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駒,1988年生,廣東湛江人。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2023年“百人計畫”引進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偉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湛江
- 出生日期:1988年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吉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學術代表作:新石器時代的生計方式:基於嶺南地區的分析
學習與工作經歷,研究方向,主持項目,代表性學術成果,智庫成果,獲獎情況,
學習與工作經歷
2007.09-2011.07 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考古專業 本科
2011.09-2016.07 吉林大學文學院考古系碩博連讀
2016.09-2023.07 中央民族大學考古文博系 講師、副教授
2023.08-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
史前考古、史前年代學、考古學史
主持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華南地區新舊石器過渡文化研究(17CKG002),2017-2022年;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歷史研究院重大歷史問題研究專項“中國考古研究專題”一般委託;
項目“新石器文化起源的中西理論比較”(21@WTK009),2021-2023年。
代表性學術成果
(一)專著
1. 陳偉駒:《新石器時代的生計方式:基於嶺南地區的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二)論文
2.陳偉駒、李法軍:《鯉魚墩新石器時代居民牙齒磨耗和口腔健康分析》,載李法軍等著:《鯉魚墩——一個華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生物考古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152-188頁。
3.陳偉駒:《塔布敖包遺址新石器文化遺存再認識》,《邊疆考古研究》(第15輯),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79-88頁。
4.陳偉駒:《嶺南地區史前年代學及相關問題研究——以牛欄洞遺址為例》,《東南文化》2015年6期。
5.陳偉駒:《有陶與無陶:時間早晚還是空間差異?——簡論嶺南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江漢考古》2016年1期。
6.陳偉駒:《鹹頭嶺文化生計方式的探討》,《考古》2017年第8期。
7.陳偉駒:《第三屆“交流與互動——民族考古與文物學術研討會”紀要》,《中國文物報》2017年5月5日第6版。
8.陳偉駒:《跳出西方固有模式:華南地區新舊石器過渡文化研究》,《中國文物報》2018年5月4日第6版。
9.陳偉駒:《關於上山文化年代的討論》,《東南文化》2018年第3期。
10.Weiju Chen. On the subsistence types of the Xiantouling Culture. Chinese Archaeology. 2018, 18:127-135.
11.陳偉駒、馬萌萌:《從新近發掘的青塘遺址看牛欄洞遺址和華南新舊石器過渡文化》,《中國文物報》2019年8月9日第6版。
12.陳偉駒:《小河西和興隆窪文化的絕對年代》,《邊疆考古研究》(第26輯),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53-62頁。
13.陳偉駒:《革新橋文化的生計方式與廣西史前農業起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14.陳偉駒:《關注預處理:科學分析與使用碳十四數據》,《中國文物報》2021年1月15日第6版。
15.陳偉駒:《殊途同歸:夏鼐與蘇秉琦中國文化起源多元說形成之比較》,《考古學報》2021年第2期。
16.陳偉駒:《再論華南早期新石器14C數據引起的困惑問題》,《文博》2021年第4期。
17.陳偉駒:《構建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理論體系》,《光明日報》2021年11月29日06版。
18.陳偉駒:《中華文明起源研究也要重視邊疆地區》,《中國文物報》2022年11月11日第5版。
19.陳偉駒:《關於雙塔遺址一期遺存年代的討論》,《邊疆考古研究》(第36輯),科學出版社,2022年,第86-94頁。
20.陳偉駒:《如何理解作為科學的考古學》,《中國文物報》2023年2月17日第六版。
智庫成果
1.撰寫的一篇對策信息類研究報告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採納,刊發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21年第62期,獲得中央領導人批示;
2.陳偉駒:《中華文明起源研究要重視邊疆地區》,《民族宗教調研內參》2023年第3期,被國家民委信息刊物採用。
獲獎情況
2016 第五屆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學術組);
2018 中央民族大學課堂教學效果獎;
2019 中央民族大學高層次人才獎勵計畫(優秀青年人才);
2020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0年度(首屆)“我最喜愛的老師”榮譽稱號;
2021 李濟考古學獎學金十周年特別獎(薪火相傳獎)。