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誠事件

陳光誠事件

2012年4月下旬,山東省沂南縣雙堠鎮東師古村人陳光誠進入美國駐華使館停留6天后自行離開。5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就陳光誠進入美國駐華使館事答記者問,中方要求美方徹查陳光誠事件並就此道歉。5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就陳光誠希望出國留學事答記者問,表示陳光誠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可以依法通過正常途逕到有關部門辦理有關手續。5月19日,陳光誠登機抵美。2013年6月20日,陳光誠在紐約大學一年的逗留期已滿,紐大要求他在6月底離開。23日,陳光誠抵達台灣,開始為期18天的訪問。26日,國台辦回應陳光誠訪台,稱不願看到破壞兩岸關係的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光誠事件
  • 類別:事件
  • 時間:2012年4月下旬
  • 地區:山東省沂南縣雙堠鎮東師古村
事件回顧,事件主角,事件回顧,登機赴美,離開紐大,訪問台島,社會評價,

事件回顧

2012年4月下旬,山東省沂南縣人陳光誠進入美國駐華使館停留6天后自行離開。
2012年5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就陳光誠進入美國駐華使館事答記者問。表示,需要指出的是,美國駐華使館以非正常的方式將中國公民陳光誠帶入使館,中方對此強烈不滿。美方做法是對中國內政的干涉,中方決不接受。美駐華使館有義務遵守有關國際法和中國的法律,不應從事與其職能不相符的活動。他說,中方要求美方就此道歉,徹底調查此事,處理相關責任人,並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中方注意到美方表示重視中方要求和關切,並保證採取必要措施防止再次發生此類事件。美方應當反思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以實際行動維護中美關係大局。劉為民說,中方強調,中國是法治國家,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受憲法和法律保護,同時任何公民都有義務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
陳光誠陳光誠
同日,外交部發言人就美國國務卿柯林頓就陳光誠問題發表公開聲明事答記者問。表示,相信記者已經看到了外交部發言人就陳光誠進入美國駐華使館事表明的立場。他願再次強調,美駐華使館有義務遵守有關國際法和中國的法律,不得從事與其職能不相符的活動。中方絕不接受美方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已要求美方就此道歉,徹查此事,處理相關責任人,並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美方要做的,不應是繼續混淆視聽、千方百計推託和掩飾自身在這件事情上的責任,更不得繼續做干涉中國內政的事;而是以負責任的態度,從這次事件中認真汲取教訓,真正反思自己的政策和做法,採取必要措施防止再次發生此類事件,以實際行動維護中美關係大局。
2012年5月2日,環球時報刊登社評《挾洋能自重的時代早已過去》一文,評價陳光誠事件。
2012年5月3日,環球時報刊登《陳光誠和美館都應保持角色清醒》一文,評價陳光誠事件。
2012年5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就陳光誠希望出國留學事答記者問,表示陳光誠正在醫院接受治療。他如果想出國留學,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可以像其他中國公民一樣,依法通過正常途逕到有關部門辦理有關手續。
北京日報刊登甄文的《從陳光誠事件看美國政客的拙劣表演》一文評價陳光誠事件。同日,人民網、環球網中國廣播網等以標題為《北京日報:陳光誠是美國抹黑中國工具》對該文進行轉載。
外媒表態
被稱為“最近美中關係上最大的一根刺”的陳光誠事件繼續發酵,就在媒體聲稱陳光誠成為歐巴馬政府手中“燙手的山芋”之際,中國方面表示陳光誠可以像其他中國公民一樣依法申請去美國,而美方隨後發表聲明說,陳光誠已經被一所美國大學授予獎學金。美方聲明還專門強調,這個事件是本著美中兩國合作性夥伴關係的精神來解決的。有外媒一直炒作陳光誠事件“讓中國政府難堪”,但事件的最新進展讓世界媒體都目瞪口呆。
法新社報導稱,中國當日表示,陳光誠可以依法通過正常途徑申請出國留學,為這場危機提供可能的解決方式。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在聲明中說:“如果他想出國留學,身為中國公民,他可以像其他中國公民一樣,依法通過正常途徑申請。”報導還說,一名不願具名的美國官員表示,美國已再次與陳光誠會談,試圖確認他的下一步。
BBC報導,希拉蕊在對話會結束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有關陳光誠的聲明令她感到鼓舞。
“美國之音”的最新訊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紐蘭發表聲明說,陳光誠已經被一所美國大學授予獎學金,他將可以攜帶妻子和兩名子女前往這所大學就讀。中國政府表示將接受陳光誠有關旅行證件的申請。美國政府將對陳光誠以及他的直系家庭成員的簽證申請予以優先關注。這份聲明強調,這個事件是本著美中兩國合作性夥伴關係的精神來解決的。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美國國務院當日表示,位於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準備接收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向他提供助學金完成學業。
2012年5月16日上午,國台辦例行新聞發布會舉行。有記者提問稱:有台灣的“立委”表達了希望組團到大陸來探視陳光誠的意願,國台辦對這個問題持何態度?發言人楊毅表示,你所說的情況,我不是太了解。但我想,這不是兩岸間正常的交流。我也看到有些台灣媒體的報導,我想這也不是兩會應該做的事情。民進黨一些人歷來不願意跟大陸交流接觸,這次卻提出這樣的要求,顯然是別有用心。
國台辦發言人楊毅國台辦發言人楊毅

