調其“含蓄之美”,要注重傳統元素在婚服上的運用。對西方的婚服設計要取其精華,且不能掩蓋了中國的特色。另外,婚服的色彩也不能小視,聖潔的白色、喜慶的紅色、尊貴的金色及浪漫的粉色都可以套用到婚紗禮服上,這些繽紛的色彩會對新人和賓客的感觀產生很大的影響。

相關事件

陳富美與桂由美的相遇相知
1986年,適逢國際和平年,中方組織了很多國際性的大型活動,其中陳富美當時為北京服裝研究所所長,承擔並邀請了桂由美前來中國進行婚紗匯演活動。因著她們對美學及服裝的堅持,為二人築起一道友誼的橋樑。對於她們的緣,陳富美的回憶中有一件小事,令她久久不能忘懷。那是1988年,身為北京服裝研究所所長的她與北京紫房子一起開始了“婚禮服飾文化”的立項研究。桂由美聽說後,立即從日本運來50件單件價值過萬的婚紗,提供給中國的新娘們免費穿著。在當時的中國,不要說一般人,就是陳富美的月工資加獎金也不過就是150元左右,桂由美的鼎力相助確實令人振奮。及後當她得知陳富美生活與經費緊張得連寫信的信紙都要選用最薄丶最廉價的,卻還自掏腰包地做著各種聯絡與落實的工作時,為陳富美的艱苦辛勞和滿腔熱情所感動,遂決定將最後那本來就不多的一點盈利也悉數捐給了中國的希望工程。陳富美被感動了。
桂由美桂由美

社會評價

日本有個桂由美
中國有個陳富美
桂由美這樣形容陳富美:「她是另一個我,她是最理解我的人。」
陳富美這樣形容桂由美:「她是最浪漫的人,她是永遠的少女。」

社會影響

亞洲婚禮文化協會副會長陳富美女士指出,漢服婚裝和傳統的中式婚禮將成為我國婚慶的趨勢,而復興民族服飾文化的時尚季風將從大連颳風。
她回憶:“第10屆‘亞洲婚禮文化研討會’在韓國舉行,嘉賓們對我們婚禮服設計出的抹胸、魚尾裙擺,網紗外袍、織錦緞、紅色牡丹頭飾等獨特的中國元素給予高度評價。這些充滿漢唐風格的婚禮服強烈地吸引了來自亞洲七個國家的專業人士。”
陳富美希望通過舉辦模特大賽的形式,擴大亞洲各國婚慶文化交流,發掘婚紗模特人才,給廣大青年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為婚禮文化的成長和推廣起到積極的作用,也為海陽旅遊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先進事跡

陳富美(1935—),女,歸僑,廣東人,高級設計師。 1993年以來,在引進技術、人才和發展北京市對外友好交往做出了一定成績。1993年以來為北京市京工服裝工業集團公司雷蒙分公司引進日本高檔校服加工技術。選派工程技術人員出國研修。1995年開始承擔北京市教委開發北京市校服的任務,參與了百科、設計、工藝和交流項目,至今共生產了180萬件套。結合本系統為並配合北京服裝協會引進高檔設計人才,大師級別的人才,展開交流活動,培養本系統的設計人員和引導消費,深受國內外有關專家的好評。1998年開展中日兩國外交官服裝交流活動,得到了日本大使館的高度評價。1999年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