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大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籍貫:中國
- 逝世日期:1724年
- 出生地:黃岡
- 字:子京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陳大輦,師事名師陸隴其,大輦少隨父兄遊學,就學於問津書院,問津書院問津堂會課生,刻苦奮進。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鄉試舉人,四十五年(1706)中進土,四十七年(1708)任鄉試同考官。因政績突出,於康熙五十二至五十三年(1713-1714)兩次獲欽賜蟒服。授奉直大夫,任廣西永安州知州,永安為瑤壯少數民族雜居之地,民族矛盾相當突出,大輦到任後,伸張嫁娶喪葬之禮,民有冤,允許面訴,革除相互仇殺惡習。後奉命巡視泗城府,平其冤獄。舊俗官至,護衛甚多,少數民族人士進酒食必已先嘗,以防鴆害。陳到任後不置警衛,飲食無所疑,深受當地士民信服,經朝廷考察政績優異,擢升福建鹽運使,則關注鹺政施行,並且清丈所轄鹽田面積,使鹽政大治。重建眉江書院於州署右。祀徽國公宋熹,題寫“眉江書院”。前為大門3間,中為講堂3間,後為宿舍3間,左右兩廊舍各10間。在古田縣建玉泉書院。
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貴以“反清復明”口號於台灣起事,因清朝駐台官署處理失當,朱軍勢力迅速攻下台南府城,並席捲台灣各地主要城鎮。變亂肇生時,清廷臨時命位於福建的陳大輦督造平底小船。完工後、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並以這些小船作為交通工具,率領水路兩軍反攻朱一貴成功。翌年,陳大輦因此戰功被拔擢為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前任:陶范,繼任:吳昌祚),成為台廈兩地最高主政。
因為事變剛過,各地殘破不堪,他以安輯撫綏為施政重點,但另一方面,則與施世驃合作,繼續肅清朱一貴殘留的勢力。時正值年荒,陳分路施粥,日食數千人,並開倉放糧,運糧至澎湖,救濟災民,百姓賴以活命者,數以萬計。並議建城廓,裁番社花紅搜山陋習。其中,因為身兼台灣學政,開辦學堂,使番社子弟就學讀書。例如於竹塹社(今新竹市、新竹縣)挑選番生(原住民學童),資質優秀者選為佾生(番佾生)。這些學童被訓以官音,如果能能讀四子書且習一經者,又薦為樂舞生。之後,並以這些學生為種子,再令其回社教習其餘原住民學童。除此,陳大輦也重整海東書院,設立課士規程,加強培養人才。也因為他所建立的學院基礎,讓之後接任的吳昌祚、藍鼎元得以廣設義學,擴大學院數量與規模。
陳大輦在台為官三年,固守邊疆,勤政愛民,受民尊重,清雍正二年(1724)因公繁積勞,卒於台灣任所,出殯時,鄉民訊皆至,每人持香一束,哭於階下。清光緒黃州府志、今新洲縣誌均有傳。
人物評價
任廣西永安知州。其地各少數民族雜處。到任後,民有冤案者準予面訴;革除民族間仇殺之習;申明嫁娶喪葬之禮;興學課士,文教漸盛。後奉命巡視泗城府。舊俗官至,護衛甚多;少數民族首領進酒食時必先嘗,以防鴆害。他到任時,不置警衛,飲食無所疑,得到少數民族首領的信服。提升為福建鹽運使,鹽事安定。兼管福汀諸郡政事,荒年開倉賑饑;並折斷疑案。後提任為台灣道,正值荒年,他發放倉糧,分十廠減價出糶;並運糧至澎湖救濟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