事件主角

2002年3月,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雜誌的封面,是一個眼戴墨鏡手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中國男子,由於照片採取了仰角拍攝,那個青年人顯得高大冷峻。他就是家住山東省沂南縣雙堠鎮東師古村的盲人陳光誠。為了和他一樣的殘疾朋友的合法權益,他長年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為使中國農村更多的普通百姓擁有法律賦予的公民權利他建立了一個“鄉村法律圖書館”。他不是律師,沒有專門學過法律,他只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農民,但是卻決心“以法律為業”,被包括NEWSWEEK在內的眾多媒體譽為“鄉村律師”。
2003年12月10日,據京華時報報導,山東盲人陳光誠狀告北京捷運運營公司一案在西城區法院開庭審理。陳光誠在北京乘坐捷運時,持殘疾人證沒有享受到免票待遇,認為北京捷運公司違反了《殘疾人保障法》,侵犯了他依法享有的福利權。而捷運公司則稱他們依據的是北京市交通部門的有關規定。
這個案子的是非曲直自有法院來評判,判決的最終結果並不重要,重要是該起案件所反映的地方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衝突。它對地方立法提出了一個警示:如何保障地方法規合法,這是一個現實中亟待破題的難點。
盲人乘車案中的地方法規,過多維護了交通部門的利益而忽視了殘疾人權益。這與其他一些地方法規也有相通之處。聯想到正在討論的《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管理辦法(送審稿)》,我們應該有更多的警覺。這個管理辦法擬禁止在捷運內乞討賣藝,這樣的規定也需要進行關於合法性的聽證與論證,而不能僅僅是由市交通委員會牽頭制定和討論。如果立法的許可權和範圍過於集中,就必然會出現侵犯部分人群權益的現象。在這一點上,盲人乘車案已經給出了教訓。
不論是什麼樣的地方法規,都只能在憲法和法律限定的框架內制定和實施,都必須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確立的精神和宗旨,而不能違背這些精神而隨意出台附加條件。即使是某種法律的實施細則,也只能是法律範圍內的謹慎細化和補充,而不能有絲毫的衝突,更不能曲解法律變相增加地方許可權。
確立地方法規,通過各種渠道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召開立法聽證會,是必要的舉措。同時,作為立法和監督機構的人大,需要切實履行職責,不宜將立法許可權下放給行政部門。如果由行政部門來制定法規,必然出現立法的行政化,像交通部門制定的法規就更多維護其自身利益。上級或本級人大需要負起監督職能,依法對地方法規作違憲或違法審查,更要全程保障地方立法的公開與公正,確保不讓違法或者缺乏人道的地方法規再堂而皇之地出台。這就是盲人乘車案背後最有價值的警示。
2003年12月12日下午3時,北京西城區法院經審理認為,陳光誠屬盲殘疾人,並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完全有權利免費乘坐捷運,《北京市捷運車票使用法》的有關規定顯然違背了《殘疾人保障法》。2003年年底法院判決:北京捷運侵害了陳光誠的合法權利,被要求返還原告13元車票錢,並補償其交通費840元,住宿費334元。據悉,這是我國首例殘疾人以侵犯殘疾人社會福利權為由提起訴訟的案件。
2003年12月16日,人民網刊登林平順《讓“盲人官司”成為規範地方立法的契機》一文,評價陳光誠乘車案。
2004年,《三月風》10期刊載張立潔的《陳光誠:想成為職業維權明星》,評價陳光誠乘車案。

