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迅

陳向迅

陳向迅1956年出生於浙江杭州。198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原浙江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獲文學學士學位;1990年該系山水畫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擅長山水、花卉,是當代中青輩水墨畫家中最受期許和期待的藝術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向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盤安
  •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21日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蘭江記憶》;《家家唱晚》;《水墨構成》
簡介,成就,作品特點,藝術方向,作品介紹,《江南組畫》,《課徒系列》,《園林系列》,學術活動,相關評論,評論一,評論二,作品賞析,

簡介

陳向迅 1956年10月21日出生,原籍浙江盤安,生於杭州。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講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陳向迅陳向迅
1980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班。擅長山水、花卉,是當代中青輩水墨畫家中最受期許和期待的藝術家之一。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出版有《現代山水畫庫·陳向迅作品集》、《賣花聲里夢江南·陳向迅作品集》、大型精裝《二十世紀中國水墨畫大系·陳向迅》。 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館、美國亞太博物館、韓國亞洲美術館、中南海懷仁堂、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江蘇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收藏。 作品在香港佳士得、中國嘉德、北京榮寶、北京翰海、中貿聖佳、北京華辰、北京保利、台北傳家、深圳、上海保利、浙江西泠、浙江佳寶、浙江南北、浙江盤龍、浙江畫院等拍賣公司拍賣。

成就

1981年,獲浙江美術學院獎學金。陳向迅曾插隊到農村三年,當工人三年。1980年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校,又以在職的身份讀了研究生。他的性格內向,情感細膩,不善辭令。他和著名的新潮畫家谷文達是好友,但與谷文達擴張、放縱、奇肆的特質相比,他是那樣的收斂和含蓄。他總是把激情置放心中,把敏感掩藏在似乎靦腆的淡淡表情後面。 1982年, 陳向迅作品《夕陽圖》入選“浙江中國山水畫展”。
1983年,完成作品《九華山中》、《春江暮雨》、《太湖人家》。冬開始《故鄉行》為題的畢業創作。作品《春雨初霽》、《陝北人家》送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蒙大拿大學巡迴展出。
1984年,六月,完成畢業創作《牧歌三月》、《燕子聲里》、《家家唱晚》、《瑞雪豐年》和畢業論文“形式構成的二大要素”。七月,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十月,《牧歌三月》、《燕子聲里》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十二月,《牧歌三月》入選“第六屆全國優秀作品展”,獲銀質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同時獲“浙江省優秀美術作品展”二等獎。作品《牧歌三月》在<美術>、<江蘇畫刊>、<新美術>、<浙江畫報>、<富春江畫報>發表。

作品特點

陳向迅的作品深印著浙江中國畫的烙記:重視形式和筆墨,重視文人畫傳統。但他疏離了新浙派對寫實造型的敬守態度,親近了變形和表現。他保留著前輩們對韻味的愛好,放棄了對固定程式的依循和搬用。他深知在總體上超越古人筆墨太困難,他就採取[分解-孤立-強化]的戰略,即從前人既定形式結構中分解出某一部分,將它們孤立出來,再加以強化和誇張,化入自己的新結構。
1984年以來,陳向迅作品的面貌以歷經數變。每變一次,都是一次探索,也是一次自我否定。這種變化和某些隨風倒的仿造者不同,它都經過認真的醞釀,嚴肅的思考,產品的實驗。每件作品都是全力畫出的,並非心血來潮,一揮而就之物。
1989年,陳向迅畫了一組將文字和山水、拓的效果和寫的效果相結合的作品,不妨稱之為"文字繪畫系列"。把文字引入畫面,讓它作為形式構成的主角,早有人嘗試過,向迅不免受了他們的影響。但他不強調文字的指意,也不把文字作為單獨、自在的構成來欣賞。他將它們當作一種肌理,和山水渾然一體,讓拓碑似的古字與冥然渾沌的山水符號占滿畫面,給人以沉重蒼古的歷史感。

