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灣村(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下轄村)

陳家灣村(河南省鶴壁市山城區鹿樓鄉下轄村)

“南有陳家溝,北有陳家灣。”山城區鹿樓鄉陳家灣村素有“武術之鄉”的美譽。發源於陳家灣的陳式通背拳溫縣陳家溝陳式太極拳齊名,六百年來,習武之風沿襲,其民間武術隊更是名震四方,武林中人常來這裡觀摩、切磋。 永樂年間,皇帝朱棣御駕北征蒙古,一個帶兵的武官在行軍途中解甲落戶在鶴壁的一個小山村,在這裡耕讀傳家、養育子孫,此人名叫陳管三,後來隨著家族興盛,此地便稱為“陳家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家灣村
  • 別名武術之鄉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省
發展現狀,歷史介紹,近代情況,陳氏制粉,起源,現狀簡述,武術之鄉,

發展現狀

日前來到陳家灣村,對陳家灣的傳統武術及制粉業的起源進行了實地採訪。
北征武士落戶鶴壁 後世子孫已過萬人,據清光緒十年編印的《陳氏家譜》記載:“始祖諱管三,祖籍浙江寧波府北關,明永樂年間隨貢帝征北至此……”
陳家灣是個城中村,古老的湯河穿村而過,世代養育著這裡的百姓。陳家灣村的村幹部告訴記者,村里現有1400餘戶人家,其中陳管三的後人占99%以上,大家都知曉始祖陳管三來鶴壁前後的一些情況。
陳家灣村
陳家灣燭光國小

歷史介紹

當年,明太祖良棗迎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的軍事行動。朱元璋晚年時,太子朱標和朱棣的兩個哥哥先後去世,因此朱棣在軍事實力和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死後,朱棣的侄子繼位,即建文帝。由於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朱棣於是發動靖難之役,由北京起兵攻入南京奪取了皇嚷盛位。朱棣當上皇帝後不久,為解除北方軍事勢力對明朝的威脅,屢次御駕北征。當年陳管三作為北征部隊的一名武官,隨朱棣北上征討。
北方平定後,陳管三隨軍返鄉經過鶴壁時留了下來,在陳家灣村開荒耕種,開辦粉坊,教授武藝。後來,陳管三娶妻生子,由於他身懷武藝,而且在家鄉浙江時擅長制粉,便將制粉技術和一身的武藝傳授給後人,從此,陳家灣的武術以及涼粉、豆腐逐漸遠近聞名,不衰。

近代情況

在上個世永殃驗閥紀計畫經濟年代,鶴壁市民必須憑票才能買到陳家灣的豆腐、粉條龍腳贈和粉皮,陳家灣的民間武術隊也曾多次代表鶴壁到各地參加表演和比賽,屢獲殊榮。
陳興燦是陳管三的第十六世孫,他曾主持了1997年《陳氏家譜》的編纂。據陳興燦介紹,始祖陳管三落戶鶴壁600年來,陳氏後世子孫已過萬人,生活在陳家灣村的6000餘村民中,大部分都是陳氏後代。

陳氏制粉

起源

相傳,陳管三來到鶴壁之前,當地人尚不知粉條、豆腐為何物。村民告訴記者,陳管三懂得制粉技術,定居陳家灣後,開荒之餘他辦起了粉坊,陳家灣慨漏市及周邊的百姓才開始吃上涼粉、粉條、粉皮和豆腐。
村民說,當年隨明軍北征時留在鶴壁定居的還有陳管三的一位表兄弟,最初陳管三選擇的定居地是樓鄉張莊村,在陳家灣定居的則是他的表兄弟。他們住下來不久,陳管三發現張莊山地較多,水源不足,不適合開辦粉坊,而他的表兄弟當兵前是個石匠,陳家灣則缺少石料。於是,兩人商議後互換了定居地。
湯河兩岸盛產綠豆、黃豆、玉米、穀子和紅薯,又有充足的水源,對開辦粉坊非常有利,陳管三很快便在當地辦起了一家粉坊,從此制粉業在陳家灣世代相傳,仍然在生產粉條、粉皮和豆腐。陳家灣的豆腐、粉條和粉皮由於歷史悠久,質量上乘,在鶴壁建市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政府統購統銷的商品之一,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銷往全國各地。改革開放後,陳家灣傳統的制粉業面臨著嚴峻挑戰,許多粉坊倒閉,村里只有少數人仍在延續著這份祖業。