事件回顧

2004年7月9日,中共臨沂市委、臨沂市人民政府印發(臨發〔2004〕18號)《關於加強新時期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的決定》,是臨沂計生運動的發端和“法律”依據。
2004年年底,臨沂市某些地區在計生工作中有暴力現象。
2005年2月14日,臨沂市政府再次印發紅頭檔案,大意是過高地估計了百姓的素質,依法辦事不行,必須採用更強硬的傳統手段。
2005年3月開始,臨沂市三區九縣開展大面積暴力計生運動。
2005年4月中旬,陳光誠、袁偉靜夫婦開始對此進行調查。
2005年5月22日至25日,在陳光誠的帶領下,公民維權網站站長李健對臨沂市的部分地區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
2005年6月10日,公民維權網發布關於山東省臨沂市暴力計生事件的調查報告,在網際網路上引起反響。
2005年6月21日,在陳光誠的帶領下,高博隆華律師事務所江天勇律師、李和平律師再次進入臨沂進行調查,並提供法律援助。
2005年8月中旬,滕彪博士、郭玉閃、塗畢聲與陳光誠從北京赴臨沂沂南縣、費縣、蘭山區、蒙陰縣等地進行調查和提供法律援助。
2005年8月下旬,郭玉閃、塗畢聲寫出臨沂計生調查手記和相關文章。
2005年8月11日以後,陳光誠夫婦在家中被監視居住。
2005年8月25日,陳光誠逃往上海,並輾轉來到北京。
2005年9月初,國家計生委一名官員會同省、市、縣計生官員在臨沂進行調查。
2005年9月6日下午,陳光誠在北京朋友家中被自稱是山東省公安人員的六人帶走。
2005年9月7日晚8點,陳光誠回到家中,被限制自由。
2005年9月19日,國家計生委新聞發言人、政法司司長於學軍就臨沂計畫生育有關情況的初步調查結果發表談話,指出臨沂市個別縣鄉有關人員在開展計畫生育工作中,存在違法行政、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並稱,有關責任人已被免職、被拘留或立案偵查。臨沂計生野蠻執法行為停止。
2011年10月12日,環球時報刊登評論員單仁平《不應將陳光誠事件意識形態化》,文章指出:
山東臨沂盲人陳光誠的情況在社會上受到大量議論,傳言很多。有關陳當前是否受到“軟禁”,以及對他的監視居住是否合法,議論的角度和出發點尤其多。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臨沂市的有關部門應當向外界提供足夠的信息,使各種議論找到與事實一致的方向。
外界懷疑陳光誠事件的處理過程達不到嚴格的法律及人權標準,這種懷疑不能說毫無基礎。中國的計畫生育是在廣大農村居民有一定牴觸情緒的環境下推進的,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但它的基層展開過程顯然伴隨了一些違背當事人意願的強制性措施。可以相信,陳光誠所處的計畫生育環境,是中國這個對民族進步有功,但卻很複雜大環境的一部分。
如果以嚴格的現代標準看中國農村的小環境,批評並追究它,在輿論上很容易獲得成功,但它同樣很容易與基層的現實脫節,在那個小環境中製造出麻煩與衝突。在這裡國家大政治及意識形態的滲入因素很小,發揮作用的更多是當地民眾的文化面貌、基層官員的處事水平等。
西方媒體和人權組織對陳光誠事件的大量介入,是將國際人權觀念一下子深入到陳光誠所處的中國農村環境中。他們製造的壓力是那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地方很難承受的,當地的反應出現某種過激,與其說是一種精心的組織,不如說是在不知怎樣應對情況下的天然反應。
當事情鬧大了之後,媒體與支持陳光誠的人越來越浩然正氣,基層政府處理起來卻越來越難。現在陳光誠事件被誇大成了“中國人權的一面鏡子”,看來需要有更有經驗的部門幫助解開這個疙瘩。
陳光誠的思想意識跳出了基層農村環境,對每一個自己認為違法的現象採取不妥協態度,他與周圍環境產生一定衝突是必然的。這會帶來一定的個人人生曲折,但通常來說,他未必就總是遭遇失敗。在陳光誠選擇維權的早前幾年,他曾成功地推動當局修改了多項不合理政策。
後來的事情變複雜了,這當中包括中國當前的上訪合法、但上訪量需要控制的困境,以及一些要求看上去合理、但基層現實又做不到的困境。當陳光誠和支持他的人不顧一切追求那個“理想狀態”時,對當地社會秩序形成法律法規無法接受的干擾,也是有可能的。
最重要的或許是,將陳光誠事件去意識形態化,讓它從媒體和人權組織的高度關注下走出來,對它的解決會輕鬆、自然得多,它有可能被進一步複雜化,產生橫向負面效應的預期壓力也會小得多。
中國有些地方的基層人權毫無疑問沒有達到理想標準,對它做突擊運動式的改善不會產生真正的效果,它只能是中國社會全面發展的一部分。