藝術方向

陳向迅的探索又伸向了新域。他畫了一組花卉靜物,不是寫生而仍是構成。底色深,花卉淡,墨似乎是背景,彩色似乎全在前台,至少感覺上如此。他沒用排筆大刀闊斧的塗刷,而始終用圓潤的毛筆,一筆筆的鉤染。他不想追求模仿西畫的光色效果,他只憑感覺,畫得細緻盡興。不強調縱深透視,只專注於平面分割與變形處理;不知道花的名稱,感覺是花即可。偏於設計,但十分豐富和深入;細緻得到家,整體感也很強。試圖把彩色更多地引入水墨,是他的主要動機,但如何把製作性和水墨抒情性完美地結合起來,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試驗。

作品介紹

《江南組畫》

畢業創作《江南組畫》是首次見世的:以傳統筆墨的改頭換面-----分割、重疊、簡化、表情化等等,求得傳統風格神韻與現代結構性的統一。它在第六屆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獲銀獎,贏得了新老兩代評審委員的首肯。

《課徒系列》

1987年的《課徒系列》是一組尺幅巨大的丙烯水墨作品,不著色。《江南組畫》中的抒情風格不見了,[賣花聲里夢江南]式的輕鬆回憶,變作深溟、沉厚和難以洞見的晦思。面對它,[猶如一陣雷鳴,一通重鼓划過夜空,使人感到震撼和奇奧](見拙文[自強者勝],《迎春花》一九八八年第一期)。把古人的皺法孤立出來作為審美主角而不僅是山石的紋理看待,把人體模糊化變作一種獨立的肌體,強化黑色,使其張滿畫面,造成一種渾如夜色的大效果。這是八十年代以來最有力度的水墨作品之一。其價值,主要在形式構成語言創造,而非觀念寓意。它對山水符號的改造與再造,包含著繼承與借用,也包含著[達達]式的否定和挪揄。這是在經過[八五新潮]滌盪之後,陳向迅張揚主體意識,對現代水墨風格的拓進。

《園林系列》

《園林系列》是和靜物花卉同時進行的另一組作品。依然不求三度空間感,不用焦點透視,其用意與花卉系列相同;以平面構成的方法,再造園林意象,遠離對自然的寫實模擬,也遠離約略形似的寫意形態。物像都符號化;亭、橋、池、窗、廊、疊石、花木,只取其剪影,或簡化為某個典型局部,或抽象為一個象徵符號。物像不依照對象的空間序列安置,而依循形式之需組織,即秩序服從於心靈與視覺。彩色與水墨各扮演不同的角色:水墨結構出園林建築骨架,給作品以份量感和文化感;彩色塑造自然形象,給畫面以活潑的生命和抒情氣氛。作畫是多層的----墨底上再著色(如畫屋頂,先施濃墨,然後又塗以斑駁的石青或石綠,古建的韻味躍然出現),或色底上再著墨。畫面多直線切割,掩映錯置,似乎是園林的[曲]與`[深]。樹林、葉子或花朵趨於裝飾,或見花葉不見枝幹,或見枝幹不見花葉,陸離的一片碧色,那就是樹了。畫家對豐富性仍感興趣,如在多層的墨色上再以細筆鉤勒金色或銀色的花朵或葉片;某些地方有時還出現拓碑似的文字,而印章幾乎總是一排排、一片片地打上去,使它們成為構成和色彩的一部分。深沉的歷史意味和嚴謹的語言探索相輔相依,是這一系列最突出的特徵。它很現代,又流溢著中華古文化的馨香。

