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媯故居

陳宗媯故居

清末度支部左丞陳宗媯的故居,正房是青磚建成的二層樓房,前面還有五間平房,獨成一院,曾是陳宗媯的書房。陳宗媯是清末二品大員,主管全國財政,他為官清廉,熱心公益,用節省的俸祿為本村興建一座國小,為曲山寺院植松樹千棵,並將私蓄捐贈國家財政學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宗媯故居
  • 地理位置:東阿縣魚山鎮青苔鋪村
  • 著名景點:陳宗媯故居
  • 相關人物:陳聖集,陳宗媯
個人簡介,故居布局,家風淳樸,探親,晚年,親家羞愧,憐恤,陳家族墓,故居位置,故居價值,

個人簡介

清鹹豐四年(1854年),陳宗媯出生在東阿縣魚山鎮青苔鋪村一個農民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讀書刻苦,且酷愛藏書,詩、書、畫均造詣頗深,雙手能寫篆字,特別是左手寫的“壽”字中堂,龍飛鳳舞,別具一格。

故居布局

陳宗媯故居坐落於東阿縣魚山鎮青苔鋪村內,主要包括住宅樓、書房等。住宅樓為磚石結構,面闊三間,二層,平頂。書房面闊五間,磚石結構,四級台階,出廈,平頂。另外還有東配房三間,大門一間。

家風淳樸

陳宗媯的妻子是黃屯鄉王道口的汝氏,浩封二品夫人,他們共育兩個兒子四個女兒。
當時陳氏是一個較大的家族,最多時83口人,四世同堂,和睦相處。他在京任職期間,生活簡樸,既未納寵收妾,也沒中飽私囊,每年要家人給他做兩雙布底鞋捎去,表示不忘記過去生活的艱難。

探親

每次回故鄉探親,陳宗媯走到距離青苔鋪約1公里的大劉村就下轎步行,以一個平民身份,走在鄉間的土道上。他和家鄉父老親切相見攀談,不顯示其衣錦還鄉的榮耀,絲毫不擺官架子。

晚年

“卅載憂勞退食余,金朝穩夢入華胥。名山召我將行矣,薄宦羈人何去諸。遍地情懷同野馬,還鄉況味問河魚。官無長物身粗健,緩步懶騎湖上驢。”(陳宗媯:《辭歸故里》)陳宗媯晚年,由於“國體變更,遂掛冠歸里”,結廬秀麗的曲山腳下,不問時事,在家以讀書課孫,濟世扶貧為樂。並把節省下來的俸祿,給本村建起一處國小,造福鄉梓,蔭及子孫。又在曲山寺院周圍,植柏樹千餘株,森森蒼蒼,為一地勝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如今時過境遷,曲山禪寺已不復存在,曲山山體、植被也沒有昔日風光,但現存的幾十株度支部左丞陳宗媯大人手植的蒼柏,以及巍峨聳立的陳氏故居,仍遺蹟凸顯,古風猶存,似乎在向後人訴說著昔日的故事和輝煌。

親家羞愧

傳說一次陳宗媯前去,與親家攜手進城,親家 沿途遍指山林土地店鋪字號夸富。陳 宗媯坦然自若。來到衙門,州官親自迎 接,將陳宗媯作為上賓,而親家卻被擋 門外。飯畢,陳宗媯告辭,州官派轎子 相送,親家備受冷落,餓著肚子步行回 家。見面後,親家羞愧不已,待陳宗媯 態度大變,不敢再輕視陳家,自嘆家產 雖豐,不過土鱉財主而已。

憐恤

有一年,陳宗媯的侄子進京找他要錢準備買地,他問侄子:“你現 在每天吃幾頓飯?”他侄子回答說:“吃三頓飯。”他又問侄子:“買完地你一天吃幾頓飯?”侄子回答說:“還是吃三頓。”於是,陳宗媯笑著說:“不買地吃三頓飯買地也是吃三頓飯,那你還買地幹啥?”最後,他一分錢也沒有給侄子。
陳宗媯還告訴家裡人,要憐恤窮人,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他家柴草垛,常年放著一把三齒,不要人看護,本村和鄰村窮人沒柴燒的時候,可以隨便去取。
1922年,陳宗媯去世,沒有給子孫留下什麼財產,只留下三屋子書。
他死後分家時,安了15口鍋,有的只分了四畝地。其後代,抗日戰爭時期,不少人參加了革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