登機赴美

2012年5月19日,中國外交部給路透社的聲明中稱,中國相關部門給中國公民陳光誠辦理了出國手續。
2012年5月19日18時,陳光誠攜妻兒乘坐美國聯合航空班機抵達美國紐瓦克國際機場。陳光誠是第一個走下飛機的人。
2012年5月20日,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新聞報導幾乎都跟陳光誠沾上邊,“美國之音”甚至引用人權人士的話說,陳光誠赴美是“勝利之日”。相關外媒報導如下:
赴美前夕
紐約時報網站稱,陳光誠在北京登機前曾“通過手機告訴朋友,他對離開中國感到興奮”。英國廣播公司說,在北京機場辦理手續時,陳光誠對香港媒體說,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中國。日本NHK電視台稱,中美圍繞陳光誠出國“糾紛”終於告一段落,“陳光誠在離開中國前形容自己心情複雜”。赴美前,陳還與在山東老家的母親通電話。陳光誠說,他仍為家人安全擔心,並希望當局信守承諾,善待其家人。美國白宮早些時候對中國允許陳光誠赴美表示歡迎。
發表講話
法新社說,“陳在拐杖的支持下痛苦跛行,但當他的腳踏上曼哈頓的瀝青地時,臉上立刻掛起合不攏嘴的笑”。紐約時報稱,陳光誠隨後在“要學習法律的”位於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紐約大學公寓外通過翻譯向記者發表講話,“那裡將成為他的家”。學校方面表示,他們已經為陳準備了教職員公寓,裡面有不少中國食品和新家具。從記者拍攝到的畫面上看,陳光誠夫婦站在公寓樓前,“一副喜笑顏開的樣子”。身著白襯衫、卡其長褲,右腿打著石膏,並拄著拐杖的陳光誠當晚對記者說,“過去7年,我一直沒休息,所以我到這來補充知識欠缺,修養身心”。陳說,從山東到美國,他要感謝美國政府及其他方面的幫助,並對中國政府在處理事件上的“克制和冷靜”感到高興。陳光誠還不忘對媒體做一下政治秀,稱期望“中國政府繼續解放思想,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事求是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取得更多民眾的信任”。
外媒表態
西方媒體在報導陳光誠赴美一事時,難掩興奮。
“美國之音”說,支持者和大批記者到機場等候迎接,一些支持者拉起橫幅寫著:陳光誠是我們的驕傲。
美國“女權無疆界組織”主席瑞潔說:“陳光誠是我在這個世界最敬仰的人”。
法新社引用美國國會眾議院前議長佩洛西的話說,陳抵美是“中國人權事業的里程碑”。
美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雷提南就陳光誠抵美發表聲明稱“感到高興和安慰”。
而法新社援引山東大學教授的話說,如果陳繼續留在國內,就算被軟禁在家,甚至沒有發表言論和聯繫他人的自由,仍會有很多人關注他的一舉一動。而陳光誠一旦到了海外,恐怕影響力將不可能如從前。
2012年5月21日,環球時報刊登《社評:陳的“奇遇”是一次性大氣泡》。
2012年5月23日,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美國務院發言人努蘭表示,美國希望,中國政府能確保中國律師陳光誠家屬的安全並尊重他們的人權,陳光誠已經抵達美國繼續求學。