現狀簡述

“以前村里家家戶戶都辦粉坊,從我記事起就跟著家人四處賣涼粉、粉皮。”陳買群說,很小的時候他就把方圓百里的地方都跑遍了。當年到外地賣粉全靠肩挑或者牲口馱,不悼拔祖陵管走到哪裡,一說是陳家灣的粉,人人都信得過。從前由於家家戶戶辦粉坊,產生了大量的廢渣和廢漿,因而家家戶戶都養豬。陳買群說,不同了,掙錢的門路多了,祖傳下來的制粉手藝日漸荒廢,經營粉坊的已經屈指可數。 記者在村民陳興亮的粉坊里看到了十幾口大缸,其中兩口大缸里浸泡著綠豆,旁邊還有一台電磨。陳興亮說,他們家祖祖輩輩經營粉坊,陳家灣的粉坊名聲在外,可如今經營粉坊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他們家生產的粉皮用不著到外面推銷,全靠顧客上門購買,逢年過節時還供不應求。陳興亮和兒子一起經營粉坊,他打算把粉坊一直辦下去。

武術之鄉

尚武之風濃厚
陳家灣人依靠粉坊起家,但他們更願意以“武術世家”自稱。說到陳家灣的武術,村民用一句老話進行了概括:“上至八十三,下至剛會站,都學陳管三。”說的就是陳家灣人的尚武之風。
武學狀況芝旋章
記者在村里採訪時,看到四五個大人正帶領一群孩子在陳氏祠堂前的空地上操練武術。據村民介紹,村里常年開辦武術學校,免費教授武術,大家都很願意學,有學太極拳九節鞭流星錘的,有學楊家槍、羅家槍、秦瓊鐧的,也有學馬武雙刀和關公大刀的。村民說,相比之下,村里人對陳式通背拳更有興趣,就像溫縣陳家溝人喜愛他們祖上傳下來的陳式太極拳一樣。
陳式通背拳
是歷代陳家灣人根據傳統套路不斷探索、創新,自成一體的一套獨特的武術套路。陳秉義幾十年來一直在村里義務擔任武術教練,他告訴記者,傳統的通背拳雖然剛勁有力,但舒展不足,且套路生硬,動作不連貫,應變也不夠靈活,陳式通背拳擯棄了這些弊端,使拳法變得舒展大方,虛實分明,剛柔相濟,套路更為系統化、規範化和整體化,這樣一來,大家學起來更容易。
經歷
陳秉義說,陳家灣人數百年來崇尚習武,一方面是因為始祖陳管三是武士出身,更主要的是與他們祖祖輩輩開辦粉坊有關。陳家灣人歷代靠制粉為生,外出賣粉常常要往返數百里路程,遇上兵荒馬亂或自然災害的年景,路上常有土匪出沒,村民經常遭遇襲擊。據說在1888年,村里一對父子趕著一頭騾子和一頭驢到宜溝賣粉,走到鹿樓鄉後營村附近時遇到30多個土匪打劫,父子二人雖說練就了一身功夫,無奈對方人多勢眾,只好丟下牲口逃跑,被土匪追打時還都受了重傷,其中一人被土匪砍掉了一隻胳膊,牲口和貨物全部被搶。此外,從前村裡有很多人靠經營粉坊發了家,有些土匪甚至明目張胆進村搶劫。所以,為了防匪自衛,陳家灣人從小就開始習武,漸漸形成了人人習武的風氣,進而遠近聞名,此後不論走到哪裡,只要說是陳家灣人,便不再受他人欺負,就連外村人出門時也總愛謊稱自己是陳家灣人。
祖訓
關於習武,陳管三給後人留下一條祖訓: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看來,這條祖訓在陳家灣已經不再適用了。陳秉義說,從前練武主要是為了自衛,當下練武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武術,主要是用來健身的,所以他們村的武術學校,學員不分男女,也不分本族外姓,只要愛好武術,隨時可以學習。
名傳千里
陳家灣人世代習武,為陳家灣贏得了“武術之鄉”的稱號。村民告訴記者,鶴壁建市後,陳家灣民間武術隊曾多次代表鶴壁到外地表演和比賽,這些年也常有武林人士來村里觀摩學習陳式通背拳,切磋技藝。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少林小子》籌拍期間,劇組人員還專程到陳家灣挑選武術演員,他們觀看了陳家灣人的武術表演後讚不絕口。67歲的陳秉義老人由於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成績突出,1984年曾獲得“河南省武術發掘貢獻獎”。

