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鈺

陳可鈺

陳可鈺(1882—1944),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石潭鎮(今清遠市石潭鎮)人,中華民國時期軍事將領。廣東將弁學堂畢業,加入中國同盟會後,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1920年任粵軍第1師參謀長、大元帥府參軍、國民革命軍第4軍副軍長,參加統一廣東及北伐戰爭。1927年曾任廣州國民黨臨時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後痛心於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加上痼疾纏身,遂不問軍政事務,避居廣州,後回原籍。1944年10月14日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可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清遠縣
  • 出生日期:1882年9月23日
  • 逝世日期:1944年10月14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廣東將弁學堂
  • 信仰:三民主義
人物生平,人物故居,

人物生平

陳可鈺將軍生平:
1882年9月23日子時出生,別字景瑗,清遠縣石潭鎮田心村(南屏村)人。
1895年 13歲 從成維南先生讀私塾。
1899—1902年 17—20歲 從陳宣庭先生讀私塾。
1904年 22歲 清遠簡易師範畢業。
1907年 23歲 入廣東省將弁學堂,與鄧鏗友善,共同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
1908年 26歲 入陸軍講武學堂。
1910年 28歲 入選標部委員,代表國家與葡萄牙參與澳門前山關閘規劃疆界事宜。
1911年 29歲 參加新軍起義,與任鶴年、何振等進占香山
1912年 30歲 任北伐軍第三團中校團附。
1914年 32歲 從香港運炸彈至澳門,擬謀殺兩廣總督龍濟光,事泄,在港入獄七年。
1920年 38歲 任粵軍總司令部少校參謀。
1921年 39歲 任粵軍第一師上校參謀長、兼副官長,隨即著手整編部隊,羅致人才,當時軍校出身的粵桂籍青年軍官如李濟深鄧演達、李章達、陳銘樞繆培堃張發奎葉挺薛岳蔣光鼐蔡廷鍇徐景唐陳濟棠繆培南余漢謀李漢魂鄧龍光等分任第一師各級骨幹,在提高第一師部隊素質上多所建樹,使粵軍第一師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中獨放異彩,起到粵軍的精銳和先鋒作用。
1922年 40歲 鄧鏗從第一師抽調薛岳、葉挺、張發奎三個營成立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派參謀長陳可鈺任團長,李章達任團副,負擔總統府大本營的警衛和保衛工作。
1923年 41歲 任大元帥府參軍,兼憲兵司令。
1925年 43歲 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副軍長,兼第十二師師長。
1926年 44歲 奉命率領第十師師長陳銘樞、第十二師長張發奎和葉挺一個獨立團參加北伐,經衡陽、長沙、岳州武昌等地長驅直進,所向披靡,萬以汀泗橋、賀勝橋兩大戰役,將盤據兩湖稱霸一時的北洋軍閥吳佩孚的主力擊潰,戰績顯著,譽為鐵軍,在北伐戰史上寫下了最光輝的一頁。
任北伐軍右翼司令官,及攻打武昌城的攻城司令官。
1927年 45歲 任中央政務委員、軍事委員,兼廣東省軍事廳廳長等職,後患腸結核症,請假赴日本就醫,後在廣州二沙島頤養院醫治,由德國外科醫生剖腹切除病痔,退休在二沙島可廬療養。
1938年 56歲 抗戰軍興,日機轟炸廣州,全家遷回清遠石潭圖書館。
1939年 57歲 日軍淪陷清遠城,再深入遷居白灣鎮
1940年 58歲 回遷石潭圖書館居住。
1944年10月15日62歲因缺醫少藥,患肺炎併發症,病逝於石潭,安葬文筆山。
1945年1月23日獲國民政府褒揚撫恤令。
1945年4月19日獲國民政府中央軍委會追贈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軍銜。
(以上資料為陳可鈺將軍的第四子陳德麐根據陳將軍的自傳及廣東省近代名人錄整理)

人物故居

陳可鈺故居位於清新縣石潭鎮新民街,始建於民國21年(1933年),由藏書閣、景瑗圖書館和家屬住所組成。景瑗圖書館占地76.4平方米,單層平房。後來,在景瑗圖書館右側建築了一座兩層的藏書閣,內設藏書室、辦公室、寢室、警衛室和地下室。在景瑗圖書館後院增建環山亭和家屬住所,共占地500平方米。
國民革命時期,陳可鈺將軍曾任孫中山總統大本營警衛團團長、國民革命軍第4軍副軍長、代軍長、廣東省軍事廳廳長等職。
“景瑗圖書館”是陳濟棠先生於民國22年(1933)年倡議並捐資在陳可鈺將軍故鄉白石潭建立,以旌勛德。館的前院、東西兩邊倚牆各建半園型小亭,西亭鑲嵌著建館石刻序文。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可鈺從廣州二沙頭三家村”遷回石潭景瑗圖書館居住。1938年,陳可鈺將軍在景瑗圖書館左側建築了一座兩層的“藏書閣”,內設藏書室、辦公室、寢室、警衛室和地下室。
1942年,日寇入侵清遠,陳可鈺對教育事業非常關心,把圖書館、藏書閣和家屬住所全部讓給清遠中學做臨時校舍,自己攜眷退居白灣。1943年,清遠中學遷回清遠城,陳可鈺從白灣回遷景瑗圖書館療養。1944年10月14日,陳可鈺病逝於景瑗圖書館。
1949年,石潭解放,人民解放軍接管景瑗圖書館、藏書閣和家屬住所,作為石潭鄉人民政府辦公用地。“十年動亂”中,景瑗圖書館、藏書閣和家屬住所均被損壞,鴟吻、脊獸等裝飾被拆毀,地下池塘,石橋、假山等因歷年水患被淹沒。
1985年初,清遠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景瑗圖書館、藏書閣和家屬住所,將故居命名為“陳可鈺將軍紀念館”,增建了陳可鈺將軍紀念館牌坊。修復後的景瑗圖書館及故居面積占地1288平方米,四周建有圍牆,兩側入口處有門樓,紅牆綠瓦,中西合璧,頗為雅觀。各界人士捐贈圖書共7000多冊,景瑗圖書館成為當年全縣鄉鎮規模最大、圖書最多的圖書館,石潭鎮政府還設有專人管理開放,方便人民民眾閱覽。 陳可鈺對教育的支持還體現在他倡議創辦的清遠濱江中學上。他看到濱江山區缺乏中學教育,對民眾的啟蒙開智十分不利,1944年2月,他拖著病軀,親自召集當地開明鄉紳開會,建議創辦一間中學。他的建議得到大力支持,遺憾的是將軍還未見到學校落成便辭世。至今,“濱江中學”四字仍沿用陳可鈺將軍的親筆題書。
1995年清新縣政府將陳可鈺將軍紀念館和紀念碑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劃定保護範圍和建築控制地帶。2002年省政府將陳可鈺故居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11月,清遠市財政一次性追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經費9萬元。2004年12月7日至2005年1月30日,進行陳可鈺故居修繕工程,工程總造價為13萬元。如今,修繕一新的陳可鈺故居已成為清新縣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