離開紐大

2013年6月20日,環球時報刊登評論員單仁平的《陳光誠需主動跳出籌碼的尷尬位置》。文章稱,陳光誠在紐約大學一年的逗留期已滿,紐大要求他在6月底離開。陳光誠公開聲明表達不滿,宣稱紐大受到來自中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中共當權者對美國學術界的統戰遠超出大家的想像”。紐約大學16日對陳光誠的說法表示“不解和遺憾”,稱他所說的“不符合基本事實”。曾經幫助陳光誠赴美的紐約大學教授孔傑榮說陳光誠:“你不應該反咬給你食物的人”。同日,中華網以標題為《紐約大學要求陳光誠離開 廉價棋子位置尷尬》對該文進行轉載。

訪問台島

2013年6月23日,陳光誠深夜搭機抵達台灣,開始為期18天的訪問。對於陳光誠到訪,綠營把他宣傳為“知名的國際人權鬥士”,還安排綠營最具盛名的台南市長賴清德陳進行一場所謂“公民力量對民主化的影響”座談會。但除了賴清德和黨主席蘇貞昌,民進黨幾名重量級人士都沒有與陳光誠會面的安排。而最受關注的馬英九會否見他的問題,台“總統府”23日晚間給出回應:馬英九沒有會面計畫。
陳光誠抵達台灣陳光誠抵達台灣
親綠的《自由時報》23日稱,陳光誠此次訪台,傳出情治單位掌握情報,有“中共的同路人”組織準備干擾陳光誠在台行程,展開“如影隨形”的抗議和丟鞋等。台“警政署”表示,在邀請陳光誠的單位提出安全維護需求下,已責令由各地區警察局全權負責,採取“派員近身安全維護”及“視情況外圍安全部署”兩部分,以確保整個行程的安全,但尚未接到有大規模抗爭的情報。
據台灣《聯合報》23日報導,國民黨對見陳“興趣缺缺”,只有批評馬英九的前台灣省議會議長高育仁同意出席陳的一場公開行程。而“立法院長”、“台灣民主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本來被認為會與陳“自然會面”,但他23日透過“台灣民主基金會”執行長黃德福告知楊憲宏,不管是25日“立法院”的活動還是陳參訪“台灣民主基金會”行程,他都不會參加。“總統府”23日晚上表示,馬英九歡迎陳光誠來台,但沒有計畫與他會面。邀請方“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理事長楊憲宏此前稱,陳的行程雖已排定,但若馬英九願意接見,都會列為第一優先行程。另外,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等人沒有與陳光誠會面的安排。
至於綠營方面,確定會見陳光誠的有蘇貞昌和台南市長賴清德以及前“副總統”呂秀蓮。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和高雄市長陳菊等人則還不確定。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本來也安排與陳光誠會面,但謝改往香港參與兩岸研討會,加上其他原因,無法與陳見面。《新新聞》稱,綠營“天王”冷熱有別,見與不見充滿政治算計。《聯合報》則評論稱,“謝長廷或許已有更高遠的視野,不屑再玩群鼠互推誰敢為貓系鈴鐺的兒戲”。
2013年6月26日,據環球時報報導,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范麗青就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大陸供水金門、謝長廷香港辦研討會、兩會互設辦事機構、民進黨“華山會議”等問題答記者問。對於台灣記者詢問陳光誠訪問台灣一事,范麗青也做出了回應。以下是中新網發布的國台辦記者會實錄:
台灣《中國時報》記者:在兩個星期前,習近平總書記和吳伯雄會談中提到“四個堅持”,其中提到了“路線圖”的概念,希望兩黨明確自己的“路線圖”,請解讀主要內涵是什麼?第二,陳光誠正在台灣訪問,請問發言人有何評論?......范麗青:你的第二個問題。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值得倍加珍惜。我們不希望看到影響、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情發生。謝謝。
國台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國台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
2013年6月26日,環球時報刊登評論員單仁平的《陳光誠,滑向海外力量的政治玩偶》。