現狀簡述

“以前村里家家戶戶都辦粉坊,從我記事起就跟著家人四處賣涼粉、粉皮。”陳買群說,很小的時候他就把方圓百里的地方都跑遍了。當年到外地賣粉全靠肩挑或者牲口馱,不管走到哪裡,一說是陳家灣的粉,人人都信得過。從前由於家家戶戶辦粉坊,產生了大量的廢渣和廢漿,因而家家戶戶都養豬。陳買群說,不同了,掙錢的門路多了,祖傳下來的制粉手藝日漸荒廢,經營粉坊的已經屈指可數。 記者在村民陳興亮的粉坊里看到了十幾口大缸,其中兩口大缸里浸泡著綠豆,旁邊還有一台電磨。陳興亮說,他們家祖祖輩輩經營粉坊,陳家灣的粉坊名聲在外,可如今經營粉坊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他們家生產的粉皮用不著到外面推銷,全靠顧客上門購買,逢年過節時還供不應求。陳興亮和兒子一起經營粉坊,他打算把粉坊一直辦下去。

武術之鄉

尚武之風濃厚
陳家灣人依靠粉坊起家,但他們更願意以“武術世家”自稱。說到陳家灣的武術,村民用一句老話進行了概括:“上至八十三,下至剛會站,都學陳管三。”說的就是陳家灣人的尚武之風。
武學狀況
記者在村里採訪時,看到四五個大人正帶領一群孩子在陳氏祠堂前的空地上操練武術。據村民介紹,村里常年開辦武術學校,免費教授武術,大家都很願意學,有學太極拳九節鞭流星錘的,有學楊家槍、羅家槍、秦瓊鐧的,也有學馬武雙刀和關公大刀的。村民說,相比之下,村里人對陳式通背拳更有興趣,就像溫縣陳家溝人喜愛他們祖上傳下來的陳式太極拳一樣。
陳式通背拳
是歷代陳家灣人根據傳統套路不斷探索、創新,自成一體的一套獨特的武術套路。陳秉義幾十年來一直在村里義務擔任武術教練,他告訴記者,傳統的通背拳雖然剛勁有力,但舒展不足,且套路生硬,動作不連貫,應變也不夠靈活,陳式通背拳擯棄了這些弊端,使拳法變得舒展大方,虛實分明,剛柔相濟,套路更為系統化、規範化和整體化,這樣一來,大家學起來更容易。
經歷
陳秉義說,陳家灣人數百年來崇尚習武,一方面是因為始祖陳管三是武士出身,更主要的是與他們祖祖輩輩開辦粉坊有關。陳家灣人歷代靠制粉為生,外出賣粉常常要往返數百里路程,遇上兵荒馬亂或自然災害的年景,路上常有土匪出沒,村民經常遭遇襲擊。據說在1888年,村里一對父子趕著一頭騾子和一頭驢到宜溝賣粉,走到鹿樓鄉後營村附近時遇到30多個土匪打劫,父子二人雖說練就了一身功夫,無奈對方人多勢眾,只好丟下牲口逃跑,被土匪追打時還都受了重傷,其中一人被土匪砍掉了一隻胳膊,牲口和貨物全部被搶。此外,從前村裡有很多人靠經營粉坊發了家,有些土匪甚至明目張胆進村搶劫。所以,為了防匪自衛,陳家灣人從小就開始習武,漸漸形成了人人習武的風氣,進而遠近聞名,此後不論走到哪裡,只要說是陳家灣人,便不再受他人欺負,就連外村人出門時也總愛謊稱自己是陳家灣人。
祖訓
關於習武,陳管三給後人留下一條祖訓: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看來,這條祖訓在陳家灣已經不再適用了。陳秉義說,從前練武主要是為了自衛,當下練武是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武術,主要是用來健身的,所以他們村的武術學校,學員不分男女,也不分本族外姓,只要愛好武術,隨時可以學習。
名傳千里
陳家灣人世代習武,為陳家灣贏得了“武術之鄉”的稱號。村民告訴記者,鶴壁建市後,陳家灣民間武術隊曾多次代表鶴壁到外地表演和比賽,這些年也常有武林人士來村里觀摩學習陳式通背拳,切磋技藝。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少林小子》籌拍期間,劇組人員還專程到陳家灣挑選武術演員,他們觀看了陳家灣人的武術表演後讚不絕口。67歲的陳秉義老人由於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成績突出,1984年曾獲得“河南省武術發掘貢獻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