學術活動

1983年作品《春雨初霽》、《陝北人家》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蒙大拿大學巡迴展出。
198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原浙江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獲文學學士學位;作品《牧歌三月》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並獲銀質獎。
1985年《家家唱晚》入選“國際青年·前進中的中國青年美展”獲鼓勵獎;《瑞雪豐年》入選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教師作品展。
1986年考入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研究生,師從陸儼少先生;出席西安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召開的“全國中國畫傳統問題學術討論會”;作品《江南好》參加“六大古都(北京南京西安杭州洛陽開封)中國畫聯展”。
1988年作品《水墨山水》入選“'88北京國際水墨畫展”並獲優秀獎;被聘為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中國畫大獎賽”評審,參加畫展評審。
1989年作品《林中月出》入選“當代中國水墨新人獎”並獲新人大獎;作品《江南好》入選“浙江省美術作品展”並獲優秀獎,同時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
1990年該系山水畫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作品《園林組畫》、《水墨構成》、《風景組畫》分別參加“中國山水畫展”巡迴展(北京、上海、哈爾濱、香港、日本等國家或地區)。
1991年作品《水墨構成》入選“第27屆亞洲現代美術作品展”。
1992年作品《鬥神·1》參加“第二屆國際水墨畫展暨研討會”(深圳)。
1993年作品《鬥神組畫》7幅參加“'93美術批評家年度提名展”;被中國美協中國畫藝術委員會聘為“首屆全國中國畫展”評審,參加畫展評審。
1994年出席參加台灣省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水墨畫大展”,並有《鬥神組畫》4幅展出。
1996年《瓶花系列》在馬來西亞“中國新山墨的領航者·新浙派”中展出。
1997年《鬥神系列》、《風景·1》等在義大利“一九九七·國際現代藝術博覽會·博洛尼亞”中展出。
蘭江記憶
1998年作品《蘭江記憶》在北京、上海、深圳、台灣等展出。
1999年作品《富春人家》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並獲優秀獎;《江山萬里》(與童中燾、卓鶴君合作)布置於中南海懷仁堂正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家文化部向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3位教師頒發了作品收藏證書。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向藝術家頒發收藏證書還屬首次】;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水墨本色展”。
2001年起任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主任、教授,被浙江省教育廳評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作品《蘭江記憶》系列參加由捷克國家美術館舉辦的“傳統與嘗試·當代中國水墨畫展”;作品《牧歌》參加由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百年中國畫展”。
2002年應邀參加“浙江省十大畫家首都展”(為年齡最小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3年作品《蘭江記憶》等,在“首屆北京雙年展”中展出;作品《綺綺》等參加“2003韓國漢城國際藝術博覽會”。
2004年作品《蘭江記憶》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優秀獎和“馬利”藝術創作獎。

相關評論

評論一

陳向迅是一個折中型的藝術家,既有對現代的深切渴望,對傳統也有深刻的感情;因此他不過分冒險,也執著於探索。在形式與內涵這兩方面,它比較偏重於形式,但還不算太忽視情感和符號的意旨。在他身上,理性的東西往往比情緒的東西更多些,但其直覺能力後不差。現代水墨探索需要勇敢無畏的闖將,也需要縝密深入的實驗家;需要形式上的突破,也需要精神上的充實。在我看來,能兼顧語言與精神、有強烈內在衝動又有敏銳形式感的藝術家,最有希望獲得大成功。 ——郎紹君《當代風華—現代水墨精品集》

評論二

觀陳向迅畫作的人往往對其畫面上一棵棵形象鮮明、筆墨豐富,又吸收了山石皴法的樹木影響深刻。陳向迅說他畫的樹之所以變形誇張,是為了呈現出江南林木茂盛的氣韻和勃發的生命力。而如果用樹來比喻陳向迅也很恰當,因為它始終不熄的創作熱情,也和氣筆下的樹一樣具有自然天成的胸襟和氣魄。嚴肅的創作態度和自信的個人色彩,使陳向迅仰於江南天地之間,為中國水墨畫開創了無限的可能性,一路行來,他也正邁步走向更廣闊、高遠的藝術境界。
——鄧佩雯《當代風華—現代水墨精品集》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