社會評價

(1)2012年5月4日,人民網刊登了上海社會科學院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劉傑的《美國政府應該向中國人民道歉》一文,內容被整理如下:
在進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國領導人衷心的表示,這個地球有足夠大的空間,應該能夠容得下中美兩國和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這是一個有誠意的負責任國家對中美關係的真切期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美國政府並不完全認同這一非對抗性的合作理念,尤其是在人權問題上,它繼續秉持一貫的扭曲和貶損中國形象的立場,把自己放在道德評判者的地位,肆意干涉中國的主權和內政。“陳光誠事件”的發生更充分表明,美國政府認為自己可以在世界上無所顧忌,在所謂的人權問題上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以此把自己塑造為世界的人權衛道士。然而,事實不是如此。美國的真實意圖並不是為了維護人權。要找到美國政府在“陳光誠事件”中扮演所謂庇護者的意圖,有必要首先探詢其真實的政治動機。
首先可以確認的是,美國正在激烈進行的新一屆總統選舉是事件發生的重要背景。儘管歐巴馬政府宣稱自己有效應對了空前嚴重的金融危機,擊斃了拉登這一恐怖主義首領等業績,但美國經濟的持續低迷和在美國軍隊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的各種醜聞仍然使歐巴馬難以樹立在競選中獲勝的充足信心。於是,“陳光誠事件”就成了其爭取選票的機會。在美國的政客們看來,在中國的人權問題上扮演一個道德捍衛者的角色不僅可以繼續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更可以爭取到從來就不了解中國真實人權情況的部分美國選民的支持,從而贏得更多 的選票。換言之,“陳光誠事件”從一開始就是部分美國政客精心策劃的一場人權鬧劇,根本上說是與選票有關而與人權無關。這一判斷,可以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中國人權問題上的一貫做法中得到充分的驗證。“陳光誠事件”在中美人權較量中開了一個極為惡劣的先河。如果說在過去美國對中國人權問題的干預和無端指責還主要限於對中國人權政策的扭曲、或者通過一些道聽途說的傳言和事件無限誇大的話,此次事件表明,美國政府認為自己可以完全不尊重一個主權國家的基本國際法權利,認為自己的大使館有權“保護”駐在國公民的“人權”,可以把它所認為的“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任何人置於自己的管轄權之內,這顯然是一個荒唐的邏輯。在這一不合情理的臆斷邏輯中,美國不僅把自己視為了一個道義標準的制訂者,更成了一個超越國家主權原則之上的“世界政府”,既有權對其他國家政府行為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做出裁決,也有權越俎代庖的為其他國家的公民提供權利保護,即便這種所謂的保護背後隱藏的是自己深刻的利己主義動機。
在理解了美國政府在“陳光誠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真實原因及其日益不加掩飾的強權心態之後,有充足的理由要求美國政府對策動中國公民進入其大使館提供自行其是的“保護”行為表示道歉。這樣的行為不僅是對中國主權和內政的肆意侵害,更是對一個美國自身以及世界上200多個國家正式宣布承認的主權國家內政管轄權的公然蔑視,是對13億民眾自主情感的極大傷害。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和人民始終致力於不斷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就在不久之前,我國剛剛修改的刑法還把“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正式列為基本原則,中國公民在刑事訴訟中從此享有充分的人權保障,任何外國的政府和外交機構沒有任何理由和權利認為自己才能為中國公民提供保護。在此意義上,美國政府的行為體現的不僅是自己的權力狂妄,從長遠看更損害了中美之間平等的國家間關係和中國人民的自尊和自強感。對於中國的普通民眾而言,此次事件也留下了許多思考和再認識的空間。中國人生活在一個國家建設高速發展,國家成長急劇加速的時代,在轉型和變革的進程中,中國人或許容易變得迷失和焦慮,中國人渴望知曉自己的國家正在發生什麼,中國人將向何處去。於是中國人努力去汲取來自於各個渠道的信息和資訊。但是,或許中國人同樣需要始終牢記的是,中國人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的國家的國民,如果中國人熱愛自己的國家,中國人就應該有強烈的國家關懷。一個成長中的大國的理性國民理應有著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需要其他國家告訴中國人應該做什麼和怎么做,有自己的價值準則和價值判斷。唯有如此,美國政府才會真心地為自己不尊重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自大行為感到懺悔。
