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治,筆名陳瘦愚,號樂觀詞客,晚號樂觀翁。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生於南平縣樟湖坂(今南平市樟湖鎮)一個農民家庭。9歲入私塾,後考入北平大學,因家貧無力支付費用,中途輟學,回歸故里教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守治
- 出生地:南平縣樟湖坂(今南平市樟湖鎮)
- 筆名:陳瘦愚
- 晚號:樂觀翁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陳守治先後任樟湖印山國小教員、西芹國小教員、福建陸軍一旅三營書記長、南平縣督學、尤溪縣教育科科長及尤溪中學、省立沙縣師範、南平中學、福州高農、福州第一中學等校教員、南社閩集理事、中華詩詞學會及福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50年代初停止執教,悉心編寫有關中國小書籍,印行有《國語同音韻字典》、《注音符號手冊》、《作文材料》、《作文指導》、《酬世套用文》等。還編著《閩腔注音符號》、《福州話怎樣轉變國語》、《福州音簡易識字法》、《同音母字表》、《毛主席詩詞格律試釋》、《暫用新韻》等稿本。
人物經歷
陳守治擔任過多種報刊的編輯、記者工作。曾任尤溪《沉鐘報》、《尤溪報》、南平《劍報》、《新南平》、沙縣《心兵》、福建《小詩界》、《小閩聲》、《蘭心》等主編;任過南京《芳草》社記者,福州《超然日報》、《新民日報》、《福州日報》、上海《愛國報》、《馨報》、《晶報》、廈門《民鐘報》的特約記者、特約撰述員。他主編的都是文藝版或文藝副刊。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雜文、劇本等文藝作品,發表于海內外報刊。出版著作有雜文《愚窩雜拌》,劇本《胡靖出家》、《女教師》等。
陳守治一生追求進步,酷愛文學,渴望以文會友,以期聲氣相應,參加福州逸社、常州苔岑社、上海樂天社、春申社、北京梯園雅集、漢口迪社、阜寧醒舊社、汕頭壺社、南京芳草社和福建逸仙藝苑社,計39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應邀為有關部門寫了許多回憶文章,如《回憶南社湘集及閩集》。有關南社詩詞,輯入《南社叢談》、《南社詩選》。
陳守治19歲開始致力於古典詩詞研究和詞的創作。他提倡詞學革新,主張在“婉約”、“豪放”兩大詞派外另立“平易”一格,接近口語、散文,變化入詞,多抒情、少寫景,多鋪敘、少比興,多白描、少典故,據事直書,以期“舊瓶裝新酒”,讀者易懂,新人易學。他的詞作風格秀逸自然。詞稿近萬首,散見於海內外報刊、專集。出版有:《神交唱和集》、《樂天安命室詞刪》、《愚窩詩詞話》、《愚窩詩詞年刊》、《瘦愚三十初度唱和集》、《徐陳唱和詞》、《樂天樓填詞圖題詠集》、《陳瘦愚詞選》(上卷)等30多本。追溯南平歷史,有詞作留傳下來,屬於南平籍的僅4人,即北宋狀元黃裳,南宋馮取洽、馮偉壽,南宋探花潘方。所以,陳守治在晚年時稱“南平第五詞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守治被聘為福建省文史館館員,積極為祖國的文化事業筆耕不止,寫下10多萬言的文史資料。在《紅樓夢》勘誤、孝女曹娥碑考等工作中作了不少貢獻。第一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第13條注釋,把福建軍閥盧興邦誤為盧新銘,陳守治寫信反映後,作了更正。
陳守治在耄耋之年,不顧年高體弱,依然渴望為祖國的文化事業作貢獻。作品有《雙劍化為龍》、《南平大事記》、《馮超驤傳記》等50多篇。1985年還參與點校數10萬字的民國版《南平縣誌》。91歲時,他賦詩一首:“幸叨微俸更何求,愛作詩文不肯休。在世壽須逾百歲,著書意欲到千秋。偶思振筆研紅學,未得雙棲慰白頭。熱血一腔心尚壯,進軍‘四化’助宏猷。”陳守治於1990年9月9日逝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