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善,古裝歷史劇《譙國夫人》中的角色,由陳志騰扮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善
- 飾演:陳志騰
- 性別:男
- 登場作品:譙國夫人
陳善,古裝歷史劇《譙國夫人》中的角色,由陳志騰扮演。
陳善,男,漢族,1970年10月生,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現任浙江省建德市財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人物履歷1989.12-1992.09 新安江電子管廠動力設備車間工人1992.09-1996.07 杭州套用工程技...
陳善,廣東興寧縣人,明朝永樂九年(1411)辛卯科文舉人,任浙江布政司照磨,後任鎮江府通判。史料記載 陳善,永樂辛卯舉人,授浙江布政司照磨,署德清縣,政尚嚴明,判釋寬獄,全活甚眾。當道以聞,遷鎮江府通判,丁艱歸,因疾不復...
陳善,生卒年不詳,明靖虜衛(今甘肅靖遠)人,字敬庵。幼聰穎,言動不群。長卓然自奮,比襲蔭,老於兵事,而才復足以濟之。成化四年(1468年),以征滿四功升署副千戶。八年(1472年)以都口功授千戶。十三年(1477年),掌衛...
陳善,字樂基,化名陳海波,筆名鐵丹,1903年出生於廣西北流縣新圩一個貧農家庭。193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參加興業起義,撤退到六萬大山時遭到伏擊,頑強戰鬥到最後一刻,壯烈犧牲。人物經歷 陳善年幼喪父,家境貧寒。少年陳善與...
陳善(1909—1935),字敬之,曾用名李德三,1909年出生於山東省沂水縣下小諸葛村一個農民家庭。陳善自幼讀書,1926年就讀於下諸葛高級國小這所學校為同盟會會員袁秋溪所創,教師中不少進步青年。陳善在里不僅學習成績優異,思想上也受到...
陳善,字思敬,號敬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授歙縣知縣,歷雲南按察副使、滇南督學,遷雲南右參政,以忤鎮守太監及御史,被誣落職,後復職,官至雲南左布政使。著作頗豐,有《杭州府志》、《黔南類編...
《捫虱新話》是南宋陳善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宋史·藝文志》。作者介紹 《宋史·藝文志》著錄於子類小說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存目著錄於子部雜家類,稱其書“考論經史詩文,兼及雜事,別類分門,頗為冗瑣,詩論尤多舛駁,...
丁丑三月上親灑宸翰大書責難陳善四字以賜 龍箋一幅日星光,天藻昭垂自尚方。久向橫經窺聖蘊,還因納誨奉奎章。琅函想見仙毫動,蓬室驚聞御墨香。儒術承恩逢景運,非同常侍漫登床。作者簡介 于慎行(1545-1608),字可遠,一字...
晚歸別柯陳善 《晚歸別柯陳善》是元末明初詩人胡布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野服稱朱顏,松溪看藥還。披襟延皓月,辟戶納青山。道在何論隱,時危不厭閒。惟應將只履,送客入秦關。作者簡介 胡布,字子申,旴江人。
陳定侯,乳名祥應,又名陳飛、陳善,1901年陳定侯出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縣檀樹陳家窪一個地主家庭。陳定侯7歲入塾,兩年後入縣城高級國小,1924年考入北京警官學校。當時該校有共產黨秘密組織,他與中共黨組織取得聯繫,並於...
《捫虱新話評註》是2014年10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陳善。內容簡介 《捫虱新話》由宋朝羅源進士陳善所著,為宋朝筆記中很有見地的一本著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書“考論經史詩文,兼及雜事,別類分門,頗為...
《建國日報》系1939年在廣西北流縣創刊的報紙,社長為李應璋,編輯為陳善,由共產黨秘密控制,成為宣傳共產黨抗日主張和政策的工具。1939年4月24日,北流《建國日報》創刊,社長李應璋聘請陳善到報社任記者、編輯。陳善敏銳地感覺到,這...
《道主宰》是陳善創作的網路小說,發表於17K小說網。作品簡介 本小說主要以,玄幻,修仙,異世大陸為題材。小說主人公陳善生活在一塊充滿元氣的大陸上。大陸的人們主要以元氣來修煉,強健體魄,利己防身,在這塊大陸上只有可以修煉元氣的人...
2023年,在古裝歷史劇《譙國夫人》中飾演陳善。演藝經歷 2019年7月,參加建國70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奮鬥吧!中華兒女》排演工作。同年,參演中國兒藝2019年壓軸大戲《長城的傳說》。2023年4月27日,參演電視劇《譙國夫人》播出。主要...
陳敏,清代宮廷畫家,清雍正四年七月初十日入宮,與丁觀鵬、冷枚、余省、陳枚、陳善等為同時期清內廷供奉畫家。與丁觀鵬、丁觀鶴、丁裕、詹熹、程志道、賀永清、張霖、吳桂、吳棫、彭鶴、王均、葉履豐等同一年進宮,賜行走慈寧宮。至...
當時有御前待詔畫師陳善,聲望更高,陳桓欲令陳枚拜陳善為師。陳枚答應後未去,只是閉門下苦功。凡古代名畫,刻意臨摹,於是畫技大進,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一次,陳枚在外裝裱作品時,正被陳善所見。善驚讚不已,遂與陳枚訂交,...
陳善派 清代的孫通將燕青拳傳入滄州滄縣,此後燕青拳在滄州廣泛流傳;在滄縣,為以陳善(外號“賽勝英”第三代)為主的一派,親傳弟子(第四代)有:郭連祥(滄州八虎在第五稱“郭五爺”)、趙友爺、李虎爺、陳廣志、余桐波、趙一...
徐孺子走了,就把榻懸於樑上。這就是“徐孺下陳蕃之榻”典故的由來。相關記載 徐稚字孺子,“屢辟公府,不起。時陳善為太守,以禮請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謁而退。蕃在郡不接賓客,唯稚來特設一榻,去則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