(2)2012年5月4日,人民網刊登了甄文的《從陳光誠事件看美國政客的拙劣表演》一文,內容被整理如下:
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始的前一天,以非正常方式被帶入美國駐華使館並停留6天的陳光誠自行離開。中國外交部對此表達了強烈不滿,要求美方為這種干涉中國內政的做法道歉,保證不再發生此類事件。美國等西方國家對陳光誠的格外關注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正是在美國和西方媒體的包裝下,這個所謂“維權英雄”被貼上醒目的政治標籤,樹立為反社會、反體制的代表人物。但再怎么看,陳光誠也代表不了多少人,真正能代表的是他的後台老闆即西方反華勢力的利益。陳光誠已經成為美國政客抹黑中國的工具和棋子。不過,作為一個看似如此重要的工具和棋子,陳光誠本人的訴求實在夠不上有多大分量和多大格局,倒充分顯示出美國政客不惜挖地三尺也要給中國社會找麻煩的心情是何等的急切。想必陳光誠和他的扶持者們心裡也很清楚,這樣的拙劣表演除了讓一小撮人逞一時口舌之快外,根本得不到他們所希望的中國社會的廣泛應和,13億中國人並沒有那么好瞞哄,也沒有那么好利用,指望藉此來干涉中國、要挾中國,未免太過天真。
任何社會形態和體制中都會存在問題,但沒有哪個國家容許他國干涉本國內政,容許他國使館在自己的土地上為所欲為,自行其是,更不容許一個大使充當判官的角色。遺憾的是,在陳光誠事件中,美國駐華使館偏偏扮演了不那么光彩甚至可以說是雞鳴狗盜的角色,為此置有關國際法和中國法律於不顧,置中美關係大局於不顧,置最起碼的外交禮儀於不顧,著實令人咋舌。試想,假如在聲勢浩大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中,他國駐美使館也如此興致勃勃、明目張胆地接待美國政客口中的“刁民”、“暴徒”,支持他們“現在就革命”、“重塑美國”,那么美方的反應又將是如何?只怕與今天陳光誠給中國帶來的微不足道的困擾相比,美國的尷尬只會更多。
不得不說,一段時間以來,美國駐華使館及新任駐華大使駱家輝的種種行為與其自身職責頗為不符,“小動作”不斷。這使人不禁要問,這個大使的職責究竟是積極致力於發展中美兩國關係,消除彼此的誤解和隔膜,還是處心積慮地跑到中國社會中找茬搗亂,為中美關係製造新的、更大的裂隙。從乘飛機坐經濟艙、自己背包、拿優惠券買咖啡的“平民生活秀”;到監測並公布大使館的空氣品質數據,攙和北京的城市管理爭論;再到膽大妄為地以非正常方式將陳光誠帶入使館——中國人看到的根本不是一個謹言慎行的駐華大使,而是一個主動攪起矛盾漩渦的標準美國政客,這種與一國大使身份極不相稱的做派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假如是有心,又出於何種動機,意欲達成何種目的,大家不妨自去琢磨。這次美國使館導演的鬧劇,使中國人民受到深刻教育,再一次印證了中國的古語“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他們安的心昭然若揭。如果美國確實想與中國發展長期穩定的友好關係,那么就不能再固執地迎合甚至鼓勵中國極少數人的極端言行,破壞中國社會的穩定。同樣,如果駱家輝真心想當好駐華大使,那就當得嚴肅一些,認真一些,不要搞些上不得台面的勾當,不要做自取其辱的醜事。自作聰明,只能聰明反被聰明誤。
中美兩國關係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但充滿矛盾意味的是,美國政客動不動就會有不太成熟、不太體面的舉動出現,似乎總想找茬敲打一番中國,似乎總想給前進中的中國社會找些麻煩,陳光誠事件就是一例,而這樣的舉動在明眼人看來,既無聊又拙劣。事實證明,中美關係要發展,主要障礙在美國。美國必須學會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必須學會適應與中國平等相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打著“人權”、“自由”、“民主”等旗號製造事端,只能是自曝其醜,對中國不起作用,對美國自己更沒好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必須要平等互諒。對存在的分歧,應通過對話交流,增進理解,妥善處理,以免影響中美關係大局。應該說,中國對處理中美關係的態度是一以貫之、坦誠而務實的,中美要共贏,“相處之道”也必然是互相尊重與互利合作。美國政客只有放下亂七八糟的歪心思,把中美關係這本經念好,才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
(3)2012年5月4日,鳳凰衛視《總編輯時間》播出:“新聞解讀:陳光誠事件解決顯示中國政治智慧”,以下為文字實錄:
杜平:陳光誠事件其實在國內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底誰是陳光誠也搞不清楚,我今天也在網上聽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說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到底怎么回事,我也沒有太多時間詳細介紹。(陳光誠)他是一個盲人,一個律師,維權人士,進入了美國的大使館,在裡面呆了6天的時間;為此在中美的外交上產生了一些糾紛,但是最後還是比較平和的解決了。美國大使館允許他到北京朝陽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這個事情到現在為止就基本上結束了。
這個事情本來是個小事情,可是為什麼成了一個大事情呢?美國的媒體,特別是美國的國會議員,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多的文章,甚至進行了很多的炒作。當然這也使得中方感到很困擾。他利用這樣的事件來對中國的人權等各個方面進行抹黑,甚至是污衊等等。
這個事情最後解決以後,我們覺得中方和美方在協調過程中,是相當的有智慧,處理的手法是比較體面的,對雙方來講,都是比較體面的。美方答應讓陳光誠走出美國大使館,但是沒有直接交給中方官員,而是讓他到醫院。同時,美方也答應了中國的要求,讓他離開了大使館。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在整個的中美關係當中——中美之間的事情太繁雜了,那么大的兩個國家,全球那么多事情要處理、要面對——相比較而言,這是一個很小的事情,所以對各方來講,都沒有必要把它作為一個很大的事情、很嚴重的事情來處理。如果你說嚴重的話,真的可能有很嚴重的結果。但如果淡然地處理的話,它就可能平淡地結束。
另外一方面,我覺得,這個處理的模式,應該是將來值得借鑑的。我不是說將來一定會發生類似的事情。但是,萬一有這樣的事情,中美還是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比較平和地、以讓大家都很體面的方式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當然,我不希望下次再出現一個陳光誠事件。
(4)2012年5月4日,BBC說,陳光誠事件讓歐巴馬遭各界批評質疑。
《紐約時報》稱,陳光誠的最新請求讓歐巴馬政府的外交危機加重。
德國《明鏡》周刊說,這起事件具有政治偵探小說的所有成分,兩個大國的政治家被加進來。所有人都處於內政壓力之下,他們似乎都有點惱火和不堪重負。
日本時事通訊社評論稱,陳光誠事件象徵著歐巴馬政府對華關係上的困頓之處:將安全保障、外交的主軸轉移到了亞太地區的歐巴馬政權,即使有對立的問題,也很難堅決地對華採取強硬態度。
德國《新奧斯納布呂克報》以“無力的美國”為題指出,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越來越巨大,相比之下,兩國在人權領域的衝突卻在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國在全球領域中的強大,美國已經無法在人權領域影響中國。
2012年5月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稱,對於陳光誠事件,中美雙方有著不同的定義。對於美國來說,這是中國的人權問題,而對中國而言,這是美國干涉內政。這種爭端長期以來主導中美關係,但近些年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逐漸褪色,因為一方面相較20年前,中國公民有了更大的自由,另一方面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和戰略影響使得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被降低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